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继续讲故事,上面讲的这个故事,只是努尔哈赤起兵后生活的缩影,仅仅实录、满文老档中记载的努尔哈赤遇险案例,就不下十次。
例如:
有一次,努尔哈赤计划偷袭哲陈部,走到半路,两部落的界河涨水,为了达到偷袭的突然性,努尔哈赤只率少量亲兵、约百余人渡河,遣返了大部队。
没成想,即使是少数人马渡河,还是被哲陈部的岗哨发觉,随即哲陈部开始聚拢兵马,凑了八百人。
双方一打照面,努尔哈赤的族人亲军就开始点对方的人数,比划着手指头一算,一打八。于是,亲军中的札亲、桑古里等人就开始脱战甲给别人,这个意思就是你们先冲,我殿后。
这一幕被努尔哈赤看到了,他大怒,斥责这些人:
“尔等平日称雄族中,今日临阵,何以解甲与人,真是胆小如鼠。”
然后,他拿过大旗,骑马向对方阵营冲去。舒尔哈齐和其他两个近侍颜布禄、兀凌噶一看,领导卖命了,咱也冲吧,就也跟了上去。
对面倒是被这一幕整懵了,怎么就四个人冲,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努尔哈赤就像当年斩颜良的关羽一样,趁着对方的懵逼劲儿,张弓射箭,其他三人也做了同样的动作,四人一连射了二十多人。这下,哲陈部的军队彻底被打懵了,心想四个就这么厉害,后面的要是都上来那还得了,于是纷纷溃散。
战后,努尔哈赤感慨道:
“今日之战,以四人败敌八百之众,此乃天助我以胜也”。
当然,老努心里也清楚,他不可能每战一个人都能打二百个,所以,他开始加强侍卫的挑选工作。他选择侍卫,主要从以下几类人中选择。
第一类,绝对嫡系,即他本部落的子侄和家丁,早期比较有名的像洛汉。
第二类,相对嫡系,主动归附部落的有功之人,像李国翰、博尔晋。
第三类,专业特长者,即武林高手,像武拜和苏拜。
经过这一轮整顿,侍卫群体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像武拜,按照西方的习惯,我们可以称其为屠熊者。有一次,努尔哈赤领着人打猎,突然,一只熊冲了出来,武拜张弓射箭,一箭射中熊的心脏。
接下来,努尔哈赤又给侍卫们了新的挑战,即胜任综合性、多功能岗位。
第一个角色,战场侦察和战功校验。
打仗这种事情,其实就是打群架。打群架首要一点,得有个人冲在前面,其他人才敢跟着上,没有出头的人,人再多也白搭。
而老努平常都是身先士卒的,可是到了中后期,他自己知道不能总是这样,常在河边走,总会掉河里,所以在打仗前,他就将自己的侍卫下放到各个部队。
一来侦查敌情,二来记录各支部队的战斗过程,谁冲锋在前,谁畏缩不前,谁战斗,谁逃跑,战斗,就根据侍卫们的记录来赏功罚过。
第二个角色,看家护院。
在整个努尔哈赤时期,宫室管理是十分混乱的。
之前说过,阿巴亥大妃就可以把宫里的财物偷偷运出去,其实不仅是王妃,连包衣奴才都能往外运财物,一个叫福汉的包衣就曾干过这事儿。
除了偷东西,还有不关宫门,不按时关宫门,私自放人入宫等情况。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儿,但其实都是天大的隐患。
你想,万一哪天宫门没关,一位姓王的老兄偷偷跑到了努尔哈赤的某个老婆那儿,老努从此以后就得当忍者神龟了。这倒还算轻的,万一放进去的是努尔哈赤哪个死对头,那老努的脑袋都可能保不住了。
为了规范宫禁宿卫,老努在天命七年建立了一整套侍卫守则。主要规定有:
侍卫不得入内院;老努召,方可入,召见完毕,立刻出去;任何人不得擅闯宫禁,所有人进出必须经过老努本人允许;站岗人员要排班,在谁上班的时间出问题就找谁等等。
这么一来,宫廷内部的管理就规范多了。
皇太极登基后,进一步加强侍卫团体的建设工作。
在皇太极登基后,他成立了一个皇家仪仗队,挑选侍卫中长得好看的、个子高一些的,共270人,负责大驾卤簿。
除了仪仗队建设,皇太极还从侍卫中挑选优秀者,担任专门统领和管理侍卫的职责,也就是所谓的“内大臣”。
这个内大臣,不仅仅是侍卫的头,还兼任皇帝的秘书、顾问和耳目,皇帝没事儿就会召他们谈谈话,了解基层情况,索尼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此外,皇帝的亲领侍卫,除了宗室,勋旧、蒙古王公的子弟任侍卫外,其余侍卫均来自两黄旗。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极力提高自己侍卫的地位,皇太极规定:帝侍卫的等级高于诸王贝勒侍卫的等级,即“汗之二等侍卫”与“诸王贝勒一等侍卫”享受同样待遇,而“汗之三等侍卫”则与“诸王贝勒二等侍卫”待遇相同。
此外,虽然是看家护院的,但是侍卫的级别很高。内大臣相当于梅勒章京(副都统),一等侍卫相当于甲喇章京(参领),二等侍卫相当于牛录章京(佐领),三等侍卫相当于护军校。
入关后,侍卫的品级又得到进一步加强。所有侍卫隶属于侍卫处,其编制为:一等侍卫(正三品)六十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百五十人,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百七十人,蓝翎侍卫(五、六品)九十人,总计五百七十人。而统率侍卫的长官均是勋戚大臣、宗室王公。
