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重庆音乐调频有一档叫《古典亦流行》的节目,主持人叫东方。每周一至周五晚8点,我会静静地守在收音机旁,听东方用她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向我展示一个古典音乐的殿堂。在此之前,我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在听了她的节目之后,知道了门德尔松、巴赫、李斯特、贝多芬、肖邦……东方大学时主修的是古典音乐,讲起古典音乐的大家和他们的作品是如数家珍,而对于该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她并没有过多提及。我最多也是辩别出了哪些钢琴声,大提琴声,小提琴声等。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成为一名古典音乐发烧友。我曾经还去小摊上买过一盘集合许多古典音乐大师作品的光碟。我记忆最深刻是贝多芬的《月光》《悲怆》。在我上班的地方,循环地播放。故作高尚的我,其实不明白曲子想表达的是什么,古典音乐不像流行歌曲,至少在歌词中能够探究出这首歌的大致意思。古典的高亢,柔和,激烈,婉转,在我听来区别不大。可是作为一名伪发烧友,我还是要做出一副很热爱古曲音乐的样子,静静地聆听。那个年头,上网只能去网吧,我也不时常上网,所以没有机会和渠道了解古典音乐的知识及欣赏方法。
没过多久,我播放的古典音乐招来了同事们的不满,他们说听到这些曲子想瞌睡。我想说,这么美好的曲子,你们怎么会瞌睡呢?直到有一次,我差点在音乐中入眠时,才发现同事的话不假。难道古典音乐只能拿来催眠,那些殿堂级的大师们,穷尽一生,创作出来的乐曲,难道就是为了给人们安眠用的吗?
可是,我没有怀疑过东方的话,也没有怀疑过任何一位音乐大师。他们音乐上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不然,怎么直到今天仍然有好多曲子在乐界流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那些演奏最多的乐曲,仍然是古典大师们的作品。
夜上阑珊,我关了灯,坐在窗边,听着《古典亦流行》,音乐像流水一样环绕在我的身边。和着静静的夜色,看着窗外迷离的灯光,我的心随乐曲的起伏而跳动,我的灵魂像乐曲一般清澈。我所享受就是此刻夜色中的音乐带来的阵阵感动。无论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还是班得瑞的《迷雾森林》;无论是行板,还是小品;无论是小提琴协奏曲,还是钢琴奏鸣曲,我似乎都能品出其独一无二的味道。我终于明白了我痴恋于古曲音乐的原因,此时此刻,它是流淌于心底的那一份恰到好处的美好。
那时,正是爱情之花盛放的时节。当我静静地聆听美妙的乐曲时,我想起了自己的他——温暖如玉的男子。希翼的幸福就像乐曲那捉摸不透的节奏,叫人黯然神伤,又让人无限向往。我捕捉到了乐曲的美好,却发现爱情如同乐曲终结时,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能不能在一起?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如今,我已过了渴望爱情的年龄。小日子就像肖邦的《小夜曲》,平缓,直白,但依然有美好的感动。《古典亦流行》虽已停播多年了,可是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些和着音乐,浸着夜色,心中涌出阵阵的感动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