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三 晴
读书太少,真是罪过。对梁启超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他和康有为的维新运动上。在教育孩子困难重重之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家书》。仅读几段落,就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娓娓道来的语言,流淌着浓浓的父爱和丰盈的人生智慧。走进大师的世界,升华自己的思想。
梁启超育有九个子女,个个成绩斐然,在不同的领域作出杰出的贡献,堪称人中翘楚。但细读《梁启超家书》,并没有从小对孩子们急功近利地教导、如虎妈狼爸的压迫、整日围着成绩团团转的焦虑,反倒是一种气定神闲的笃定,一种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一种顺应规律的自信。
《梁启超家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这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各种人生的险境、对未来的彷徨,对比我们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透过书信,我没有看到梁启超一丝的气馁和颓废,即使再不如意之事,他也能在绝望之中发现希望之光。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靡。”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
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
女儿梁思庄在国外留学读预科时,遇到的一大挑战便是英文不及格。梁启超并无半点居高临下的斥责、咄咄逼人的质问,而是用那浓浓的父爱轻言细语宽慰,让思庄拥有从跌倒中爬起来的信念和勇气。
“思庄英文不及格,绝不要紧,万不可以此自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会自己用功,我所深信。将来计算总成绩不在区区一时一事也。”
面对梁思庄再度来信,未能立进大学,梁启超回信“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寥寥数语,暖人心脾。要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只敢报喜不报忧,有多少父母又能在这样的情境下真正做到不急不躁,放长眼光看待眼前小事?
人生之路漫漫长也,无论学问、工作还是为人处事,困难挫折乃人生之常态。无论家长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将他培养成为多么优秀的人,只是“术”上的胜利,如果没有背后“道”的支撑,一旦遇上重大挫折,很容易会一蹶不振、剑走偏锋。中学生、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孩子没有来自父母的强大支撑,稍一遇挫折不顺心意便恍恍如浮萍,随波逐浪,走上极端。
思庄在学业上稍有小小的进步,仍然还自我加压,梁启超不急不徐地鼓励道:“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在林徽因同梁思成在美国求学期间,林徽因突遇父亲因刺杀未成而意外死亡的变故,接连着留学资金毫无着落 ,这时的梁启超不仅慷慨解囊,资助林徽因继续留学,同时还不断写信给孩子们,一定要乐观豁达。
“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的磨。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周围旧友的变化,感叹:“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
梁启超对于子女们品格上的塑造,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事无巨细,润物细无声地塑造了品格的方方面面,乐观、豁达、坚忍不拔、自主自立,这些让孩子们终生受益的品质,在他们做出杰出成就的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