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在影院里听到掌声了?
如果你去看《摔跤吧!爸爸》,你一定会听到掌声,而且,不止一次。
其实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印度狼爸”将两个女儿训练成世界摔跤冠军、从而改变她们的命运,也实现了自己梦想的励志故事,但演员尤其是男主角极具张力的演绎,以及影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让这部情节似乎有些老套的影片,顿时变得丰满鲜活。
而这部影片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会触发我们对于教育乃至人生理念的种种思考,会打破我们的一些习惯性思维甚至是惰性思维。
比如,就像影片中马哈维亚的妻子质疑他的:“我们的女儿不该为你的梦想付出她们的人生”,这也是当前很多人对于“狼爸”、“虎妈”式教育的质疑。很多道理就是这样,看起来很美,但却是纸上谈兵,现实中不堪一击。而且,没有一种道理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人生。
我们细想一下,在印度那样一个素有男尊女卑传统的国度,如果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不为他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人生”,那么,等待她们的人生又是什么样子的?影片中那个年幼的新娘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多想也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你们不用在14岁就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马哈维亚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是“为了你们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他在女儿决赛前说的一番话,可以说既脚踏实地,又梦想远大:“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属于你,胜利还属于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生的女孩,胜利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务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对手不仅是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所以,他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梦想,摆渡女儿乃至成千上万印度女性的人生和命运,而不是简单地操纵。
如果人生如河,梦想是灯,那么,能力就是能够让人向着梦想、渡河前行的桨,而马哈维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坚定地划桨前行的人。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马哈维亚并不是一个蛮干的人,他有判断力,有行动力,有决心,有方法。他从两个女儿的一次打架中看到了女儿的特长和潜质,并立刻付诸于行动,对于周围人的嘲笑和质疑不为所动,但却跟妻子说:“给我一年的时间,让我试试”,而他的教学方法让他的两个女儿受益匪浅,用他二女儿巴比塔的话说:“他的训斥每次都很管用”。
所以,这才是我认为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鸡血片的原因,只有激情,没有理性,只有热血,没有方法,那才是鸡血。这部根据现实题材改编的影片,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成功,而是清晰地告诉我们,要如何成功。
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为人父母,更要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到底想让他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把“我是为你好”当成一种道德绑架,但我却觉得不可一概而论。其实,在很多父母师长“我是为你好”的背后,有多少是他们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凝结,有多少是因为他们比孩子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路是陷阱还是风景。我们不迷信经验,但还是要相信经验,经验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经验却是万万不能的。
还有人会说,这部影片不就是在宣扬以成败论英雄吗?确实,马哈维亚在女儿决赛前就这样跟她说:“想办法让人记住你,只能得金牌,得了银牌,大家很快就会把你忘记。”但他说的这些,除了对女儿的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不也是社会的一个真相吗?
我们总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你缺妈吗?我们总爱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可是,那也不能把跌倒变成习惯吧?这些话,可以成为对失败者的慰藉,但却不应成为失败者的借口,失败不是我们的目的,成功才是。这种成功,不是不择手段,而是拼尽全力的成功。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行业,只有魔鬼式的训练,才能拥有天使般的人生,比如运动员。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两个现实:人是有惰性的,人是可训练的。
我的一个同事跟我说,他最不喜欢听到的就是一些家长动不动就说:“要让孩子自由发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首先并不是孩子接受教育就一定会丧失快乐,还有就是,你给了孩子一个看似快乐的童年,但你能确定地给孩子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吗?
就像现在很多人对衡水中学口诛笔伐,视若洪水猛兽,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和家长趋之若鹜?那是因为他们深知,进了衡水中学,他们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进衡水中学,他们连这个机会都没有!比起悲催的人生,快乐童年算个屁呀!
所以我的这位同事在跟亲戚谈及教子之道时,就说了六个字:学习好,有礼貌。因为学习好,是让孩子有立身之本,有礼貌,是让孩子懂处世之道。
有人在论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时,总爱拿郑渊洁和郭德纲举例子。可你们只看到了他们让自己的儿子退学,可你们看到郑渊洁为了给儿子进行私塾式教学,自己编了一整套教材吗?你们想到郭德纲让郭麒麟退学,是因为他有能力和信心把儿子培养成德云社的少班主吗?简单地一概而论,其实是不负责任和缺乏能力的表现。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认知,对于自己和孩子能力与方向的认知。对的路错的路,最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适合你和孩子的路。
张嘉佳的《摆渡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不是他的明天,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他送到彼岸”。我们看到,马哈维亚虽然在女儿的决赛时被迫缺席,但女儿已经学会独自在人生的赛场上摸爬滚打。
父母不可能在子女的人生中永远在场,但却可以做一个尽责的摆渡人,用自己的能力和梦想,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助他们一臂之力。
所以看着片中马哈维亚一次次燃爆了的言行,每次都让我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个爸爸,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