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我接到的很多例职业咨询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收入。
在很多人看来,唯有提高收入,才能谈及生活。
我能理解每个人的焦灼与不安,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些人为了传播效果更会写出一些绝对化的攻击与评判,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叫做“单因素模型”,而所有的单因素模型都会导致我们认知窄化,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你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绝望。
但是问题在于,谁规定说,一定要准备就绪才能开始享受生活呢?
一、
M在这次国庆假期千里迢迢来到预约地点,按照她的话说,这次一定要做个决定,因为时间不等人。
原来,M目前面临着一个职业抉择,那就是,是接受亲戚的推荐从事一份自己不喜欢但收入不错的工作,还是去做一份自己渴望但目前工资不高的工作呢?
看起来,“收入”成为M最大的障碍与纠结所在。
“晓璃老师,本来我是打算遵从内心的意志,选择工资不高但喜欢的工作,但最近看到那个‘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系列海报,我又开始动摇了,感觉上面说的就是我......”M向我诉说着这些年来自己的迷茫与困惑......
我明白,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些人为了传播效果更会写出一些绝对化的攻击与评判,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叫做“单因素模型”,而所有的单因素模型都会导致我们认知窄化。
如果你陷入了“单因素陷阱”,比如你认为只有通过提高收入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多年过去,即便你真的如愿以偿,你依然会发现自己并不快乐,甚至离想要的生活相去甚远。
二、
几年前我来到了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却不知自己要往哪里走。
我一度变成了父母期待的模样,做着一份体面而光鲜的工作,拿着一份收入不薄的薪水,但问题是,我并不快乐。
我是重新寻找另外一条路,还是说服自己,继续麻木地工作?
从收入的角度来说,继续在原单位呆下去似乎更有保障,但未来发展的希望渺茫;而如果重新开辟一条路,能走成什么样又能获得怎样的收益,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在迷茫之际,我想到了一位IT界的朋友,他这几年的变化很大,在我找他约谈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家创业型IT公司的高管了。
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很震惊,那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
坦白地说,毕业后的很多年,我一直不清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异类,或者说,是不是像我这样的人,不配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他有四个清晰的梦想:
1、登上珠穆朗玛峰;
2、去南极、北极旅行;
3、在舞台上演一场完整的戏曲剧目;
4、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
在他看来,倘若此生能完成这四件事情,无疑就是他想要的人生了。
“所以,”他一字一顿地告诉我:“你会发现我的梦想清单里并没有我现在的工作,工作的意义对我而言就是赚钱,因此为了我自己的梦想,我可以放下所有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单位价值,于是这些年,我的收入也翻了好几倍,等我攒够了足够多的钱,我就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梦想。”
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话似乎并没有点燃我的梦想。
因为我是处于一个抉择的关口,我需要寻找的是每天都要与之打交道的工作内容与方式,而这种工作内容和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每天的生活状态。
我做不到这位IT朋友的全然理性,无法完全将生活与工作割裂开来。
三、
我又找到了一位职业生涯规划师,支付了费用之后,我们约定了时间和地点,怀揣着莫大的希望,我进行了一次职业咨询。
我向咨询师大概说了自己的情况,也表明了我这次前来咨询的诉求,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选择。
这位咨询师当时给我的建议和那位IT朋友如出一辙,大意是我还是应该先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单位时间价值,等赚足了钱之后,再去发展爱好也不迟。
得到了这个建议之后,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回去思考了很久,渐渐发现,他们给我的建议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经验,但是他们建议的这条路,真的适合我吗?
他们所建议的这条路,无疑是现实、安全且稳妥的。
问题在于他们不是我,无法体会我的感受。
我之前所做的一切,一言以蔽之,都仿佛是在成全他人的梦想,我唯一坚持下来并且开始有所起色的爱好,就是写作。
一个大胆的想法涌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就是——
我何不直接放弃这份鸡肋一样的工作,坦荡地做我想做的事情、直奔想要的生活呢?
