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看了这个主题,点进来,看来都是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比较关心,想了解的朋友。
这个标题来源于我昨晚,儿子发脾气弄得全家人都不开心,然后在半夜梦回时想到的:我们父子之间是互相伤害还是在互相成全呢?我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伤害还是在互相成全呢?
马云曾经在阿里的内部会议时说过,夫妻之间不应该是互相磨合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教育的关系。而我所理解的互相教育,就是互相成全的一种体现。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都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空间与自由,有自我的利益与追求。而大多数情况下,默认为夫妻双方共同对家庭付出,却很少有家庭有共同的愿景、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只是诗歌中的升华与现实中的无意识产生的现实(中国人家庭中有矛盾有冲突的时候,能忍则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离婚,这样就自然会产生无数与子携老的现实)
2、
这个思路的来源,来自于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心流》,提到的一个观点,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最小的单位就是每个人,都存在精神熵。意思是说,在自发过程中,有序趋于无序,相互成全趋向相互伤害。夫妻双方结合,最初都是在相互成全,才能结合在一起。孩子出生,我们对孩子的进行养育,孩子让我们满足生命的延续的心理愿望,也是一种相互成全。而有序趋于无序是规律,要想有好的变化,就需要有能量,精神能量,在组织之间流动,就像汽车摩擦地面会产生速度下降,这时候只有加油产生动力才能持续前行。心流的作者提出的负熵就是我们进行加油的动作才能保持汽车前行一样。
下面引用内容来自于《心流》:
负熵与精神熵大自然中的大多数运动包含能量转换,所以热力学的两个定律是最基础的理论。
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即发生的只是转移,总能量不增不减。若一个中间被隔开的容器中,一边装有热水,另一边装有凉水,发生的只能是热水的温度下降,凉水的温度上升,不可能相反。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关注的。其主要内容有三:第一,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热量;
第二,能量转化中必有损耗;
第三,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精神熵是常态,接受了这个观念,对目前家庭中出现的相互伤害就能理解了。因为个体之间,利益、诉求都不一样,有冲突是正常的。现在社会上,积极心理学也好,家庭教育课也好,还有一些宗教学说,都教大家要有爱,要传播爱。了解了这个理论,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有爱,要传播爱,因为爱是负熵的能量,爱是组织和谐必要品,爱的流动是汽车前行的动力:加油提速对抗摩擦!
3、
《神秘巨星》,阿米尔汗的女儿三部曲的第二部,该片讲述了印度少女尹希娅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影片于2018年1月19日在中国上映。
这部片中,父亲与女儿,父亲与母亲就是典型的相互伤害的关系;而母亲与女儿又是典型的相互成就的关系。
伊希娅从小喜欢唱歌,但爸爸是不同意的。这时候,妈妈偷拿了爸爸钱包里的钱给伊希娅买了一把吉他,后来为了伊希娅追求梦想之路,又偷偷地卖掉了项链给伊希娅买了一台电脑,去成就女儿的梦想。
伊希娅的成名之路,在于推特上的众多粉丝的喜爱与支持。伊希娅把自己唱歌的视频发布到推特的时候,为了不让爸爸发现,使用道具遮住了自己的面目,结果这个神密感更加让粉丝喜欢,从而促成了梦想的实现。
伊希娅在走向成名过程中,爸爸依然毫无所知,对于自己的妻子,就因为忘记烧水而把妈妈的胳膊打断,又因为伊希娅课程作业的问题,爸爸把伊希娅心爱的吉他扯断了,还逼着她把电脑扔到了楼下。父亲与女儿、父亲与母亲之间,不是说没有爱,但是表达方式错了,互相之间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伤害。
但伊希娅在母亲的支持下,坚持了梦想,实现了梦想。伊希娅支持妈妈追求独立、追求自由,劝妈妈离婚。而且在回转阿拉伯的过程中,在中转机场,妈妈忍无可忍,爆发了,坚决地反抗丈夫,带走了两个孩子。
故事虽然不是现实,却高于现实,是现实的浓缩。
4、
回到现实,我们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是一分为二那么分明,不可是只有相互成全、相互伤害的两种关系。现实往往比电影中更复杂,要综合来看,系统地来看待。
而要想减少家庭的精神熵,就要想办法在家庭成员之间增加爱的流动,减少冲突造成的伤害,有意识地去接纳、成全家人。一辈子很短,能成为家人,也缘分,不要把“我上辈子肯定欠了你的”、“你一定是我上辈子的冤家”等话语挂在嘴边。
觉察到有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孩子身上有问题,不学习、爱游戏、作业做不完等等,都能从自已身上找到答案。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后天变成什么样是我们对他的影响给画在纸上的,现在对画不满意了?
画是不可能自己改的,要么是父母改变,去影响他;要么是学校好、同学好,能影响他;实在不行,进入社会接受社会大学的再教育,也是有机会改变的;最后一招,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完整的世界,都有一个梦想,也许内在的小孩能够醒悟的话也能改变他。
不过,最直接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因为改变了我们自己,自己才有希望!孩子的未来才有确定性,不寄托于其他的影响力。
留个问题:你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亲子关系是相互成全、还是相互伤害呢?
你在工作中,单位与你是相互成全、还是相互伤害呢?你与同事是相互成全、还是相互伤害呢?
我是陈伟新,正在学习与传播用RIA提升个人的元能力:学习能力,用三个标签法锻炼理解力、反思力、行动力,以及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成长性思维、系统性思维。
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也很难!但改变自己才有希望!
调整人生状态,从觉察开始,从提升元能力(学习力)开始;提升学习力,从熟练使用一个工具:RIA开始。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觉察到要改变人生状态的朋友欢迎与我一起同行,欢迎链接!
附:
1、
那么对于家庭和谐,《心流》一书中提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仅供参考:
来自《心流》第四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人等公共汽车时能保持心情愉快,而有些人却不论置身多么愉快的环境仍觉得厌烦,这种差别或许不能只用神经系统处理资讯能力的优劣来解释,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也能决定一个人体验心流的难易。
大量证据表明,父母跟孩子互动的方式,对孩子成年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持续的影响力。我们在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凯文•拉森德发现,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这五个条件构成所谓“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因为它们提供了享受人生乐趣的理想训练。这五大特色很明显与心流体验相通,在能提供明确目标、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并着重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
更有甚者,能提供自成目标环境的家庭,会为家庭成员保留可观的心灵能量,从而提高对任何事物的乐趣。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权而争吵;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永远笼罩在他们头上;同时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与活动。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
毋庸置疑,家庭能否提供自成目标的环境,在孩子们未离家之前影响最大:享有自成目标环境的家庭生活的幸运儿,一定比较快乐、坚强、活泼、满足。孩子自修或在学校上课时,自成目标的家庭背景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最优体验。只有当他们跟朋友共处时,差别才会消失不见: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跟朋友在一起时,都觉得信心十足,家庭是否为自成目标型已不再重要。
2、
按拆页的启发,可以按以下五步来构建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
1、期望清晰 父母理清对孩子的期望,并与孩子达成一致意见,让孩子明确目标。
2、尊重孩子 父母对孩子不设限,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抱有深厚的好奇心。
3、学会选择 培养孩子自己抉择的习惯,并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4、积极投入 因为目标清晰,孩子自己从“心”选择,必然会有信心地全心投入
5、创造挑战 父母协助孩子,创造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的细化目标,循序渐进。
如果能创建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增加孩子的心灵能量,则可以帮助孩子拥有快乐、坚强、活泼、满足,实现相互成全!
这个方法适用于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的创建,延展开在企业中也可以进行尝试;
相互伤害是常态,而相互成全需要智慧、需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