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件小事,撬动自律
自律系列(第一篇)
自律带来自由。
自律的第一阶段是极其不自由。比如决心明天要健身的人在下班之后还要被自己的承诺要挟,拖动疲惫的身体去跑步。
自律的第二阶段是极其自由。
早上上班的时候,我在车上写东西,司机就和我攀谈,说周六还上班呢,我说是。
师傅说:是啊,都不容易。
然后师傅说了自己的情况: 两个孩子在老家,大的上大学了,可是小的才上初中。之前在北大早市卖菜,收入不错,后来被政府关了,被迫开专车,每天开12个小时以上,因为不敢停,要给老家的孩子生活费。
两个周六七点上班的男人。一个痛苦,另一个…….
并不是那么痛苦。
自律的第二阶段其实是自我驱动。这个周六上午七点上班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班,而不是被迫上班。
这就是自律的人获得的极大自由:能够享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
在马拉松30公里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业余选手最痛苦的时刻,包括我。 实际上,在冲过纽约中央公园的终点线时,我心里唯一的一个声音就是:我再也不跑马拉松了。
因为太痛苦了。
然后披着银色的保温雨披,衣着单薄的走在寒冷的纽约街头,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向你微笑,轻声的说:恭喜。看着华灯初上的纽约街头,慢慢的,精神的满足被唤醒,治愈了每一处疼痛的肌肉,还没有到酒店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自己,也许明年还可以跑一个,这样的感觉不错。
自律就像这种感觉:自律并不能减少每一件事情的痛苦,可是精神上的愉悦又改变了每一件事的意义。
早上7点上班的人,以工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的人,每天坚持背50个单词的人,每天坚持回家陪孩子吃饭的人,每天跑三公里的人。 当我们看到这些自律的人,看到的是一种由意义带来的生活的乐趣。
和那些不热爱工作的人,被迫早起的人,被老师催着交作业的人,时断时续建设的人相比,自律的人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
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律带来的快乐,可是养成自律的人却很少。
我的朋友圈,也有在新年就决心每天做100个俯卧撑、每天跑10公里,每周看一本书,每天写一篇文章的人,看到这些宏大的新年决心,我往往替他们捏一把汗。
我的新年决心保守到不像决心。我的新年决心一条是:
每天健身60秒。
60秒,很容易开始,很容易坚持。只要记得提醒。有时候实在累了,就做几个俯卧撑。
可是自从下了这个新年决心,我的跑步频率已经从两周一次,变成一周三次。
因为每次我上跑步机的时候,我想的是,只要跑60秒,今天就成功啦。 我就成为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啦。
这种正反馈让我可以坚持多一会。
然后不知不觉我就跑了20分钟。
好几次,状态不错,我就跑了35分钟。一周还能跑3次。
之前的情况是:由于我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跑了,一定要很正式的来个五公里。可是五公里真的不容易。我要做好准备,换好衣服,找出大块时间。启动不易,心智成本高,负面反馈多,根本跑不起来。
我们很多家长面对的一个孩子是:考了三四次,托福只有五六十分,不背单词,不爱学习,也不喜欢做托福题,不仅托福成绩不好,学校成绩不好,还不怎么和家长沟通。
然后我们家长给出的一个期待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自律、时间管理严谨、心态开放的孩子,托福成绩下次最好考到100。
这个跨越式的期待基本毁掉了孩子想自我改善的想法。
因为这样的目标太大,太沉重,一旦尝试,然后失败,得到的是负面反馈,负面反馈更让孩子没有自我改善的愿望。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力可及的小目标。
所以贾老师经常和孩子约定,下一周“我每天坚持8:30来学校晨读,我们就成功了”;下一周“我们每天背10个单词,在群里打卡就成功了”。
用一个小目标,撬动孩子的自律。
孩子需要的是比昨天好一点点,然后收获正面反馈。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缺少这种耐心,所以面谈中表达的都是很大的期待,终极的目标,跨越式发展,然后表示要把孩子交给睿途。
其实能够改变孩子的是长期陪伴,每天改变一点点。
我的建议是:现在就开始帮孩子建立一个小目标,然后用我们的爱去陪伴。
希望每个人都养成自律的习惯,享受到自律带来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