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塔勒布的黑天鹅事件是指极为罕见、影响极大而且不可预见的事件,对其进行预防的难度也异常之大。如果说预防难的原因在于黑天鹅事件的不可预测性,那么灰犀牛事件则是可预测、可感知、可预防的。但是,灰犀牛事件却屡屡发生,引不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何谓灰犀牛事件?米歇尔·渥克指出,灰犀牛事件是指我们早就看到却又视而不见的危险,相比与黑天鹅事件的低概率、不可预测性,黑犀牛事件是概率广且影响大的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事件。
灰犀牛理论看起来有些高深,但是一旦理解了灰犀牛的定义,便会发现灰犀牛无处不在:对于国家而言,气候变暖、饮用水短缺等等问题征兆早已显现,人们也深知其危害,但仍然无法加以解决;对于公司而言,安然公司资本运作的隐患众所周知,但依然导致了最后的破产。柯达公司早已预见甚至开发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产品,但依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导致最后的毁灭;对于个人而言,大家都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我们不知道这些灰犀牛式危机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很确定地知道,忽视它的存在是极其不明智的。
韩非子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着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有的隐患意识。但是我们为什么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一书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这些格言虽然在理论表达上堪称完美,但总是不能付诸实践。
面对危机,我们首先会否认存在的危险或弱化其危险性,而且即使承认了危险的存在,也会采取拖延战术,而不是果断采取行动,因为人类本性、政府体制和社会体制都在力求维护现状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又会互相指责,推诿责任。而当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恐慌不安、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即便到了最后我们会采取行动,而这些行动偶尔会是在灰犀牛类危机真的发动攻击之前,但是绝大多数的行动是在其发动攻击之后,用来收拾残局。
总的来说,人类对待灰犀牛性质的潜在危险,第一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得过且过,第三阶段是争吵,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绝佳的机会。如果我们认知和预防灾难的能力如此不堪的话,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将束手无策。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那么一切努力和行动将是徒劳无益的。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但至少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米歇尔·渥克认为,只有意识到我们的盲区所在,时常检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起让人无法忽视的预警系统,设置反应机制,我们才能及时看到冲过来的灰犀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逢凶化吉,全身而退,甚至因祸得福,也未可知。
对此,米歇尔·渥克提出了“灰犀牛游猎攻略”:
第一,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尽快地发现影响我们认知的因素,特别要防范羊群效应和群体司文,勇于质疑可疑人物的言论。特别是在做决策的时候,要保证持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以欢迎和接受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
第二,要准确定义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性质。通过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每个事件的轻重缓急,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第三,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制定计划并坚定的予以执行。如果没有能力作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通过一些小的可行措施开始行动,曲突徙薪,防患未然。比如驾车之前系上安全带,给自己买份保险,等等。
第四,不要浪费危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危机或灾难必然带来想象不到的机遇。要知道,我们的认知倾向会驱动我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情开展行动,不会单纯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而采取行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危机问题的独特之处,并且把他们作为机遇来面对,这样才能做到不仅仅躲避灾难的袭击,而且能从中获益。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盯着远方,既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危险靠近的过程,更能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和适当的行动。
第六,要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的人、成为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要躲避危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识别危险,要通过对灰犀牛式危机的观察,从全局的角度考量各种选择方案、调整方案。
灰犀牛事件既是概率高的事件,又是影响大的事件,我们越是及早地应对处理,损失也就会越小。但不幸的是,这类事件离我们越是遥远,我们就越是会放松警惕,不做任何防范,懒惰和政治性的权宜之计成为行动的最大障碍。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如果不幸被灾难重创,也能做到重整旗鼓,重塑辉煌。《灰犀牛》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转变思想,在成功概率大的时候,早准备、早预防、早行动。作为我们个人,要谨记“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名言,谨防“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的后果,尽可能地躲避灰犀牛式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