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是真正的大家闺秀,父亲是留学日本的高材生,参加过孙中山同盟会的国民党党员;母亲是当时少有的有文化内涵的知识妇女。
她从小生活富足,家教严厉,受到最好的教育,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能弹钢琴,画油画,多才多艺,并不是人们口中的“交际花”。
只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结交的都是社会名流的千金名媛,母亲吴曼华对她的教育也是朝着做贵妇和名媛的标准进行的,因此造就了消极、享乐、玩世不恭的她。
与具有独立人格,被教育做一个改造社会的职业女性林徽因不同。
她在行为上更激进、更果敢。就从她离婚与徐志摩在一起这件事来看,小曼没有因为害怕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辜负徐志摩,而是冲破礼教的束缚,毅然决然走向徐志摩,在这一点上,她比林徽因勇敢,不,应该说林徽因更理性。
她的不幸在于她没有做传统社会赞誉的贤妻良母,她只顾自己“个体生命的自由”,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只顾自己的快乐和休闲,只顾要自己的生活,习惯热闹的社交生活,流连于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极尽奢华,花天酒地,不喜被束缚在家里,耐不住寂寞,这也是她与徐志摩婚后产生摩擦的原因之一。
她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子,想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一个了解她、理解她、安慰她、关心她、欣赏她、爱护她的知己,而不是每天忙碌,早出晚归,不关心自己,没时间陪自己的丈夫。她渴望被男人呵护的感觉,渴望陶醉,这是她与第一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王庚离婚的原因之一,也是与徐志摩在一起的原因。
徐志摩给她的感觉:“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更用真挚的感情劝我不要再在骗人骗己中偷活,不要自己毁灭前程,他那种倾心相向的真情,才使我的生活转换了方向,而同时也就跌入了恋爱的。”
小曼一生中也有三个重要的男人:
对王庚或许没有爱情,只有感情。
对徐志摩是爱情。
为了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世人的反对,与王庚离婚,和志摩结婚,在他去世后,她说过最爱她的人走了,哭晕了好几次,为了他,她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做他希望的她,并且整理他的作品。
对翁瑞午是依赖,是感激,是知己,是义气,甚至在徐志摩死后她还是与他同居,却不结婚。
原因有二,一则她不能忘情徐志摩,二则离异后翁之发妻无出路。由此可见,她对徐志摩是情,对翁瑞午是义。
世人对她颇有微辞,应该是从她嫁为人妻开始的。
她渴望自由,不想也确实没有做一个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对丈夫言听计从的贤妻良母,而是生活懒散,毫无目标,整日沉迷,浑浑噩噩,甚至抽鸦片,最终失去了徐志摩,也担上了徐志摩出事的“罪魁祸首”。
她或许在婚姻方面是有很大问题,那是与她从小的环境与教育有关,她觉得结婚后就不用奋斗了,因为最终是为了嫁的好,然而已经实现了。
在此之前却不得不承认她本身的优秀,她18岁就被推选接待外国使节,这源于她的聪明伶俐、活泼大方、气质非凡。
有一次顾部长当着小曼父亲的面表扬小曼:"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路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
小曼也很可爱,对人热情温柔,是外国圣心学堂最受欢迎的女学生;而且很有个性,又能随机应变,她也许有点傲慢,但绝对没有奴颜。
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的动作不够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小曼当即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
又有一次,小曼在招待外宾看文艺晚会时,外宾对有些水平不高的节目不客气地批评道:"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可以搬上舞台?"小曼虽然气愤于国人的不争气,但出于爱国之心回敬对方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
令人愤慨的一次,在节日宴会上,有的外国人为了取乐,将中国儿童的气球烧爆,然后捧腹大笑。小曼看了非常气愤,以同样的方法把外国儿童的气球也烧爆,使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目瞪口呆。
这样有个性,情感真挚,机灵幽默的精彩女性,志摩当然叹为观止。
胡适曾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小曼还是跳舞能手,交际舞会上她的出现会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中国的男人在赏识她的同时诋毁她,因为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这也是她“坏名声”的一个原因。
其实,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小曼,她便是一个最具勇气、毫不伪饰、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真女子,最平常不过。只希望世人用宽容的心去了解她,评价她,接受她!或许会喜欢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