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的朋友圈里有没有这样一种人:平时没有太多来往,彼此之间也不是特别熟悉,当他有什么需要的时候,他不会第一个想到你,但是你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黄小涵是我初三时转学到的班级的一个同学,那时候大家都忙着准备中考,我作为半途而来的新生,与班上的同学平时也没有什么交流。黄小涵作为班上乃至整个年级有名的问题学生,我就更是避之不及了,这不是偏见,是一种害怕的情绪。后来,我上了高中又上了大学,而他,据说是在职业高中待不下去就选择退学到社会上打工挣钱。在大一的时候,他来加了我的微信,但是我俩也就只互相问候过那么几句,然后各自躺在对方的好友列表,各自看着对方发的朋友圈。
再后来,他开始找我借钱了。“在吗?”这是他给我发的消息的开头方式,然后等我的回复。当然了,很多人也都是这样,偶尔我也免不了以这种开头语作为我与别人话题的开始。如果我恰好回复了,他就立马表明来意,要是我没有看手机,隔几个小时都没回复的话,他也不会知难而退,就接着表明他的困境。网上常常有人在说:“你不说你要干嘛,我怎么知道我在不在”,也有人开玩笑说:“请吃饭我就在,结婚、借钱、过生日的话,不好意思我不在、我没空、我很穷”。我以前不能理解,大概是之前没有人像黄小涵那样找我借钱吧,至少没有人找我只为了借钱。
借吧,又觉得动不动就找我借钱,找我只是为了借钱这种行为有点过分,再者,他已经上班,而我还是靠父母吃饭的学生;不借吧,又显得自己很小气,他每次又只借那么二三十块,虽然我们之间感情不深厚,但至少做了一年的同学啊。
鲍鱼是我大学校友,是大一的时候在学校心理辅导站做培训活动的时候认识的,然后加了QQ号,那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交集偶尔会聊聊天,谈谈心理辅导站的事,但也说不上就成为真正的朋友,后来培训结束以后,渐渐也就淡了联系。所以当他有一天晚上都快十一点了在QQ上找到我,让我帮他一个忙的时候我很惊讶。但其实当我看到“在吗”这两个字以及发送的人的名字,我就有预感,应该是有事找我帮忙,但还是会惊讶,惊讶于他找的人是我,当然了,如果这件事很紧急,并且非我不可,我要能做到我也很乐意去做,这会让我有一种成就感。
但后来我却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我问过之后才知道,他想让我帮的忙是写一篇800字以上的管理学方面的小报告,因为我是学的专业有涉及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这是他女朋友的作业,更过分的是,这份作业第二天白天就要上交。我们不是小学生了,做的作业也不是互相抄一抄,正确答案都一样的加减法,我相信,老师也有会留有充足的时间写报告,而且,因为我和他仅仅是认识,就帮我完全不认识的他的女朋友写作业,这会让我心里有抵触情绪。
我开始产生一个又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会找到与他们并不熟悉的我?他们怎么确定我会帮他们?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开口找一个不熟的人帮忙?看到“在吗”这两个字我们到底该怎么回复?
其实,他们不是因为非我不可,我只是其中之一,我相信,他们给很多人都发了“在吗”两个字,然后看谁回复、谁愿意帮忙;至于为什么找到一个不熟的人帮忙,因为网络上随手发一个消息不是难事,消息发出去,难题就交给了对方,何乐而不为;看到“在吗”这两个字怎么办?其实我希望看到这边文章的人都能学会,以另一种方式开头,例如先问候再表明来意的方式:“下午好,请问……”再比如给关系亲密的闺蜜(哥们儿)发消息,先称呼再说明“亲爱的(大兄弟),那啥,我想……”或者直接说明。说来说去,如果你还是改不了,想发“在吗?”那就请你一定要在发了之后立马表明自己的用意,这样对方就可以思考怎么回复或者是解决你的问题,而不是一直纠结自己“在不在”,“该不该在”。
朋友们,如果你看到了“在吗?”,别急着回复,等待他的下文吧,没有下文?那这件事对他来说相必也不是什么急事了,当然更重要的事情是,学会拒绝,拒绝不重要的人的过分请求。不妨算一算得失,拒绝后最严重顶多失去一个不算朋友的列表,憋着气帮忙却可能费力不讨好,万一心肌梗塞了咋办?还不是得自己受着。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