你要知道,在清代,作为地级市市长的知府,也不过是个从四品,还比不上一个二等侍卫。
此外,作为御前侍卫,生活待遇也很优厚,除本身俸禄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和恩赏,如帝后寿诞或扈从出行的话,还有相当多的赏赐。而且御前侍卫靠近皇帝,升迁容易,由侍卫出身而官至卿相的,在清代占有很大比例。
好啦,清代独特的侍卫制度介绍完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黄旗侍卫出身的几个杰出代表。
第一个,赫舍里·索尼,赫舍里氏,正黄旗人,之前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努尔哈赤起兵早期,他父亲带着全族来投靠。因其家族教育很好,父子兄弟均通晓满文及蒙、汉文字,皇太极登基后,将他爹硕色与他叔叔希福都选入自己内臣之列,负责日常的翻译、记录,并赐予他爹一个响亮的称号:“巴克什”,即为汉语的“博士”音译。
索尼也跟着沾了光,被授予一等侍卫。清廷后来仿明制定品级后,给这个职位定的品阶是正三品。在清朝早期,这个职业主要由正黄、镶黄两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管宫廷宿卫以及担负保护皇帝日常生活、出行的责任。
在之后,索尼的经历跟大部分清初的王公子弟一样,各种上阵,各种立功。非常需要说明的是,在天聪三年,索尼跟从皇太极率大军逼近明朝京师,史称“己巳之变”。在这一战中,豪格突入战阵,被明军重重围困,眼看豪格就要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候,索尼跃马驰入战阵,斩杀了非常多的明军,将皇长子豪格救出重围。
这可是舍命救阿哥,时候皇太极非常高兴,打完仗回来后,将索尼提升为吏部启心郎。
这个启心郎是皇太极发明的官职。所谓“启心”,启迪心声也,也就是让双方能够顺利地沟通,通俗点说就是翻译。但是,其工作却不仅仅是翻译官那么简单。从它的官名也可以看出,要启迪心声,也就是打探各部官员都在想什么。
皇太极最初设立这个官职的时候,就是为了给自己在六部中安插耳目,让他们时时汇报这些官员都在干嘛、都在说什么、都在想什么。而当时的六部中各族官员都有,要想达到皇太极的目的,就必须能够通晓各族语言,所以,让翻译干这种事情再合适不过了。
还有个事儿能够反映“启心郎”的作用,天聪年间,吏部启心郎还有个汉人,叫吴景道。皇太极登基后,这个吴景道去都察院当理事官了,相当于明代的监察御史,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审计或纪检监察人员”。
而你如果记性好,大概还记得之前我说过,在这一年,皇太极让多尔衮分管吏部,而多尔衮也精通各族语言。
也就是说,让两个通晓各族语言的人分别担任吏部的长官和董秘,再让董秘去监视整个吏部,自然包括部长,这就是皇太极的如意算盘。
之后,索尼就一直任职内院,也就是皇太极的私人顾问,一直到皇太极死,除了爵位一直在升,职位一直未变。
通俗点讲,在皇太极死的这个节点,索尼是皇太极的铁杆儿心腹,皇太极对其的信任程度较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还要更胜一筹。
说完索尼,再说说另一个超级名人,瓜尔佳·鳌拜。
鳌拜,瓜尔佳氏,镶黄旗人,1610年生人,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卫齐第三子。
跟之前讲过的大部分人不同,鳌拜的出身并不是那么显赫,他爹卫齐到天聪三年也才是个游击将军,既不是皇亲国戚,也没有翻译特长。所以,鳌拜的职位都是自己在战场上拼命打出来的。
鳌拜最早崭露头角,是在攻打皮岛的战役中。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个岛很熟悉,这里曾经是毛文龙的大本营。崇德二年,在三顺王和硕讬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皇太极派阿济格为将继续攻打,鳌拜随军出征。
阿济格制定了一个比较狡猾的攻击方案,令大船从正面佯攻,另选小船在皮岛西北侧登陆,而率领小船登陆的,就是鳌拜。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鳌拜一行刚刚登陆,就遭到明军大炮的猛轰,鳌拜徒步冲锋,冲入明军火炮阵地,与明军搏杀,成功占领了这个阵地,清军遂占领了皮岛。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皮岛就像一块牛皮癣一样黏在后金的屁股上。这次攻击成功,让皇太极大喜,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这个“巴图鲁”,其实就是蒙古语中的拔都,又可翻译为拔阿秃儿(bahatur),意为“勇士”。
