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重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出现忧患。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远?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宇宙是如此宽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犹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疲倦闲散啊,又像长途跋涉的游子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唯独我好像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众人严厉苛刻的时候,唯独我淳厚宽宏。沉静的样子,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飘逸的样子,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世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昧且笨拙。我和世人与众不同,而我重视取法为道。
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追逐外在的名利,而应该以返璞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一些皮毛的小礼小节,比如“唯”表示尊敬的应答,“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因为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还是需要学习使用。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需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懂礼”的人,就会让你下不了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懂礼”“知善”,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他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无须管他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的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人之所谓,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无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的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皆求“有”,一旦取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外在的名利,而圣人明于大道独求“无”,守护着自己纯正的内心,少思寡欲,心怀高远,沉浸于美好的精神归宿--大道之境,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众人皆以“有”为贵,而圣人以“无”为贵,所以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性是不为众人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