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文明主要靠口头传播,讲故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住信息。到了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故事吗?答案:故事更加重要了。
因为信息太多了,各种“信息噪音”全天候地充斥在我们周围。但大脑的容量毕竟有限,它会自动过滤、剔除冗余信息。最后是哪些信息脱颖而出,被大脑记住了呢?清晰、有助于满足个人价值的内容。按照唐纳德·米勒的观点,它们都遵循一个“故事公式”。
唐纳德·米勒所著的《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把“故事公式”归纳为打造故事品牌的SB7框架,用七个步骤,教你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出最能反映产品和服务核心的信息,用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
唐纳德·米勒,“故事品牌”CEO、畅销书作家、演说家,已出版著作10部,涵盖心理、宗教、个人成长、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其中半自传体小说《Blue Like Jazz 》和《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唐纳德·米勒的个人经历非常丰富,1993年创办了一家很小的咖啡屋图书公司,也曾在总统咨询部门、公益机构等任职,他创立的“StoryBrand”品牌,致力于帮助公司和个人客户梳理产品信息,讲好品牌故事。
接下来我们从优秀故事的共同特征、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两方面,找到讲好故事的秘笈。
一、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故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一套构建意义( sense- making)的机制。从本质上来说,故事公式就是把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好让大脑不用多费力气,就能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一个好故事有哪些特征呢?
传递的信息简洁、清晰,受众看到之后,可以迅速get到核心,不需要消耗过多的卡路里。
(1)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强调的是“我能为你做什么?”
(2)可以满足人们内部、外部和哲学层面的需求。
(3)通常遵循这样一个流程:
一个人物--遭遇一个问题--得遇一个向导--为他提供一套方案--召唤他采取行动--最终获得成功--帮助他免于失败。
好的故事可以应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对于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电影剧本、甚至总统竞选都很有参考价值。
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即遵循7步流程安排故事,落魄中年程勇遇到的问题是“穷”,而吕受益的出现像一个向导,先是指引他走向代购印度靶向药的道路,而吕受益的死亡也让他深受震动,开始走上自我救赎之路。在《药神》电影结尾,钱、自我救赎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再来看苹果公司官网,打开之后第一眼看到的是最新款的iPhoneX,下面的宣传语“hello,未来”,简单的几个词语,彰显产品十足的科技感和现代感。下面的“购买”按钮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引导顾客下单。整体风格清晰、简洁,顾客可以准确地把握产品信息。这就是典型的可以通过“嘟囔测试”的产品。
嘟囔测试的评判依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穴居人在看到你的网站时,能马上嘟囔出你提供的东西吗?”
美国总统竞选口号也非常有趣,胡佛是:每个锅里都有鸡,每个车库都有车。传达的是他可以让人们过上更高质量、更体面的生活,而且形象生动,很有画面感。里根则是:你比四年前过的更好吗?一个反问句,言外之意:我可以让你的生活更美好,选我没错的。这些口号直击选民的诉求,即每个人都想要越来越好的生活。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咖啡品牌星巴克,一杯咖啡付出40元左右的价格,人们还是趋之若鹜,是因为星巴克提供的不仅是咖啡,而且代表一种精致的生活氛围,和很棒的社交场所,满足了人们心理层面的需求。
二、如何打造一个好故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或者品牌,每年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广告费,但品牌推广效果却达不到预期,根本原因在于在讲品牌故事时不得要领。
在《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中,唐纳德·米勒总结出了故事品牌原则,即SB7框架, 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品牌故事原则的要点可以归结为:顾客、问题、向导、激励、改变。我们试着以常见的洗衣液产品为例进行说明。
背景:
A品牌洗衣液的研发经历了3年之久,可以比市面上同类产品去除污渍效率高30%,而且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证。
设计宣传语:“衣物更洁净,生活更美好”。
策略:
在产品广告设计中,首先要以顾客为主人公,找到顾客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意味着要讲顾客最想要听到的信息,如果在广告中一味强调研发过程多么艰辛、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就变成了无用的“噪音”,会导致核心信息被湮没。
需求方面,顾客的需求不是单一的。例如买洗衣液的表面需求是想把衣服洗干净,内心需求是想要一个干净、整洁的外在形象,进而被更多的人认可和接纳,提升自我价值感。
了解到顾客的需求之后,产品要做的就是成为顾客的向导。唐纳德·米勒认为:要想把自己定位为向导,一个品牌必须传播的两样东西是:共情、权威。
比如聚餐时衣服不小心沾染了油渍,这是大家生活中很常见的情景,顾客很容易产生共情。接下来产品就要登场了,用A品牌洗衣液,洗完之后:哇,比之前还要干净。这里可以把权威机构的认证摆出来,强调产品去渍能力。
光传递产品信息还不够,还要有个激励机制,敦促顾客下单。比如在公司网站上,设置购买按钮,或者把购买渠道列在首页上。
最后就是从人们的心理诉求出发,在广告中加上一点“盐”,结尾展示产品可以给生带来的改变。“盐”就是恐惧感,在洗衣液产品中,就是“太糟糕了,衣服洗不干净”,A产品一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快乐的生活场景得以继续。
总结:
看完了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电视上出现的洗衣液(粉)类产品都是类似的模式。聚餐/小朋友打球/刷墙时,衣服弄脏了,洗不干净怎么办?--洗衣液来了--不用怕,有XX来搞定-- 衣服洗干净了--大家继续开心地聚餐/玩耍,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同样的套路,我们也可以用来拆解其他各种类型的广告。是不是很有趣?
《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中还有大量讲好故事的方法与案例,比如唐纳德·米勒帮助一所大学将产品定义为“你可以在业余时间完成的零麻烦的 MBA学位”,将一家园林美化公司幽默定义为“比邻居家更漂亮的花园”等等。
好故事是有魔力的,它在引导顾客消费,创造收益的同时,也通过传递一种生活价值观,培养忠实的粉丝群体,把产品的影响力扩展到最大。正如唐纳德·米勒所说:
当品牌参与到顾客的人格转变当中时,会创造出狂热的品牌传道士。
运用“故事公式”,苹果公司成功做到了,下一个会不会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