之后,鳌拜又多次立功。
崇德六年,松锦大战,鳌拜率军击败杏山明兵,又击退了松山方向的援兵,五战五捷,加一等梅勒章京(副都统),晋授巴牙喇纛章京(护军统领)。
这个护军统领是清朝独有的官职,每旗一人,掌护军营政令,相当于旗主的亲兵营。营中遴选八旗中满洲、蒙古精兵,别组为护军营,平时守卫宫殿门户,稽察出入,皇帝出巡时扈从,驻跸则保卫御营。而鳌拜隶属镶黄旗,之前说过,皇太极和他的老婆、儿子们都在这个旗下。所以,鳌拜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皇家卫队长”。
这是个职位并不太高但相当重要的岗位,他实际上掌握着的禁宫内的武装力量。
鳌拜在影视剧中的形象,都是彪形大汉、中年男子,但其实此时他是很年轻的。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给出鳌拜的年龄,但多认为其是1610年出生,比多尔衮大两岁,比豪格小一岁,崇德六年,他才31岁。在没有皇族血统的情况下,在这个年龄成为皇帝亲军的统领,可谓是进步神速。
还要说明一点,上面提到过的图赖,他是鳌拜的堂兄,在崇德六年这个节点,他的职位是正黄旗的巴牙喇纛章京。换句话说,在皇太极死之前这个节点,他亲领的两黄旗亲兵就在这两位堂兄弟手中掌管。在不久之后,他两手中的武装力量将有能力决定皇位的归属。
最后说说两黄旗侍卫群中的一个另类,谭泰。
舒穆禄·谭泰,1593年生人,隶属正黄旗。相比鳌拜和索尼,谭泰的知名度就要小得多了,但其实,这是个相当牛的人物。
简单说说他的战绩。
崇德元年,随阿济格出征伐明,攻打定兴城时,身为固山额真(一旗的军政掌管,相当于分管军事的副旗主)的他亲自爬云梯,第一个登上城头,为首功。
还是这一年,与固山额真阿山等设伏,全歼明军遵化三屯营守兵。这个遵化三屯营的军队,是明军屈指可数的精锐,戚继光曾经驻守三屯营长达16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训练将士修筑长城,一方面重修和扩建了三屯营城和镇府,使三屯营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
崇德四年,谭泰跟着多尔衮伐明,与明兵十三战,皆捷。
崇德六年,松锦大战,谭泰率领四百人自小凌河出发直插锦州城的后方,断了明军从海边后撤的归路,大明忠烈洪承畴试图突围,被谭泰击败,彻底失去了逃跑的希望,被迫投降。
崇德七年,谭泰跟随辅国公篇古攻打蓟州,击败明总兵白腾蛟、白广恩,俘虏的敌军军官数量为诸军之最。
这个白广恩,是辽东八大总兵之一,与他并列的有王朴、唐通、曹变蛟、吴三桂、马科、王廷臣、杨国柱。
就这么份征战履历,可谓相当显赫,在之前介绍的诸位王公贵戚之上,即使是以勇猛著称的鳌拜也得甘拜下风。
但是,谭泰在皇太极时期,却两次被处罚,并不是特别受重用。终其原因,就是这个人不能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意图。
谭泰两次受罚,都是因为一个小人物,济马护。
这个济马护是个宗室子弟,是皇太极的堂兄弟,当时任职于我之前说过的侍卫群体。当时跟济马护一起站岗的还有两位仁兄,一个叫遏必隆,康熙四辅政之一;另一个叫锡翰,后来官至内大臣。
济马护虽然职位很低,但是因为守着领导,得到的阳光自然多一些,平常的毛病也多一些。
谭泰的哥哥扬古利有了新房子后,济马护就看好了扬古利的旧居,向其索取,扬古利不准。而当时谭泰的职位是巴牙喇纛章京,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正黄旗护军统领,是的,谭泰是图赖的前任。
皇太极在任命谭泰为巴牙喇纛章京的时候,嘱托他要及时向领导反馈各种事情。济马就找谭泰投诉扬古利。谭泰一想,尼玛,你一个小小的侍卫,就想索取我哥的旧宅,喝酒上头了吧你,就没搭理他。
济马一看诉冤无门,索性上访,直接找到了皇太极,告发谭泰对基层诉求隐匿不报。
皇太极听闻大怒,责斥谭泰:
“尔为朕耳目,凡事当无隐。济马护乃朕叔父之子,其言尚不能达,民间劳苦嗟怨,何由得使朕知?尔恃宗族强盛,欺陵愚弱,朕所深恶!”
然后,下令刑部就此事质讯谭泰,并免去其官职。
这是第一次。
崇德四年,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谭泰伐明、十三战十三捷那一年,班师后,谭泰可能是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多战功,腰板硬气了,在一次上朝时,碰上了辅国将军巩阿岱,也就是济马护的哥哥,谭泰就骂了他几句,巩阿岱再次向皇太极告发,皇太极再次下令处罚谭泰。
两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说明一个问题,谭泰不是皇太极心中的嫡系,皇太极有意培养过他,但是谭泰的表现并不让皇太极满意,这也为谭泰后来的倒戈埋下了伏笔。
本文出自大鹏人文——《前清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