关于记忆,我们可能最先想到或仅能想到的也许就是“遗忘曲线”,也即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主要内容是:人对事物的记忆随着时间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特别快。可这里有个关键性的问题,得出遗忘曲线要求我们记忆的东西是什么?是若干组没有规律、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这是我们平时并不需要记忆这些东西,我们需要记忆的是彼此有联系放在一起有意义的内容。
最近我读到一个关于记忆力的理论模型,它能完美的解释各种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现象,而且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指导。我当时特别震撼,因为它非常反常识且又非常简单,我在此与你分享。
这个记忆力理论模型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这对夫妻教授提出的。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
Bjork这家的理论说: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即,储存强度与提取强度。
储存强度不会随着时间减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而剩下的那些部分,是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人名、英语单词、诗词等,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时,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令人兴奋的是:即便你再也不见它了,它的储存强度也不会减弱。也就是说,储存强度只增不减,换句话说,一旦记住便是永恒啊!
到此,也许马上就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Bjork这家的理论说:那是你大脑的提取强度出问题了,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让你回忆小时候的玩伴,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某天你跟他突然见面了一聊天,当初的一切都涌现出来啦。记忆一直都在,只是不好提取罢了。
而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储存强度也随带增强了。
而最重要的是: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的数值就越大。
总结一下:人脑的记忆原理,是“提取记忆”这个动作能够加强原有的记忆。所以有点间隔,暂时“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慢慢学才是记忆的好办法。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一些。交叉着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几门技能或者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读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随时都有好几本书在读,一本书拿过来读上一章就放下,换本书在读,然后过一段时间或者几天再回到这本书继续读。这样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注意一点,这一切是为了让你记住更多,但并不一定让你学得更好,因为这样学习需要很强的执行力。这也许还是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学校存在的原因吧,这些内容有时间再聊。
所以,忘记,也许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其实关于这个理论,那些深爱过却失恋了且又从失恋中走出里的人体会最深,也许因为某个相似的情景,你就提取了自己深处的记忆,那是你曾经以为自己忘记了的记忆,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