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伙伴们组了个群,专练写作。这在期间,点评了别人的文章,也对比了自己的文章,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
一 时刻都要有写的意识
每天都会浏览无数信息,娱乐的、商业的、专业领域的,各种各样,绝大多数信息都不会留下任何印迹,完全是浪费时间。
但在这个月,因为要常常考虑“我该写什么?”,所以便把浏览信息的过程当做寻找灵感和素材的过程。看了奥运人物的视频,唤起了以前想写未写的灵感,便深入搜集资料,结合所思所想,完成一篇文章,还被编辑推荐到首页。
若在平时,一定把视频当成娱乐,看了就过去了,不会有任何输出。
二 逼自己一把
很久之前看过的电视剧,想写个影评,但仅仅只是想想。一方面是懒,另一方面是不自信,觉得自己写出的文章可能词不达意。
因为要交作业,周末逼着自己写,写了三个小时,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点,变成了吐糟文,遂删除。出去透透气,在运动中找到了明确的点,回来用了两个小时完成了那篇文章,发给朋友,她说我写出了剧里主角的无奈和肆意,这篇文章后被编辑推到了首页。
得到认可并被推荐,这是我下笔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我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来,真的是逼出来的文章。这也是写作的乐趣之一,从动笔时的茫然无措,到完成后的畅快淋漓,是一个搜肠刮肚、挑战自己的过程。
三 人人都会写,谁能深入、拔高才出彩
最近看了很多别人的文章,发现了和我一样的问题。对某件事有想法,便就事论事,得出一个结论,文章也到了尾声。这种文章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总觉得缺了很多,说服不了别人,文章也没有亮点。
大作家的文章就不是这样,他们能以小见大,能把很小的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其他人看了会得到启发或者心灵的洗涤、滋养。
比如林清玄的散文,常从一个很小的事件引入,他的思考和感悟比事件本身要丰厚得多。《长途跋涉的肉羹》从一碗肉羹娓娓说起,结尾写到“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够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和忠实的表达。没有实践和表达的爱是虚妄的,是无形的。”从一碗普普通通的肉羹到爱的表达,不止来源于肉羹,还有他日常的感悟和积累。
《在生命的旅途中》,林清玄从和好友去海边旅行讲起,从自己从友人说到康德、康德的学说,又从康德回旋到中国唐代的鉴真以及鉴真为东渡日本做出的种种努力。一篇散文的背后,是作家的博古通今。
我们或许是输入不够,或许是理解不够深刻,或许是笔力不够,不能适当地表达所思所想,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无论是其中哪个原因,都要经过长久的输入、训练才能让文章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吧。
四 你真的不会怠慢标题吗?
“题好一半文”是听了多年的真理,但这真理在践行中常常被放水。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小伙伴都有些怠慢标题的迹象。
码字本来就是苦差事,长时间集中精力才能完成一篇文章,文章写完时,都已筋疲力尽,再回头斟酌标题更是费力,我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想了三个小时才满意,想到合适的那个时,一看时间,发现已经24点了!很多时候,只想找个差不多的标题,赶紧休息。分析过别人的文章,才知道标题对文章有多么重要。
有些文章的标题会“误导”别人,因为自己清楚文章的内容,所以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可别人不知道,点开后,发现和预期严重不符,这种阅读体验真得不太好。
五 热点可以追,当作训练思维的方式
之前对追热点的做法有点排斥,认为写作者应该好好码字,跟着一波一波风起,不够踏实。但在这个月,看多了热点评论,意识到热点也不是那么好追的。
首先,要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其次,还要环环相扣、逻辑清晰的表述出来,这是对思维的训练。我对热点没有太多想法,要不就是一句话便说完了,这说明我的观点不够深刻,逻辑不够严密,这是我的短板。
所以,热点可以追,自己写完,再去看看别人的角度,不为吸引眼球,把这当做训练思维的方式吧,像新闻评论那样。
一个阶段的写作训练结束了,收获就是这些。
期待以后不要写同样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