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在一起,有时候会聊到各自的儿女。当听到我说儿子初中毕业就赴美读高中,往往会有人问:“那么小,怎么出去的?”我会泛泛地回答:“中美交换生。”
我也听到别的家长说起交换生的事情,其实还蛮恍惑的——说是交换生,其实只是我们的孩子出去,却始终未见到哪个外国孩子来我们这儿上学的。因此,所谓交换生,就是个幌子,说白了还是别人的生意。
谁的生意?机构和学校呀!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和学校合作,促成此事,然后共同分账。当然,这并非坏事,毕竟是有助于孩子学业的善举嘛。只不过,如果找到渠道自己联络,也是可以的,且能省出不少费用吧?
我们接触到的是北京的一家中介机构,它的名称我没记住,只记得当时听起来貌似官方半官方的什么机构,实际上还是民营的,起那样的名字,必定是煞费苦心的。
项目说明会弄得挺像样——除了校方和机构之外,还请来美方的一位“校长”讲美国教育的优势,上届学生及家长现身说法,讲出去上学的好处,《河南商报》的一位记者讲跟踪报道此事的情况……总之,讲得大家心潮澎湃的,似乎孩子只要出去,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孩子就会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他们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出去?他们煞有介事地搞了个英语测试,说是测试通过的才可以上公立学校,价钱比较便宜——而我们,英语差,没能通过测试。
我们正愁出不去呢,却又接到他们的电话,说好不容易为我们争取到了上私立学校的指标,只不过要多花几万元钱。唉,多几万就多几万吧,谁让咱们孩子英语那么差呢!况且,听说国外私立学校条件和质量都要好一些,或许自有它贵的道理吧?
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暑假里好像上了个出国英语的培训班,也没多大作用,倒是白白花去几千元钱,弄回家一堆教材撂在那里,现在看见都觉得碍眼。比较有意义的是,妻子通过学生家长联系到一个军需仓库的餐厅,把儿子送去学了半个月的厨师,会做几样拿手菜,也会盘陷包饺子、包馄饨,在出国后的生活中受益无穷。当然,这是后话。
当时,最令人担忧的是出国签证问题,万一通不过,出去不成,我们面临的局面就会变得复杂起来。签证时间是由那个中介机构预约的,妻子对此事特别上心,提前两天带着儿子到北京,在中介所在的地方附近找宾馆住下,连续两天找中介进行相关的辅导。
真到儿子进美国使馆去签的时候,倒是非常的顺利。问起儿子签的过程,他说关键是不能紧张,要落落大方,主动向对方问好,回答问题简明扼要,避免让签证官听出有移民倾向。听儿子说,签证官问他父母的职业,他回答父母都是教师,父亲兼做一些古董生意;还问他这次要去美国多长时间?他说:“我是为期一年的中美交换生,满一年后必须回来。”就这样,签证顺利通过。
这家中介还真挺神神道道的。一开始,给出三所学校让选,真正选的时候,选哪家都有问题,给人感觉就像此事要黄了似的,但还有希望——可能目的就是让人觉得此事很有难度,中介费不是白收的吧?最后给出的是另外一所,实际上对我们来讲,国外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只要出去,不太在乎选哪所学校。
学校定下来之后,还是迟迟走不了,中介说是这个地方寄宿家庭不好落实,让我们耐心等待,等着等着就过了“十.一”,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大人急孩子也急……终于,寄宿家庭落实了,机票也定了,我们心里压了几个月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儿子真的要走的时候,是妈妈一个人到首都机场送他,我没有去。送走儿子,妻子又在北京停留几天,说是要散散心。妻子跟我通电话,讲起儿子登机的情兴,几乎带着哭腔,说:“臭小子真狠呀,进机场的时候,他拉着两只硕大的拉杆箱,大踏步地往里走,一次头也没有回。”
“春衫薄,少年狂”——可能是憋得太久了吧?儿子远走高飞的时候,是那么的步履匆匆,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