比如,把写作变成自己的收入来源?同时开辟新的收入渠道,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想到这一点,我有点兴奋,同时也有点焦虑。
四、
经过慎重的思考,我确定了三点。
首先我能肯定的是,我和那位IT朋友不同,我无法做到严格区分生活与工作,我认为,工作本身就是构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如果工作无法让我开心,我的生活又岂能开心呢?
其次我明确的是,不论是我的职场发展还是我后来的出书做公众号,能给我带来成果的恰恰是我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比起从事具体事务,我更喜欢和人打交道,这种特质其实并不是十分适合从事财务工作的,虽然我已经做了十来年。
最后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呢?
我想起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我的同学G。
八年前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G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里从事设计工作,然而那次和她闲聊的时候G对我说,她想辞职,因为她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惊诧了很久,问她后面有什么打算。
她没说什么,就说先辞了再说,只要肯想办法,吃口饭应该不难。
G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然而和我不同的是,G从小就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特别擅长做手工,在绘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她当时拿着工作几年攒下的积蓄,去世界各地找寻自己的梦想和生活。
如今的G长居在国外一座颇有文艺气息的小城里,平时靠给孩子们上绘画课赚取收入,业余时间看各大艺术展览,生活过的倒也悠然自得。
第二个是我认识的一位世界各地四处飞的自由讲师D。
D原本是在一家国企过着悠哉的日子,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怎么可以这么早就过上了退休的生活?他不甘心,于是果断从国企辞职,经过一番摸索,成为一名自由讲师。
有一次,我和D还有另外一个老师一起吃饭,D和我说起自己在台上兴奋的感觉,以及每年都会用赚来的钱去世界各地旅游的惊险与刺激。
末了他问我:“你是否向往这样的生活?反正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是放着光的。
我从他们的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五、
这个答案说起来一点也不神秘,那就是——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职业之所以影响生活方式是因为收入问题,在人们的概念里,有些职业挣钱少,就会影响生活品质。
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次,我去一位朋友L那里做护理,她之前是在一家企业上班,但是她爱美的天性在企业里根本得不到发挥,便辞职做起了美容行业。
身边有一位享受护理的大姐,不停地劝说这里的美容师们转行,说美容师没有什么发展,挣的也不多。
若不是因为我认识L,我恐怕也会和这位大姐一样抱持着坚固而落后的观念。
据我所知,L转行到美容行业之后,源于对美容的悟性和热爱,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高级美容师,她服务专业态度也好,点名让她做护理的客户越来越多,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且还有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像老板一样开美容院。
她很佩服她的老板,因为她的老板也是个女人,从创业至今开了好几家分店,钱赚的并不少,我也见过他们老板,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完全和二十来岁的姑娘一样,每天对生活怀揣无限的热情,事业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
是啊,我们太容易以一己之见去揣测他人的生活,但是却忘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真的做好了自然能挣钱。
相反,如果你不去分析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的特质,哪怕是一个看似很有“钱景”的行业,比如金融,如果你不喜欢你会连努力的意愿都没有——你永远只能做个最底层的岗位,每天都在混日子,上班如上坟,你永远不可能赚取高收入,这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重要的不是你从事了什么高薪的行业,而是你是否热爱这个行业,因为唯有热爱,才能让你抵抗多年如一日的重复、枯燥与繁琐,而当你用心琢磨,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能赚到钱。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
我们在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也在侧面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不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不得不去花时间应付你不想要的生活。
六、
后来的我既没有按照那位IT朋友的忠告也没有按照那位咨询师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内心的那条路,如今的我主业是写作与咨询,副业才是培训。
几年过去了,曾经给我进行咨询的那位咨询师有一天颇有感触地对我说:“没想到这几年你成长的这么快,远远超过了我;另外你还出了一本职业规划的书,我在想我是否应该向你学习、走出原有的环境和体制呢?”
我越来越笃信这么一个观点——
“所有生命都将在某个节点结束,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生命是如此无常,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与其担心未来,牺牲现在去为那些可能的意外做准备,还不如好好地用心把每一天过好。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过。”
在给M的咨询报告结尾处,我写了这么一句话——
“世上哪有现成的路给你走?无非是,你走出来了,这才成了路。”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领英中国(Linked-In)专栏作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以情感真挚、思维缜密、条理清晰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