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讲讲刚上映的《一出好戏》。
从15年黄渤决定筹拍电影开始,姐一直等着看这名中国现象级演员转型的第一部处女作。
在如今,演员转行拍电影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前有赵薇《致青春》铺路,后有王宝强《大闹天竺》搭桥,大众市场对于演员转行这事儿其实包容度没那么大,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和“圈钱”挂上了勾,演员自身的流量导致无论这电影有多烂,基本都不会大亏。
但是黄渤偏不,那时他正在拍寻龙诀,本应处在流量顶端的他突然对正在一起拍戏的夏雨说:“拍完这个,我要歇一年。”而正是这一年,让黄渤开始不再犹豫,开启了他的转型之旅。
这不,姐今天就来说说这部“喜剧”——
《一出好戏》
先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如果你是奔着喜剧去的,那么隔壁的《西红柿市富》绝对更适合你。
姐坐在电影院两个小时全程表情如下
不是没笑点,而是整个电影对于喜剧部分的处理,完全没有任何新意,基本是都是些老梗,靠猜都能猜到的那种。
就比如说黄渤对正在洗澡的舒淇表白的那段戏,即使营造出了反差感,从浴室里走出来的不是舒淇而是位大姐,你也不会觉得很意外很好笑。因为这种反差感,是喜剧用惯了的套路,用一次新鲜,用两次,就没什么意思了。
这也导致了豆瓣评分有所下降。
更何况,现在《欢乐喜剧人》、《吐槽大会》这类节目已经司空见惯,观众已经不是随便耍个宝就能笑出来的了。论喜剧功力,三水哥哥照山争哥哥差的还是很远,如果说《我不是药神》是喜剧的外衣内含着的悲剧内核,那么《一出好戏》连做好这条喜剧外衣的诚意都没有,它似乎很着急的把外套脱了去,然后对这全世界呐喊——“快来看我,我有内涵!”
同样,这也是黄渤的瓶颈所在。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是他没处理好笑点和叙事的节奏,导致看完之后,你似乎懂了什么,又什么都没懂。
《一出好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把一群人扔在荒岛上,看他们能生出什么化学反应。
再详细点儿说就是黄渤所在的一个即将要上市的公司组织出海团建,结果遇上了陨石坠落引起的海啸,在不知世界是否毁灭的前提下在一个小岛上生存的故事。
这个题材其实已经不新鲜了,前有《鲁滨逊漂流记》开山之作,后有《蝇王》《安纳塔汉岛》,这些题材都和荒岛有关,当他们一群人登岛的画面一开始,姐就在想,在黄渤的荒岛观里,他想构筑一个怎样的世界。
结果万万没想到,黄渤直接把整个人类发展史给搬过来了。
以下是剧透分割线
为了满足乌托邦的设定,岛上必须有足够的淡水和足够的资源能够供给这群人的基本生存,不然这片分分钟变成动物世界,因此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这群出来团建的一个小公司团体才会做出类似人类发展的“三部曲”行为——
第一阶段,奴隶制社会
在这一阶段,当一行人刚刚登岛,还没学会最基本的生存技能的时候。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有当过兵的野外生存技能,还在动物员耍过猴,一点基本的招式。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而王宝强饰演的“王”,就承担起了这个设定。
在没遇到灾难前,他在这群人面前嬉笑着推销他的广告,结果一到岛上,他凭借着自己的这些技能,迅速成为了新的领袖。在确定了自己的权威之后,他开始拿着树枝,把人当成猴来训,众人分工劳作,唯他马首是瞻,尤其当象征着武力的保安站到王这一边的时候,他便拥有了自己的武器,甚至团队里最好看的女人都甘居他身边为求得一点粮食。
当然,这种依靠暴力和最原始的分工手段得来的统治绝对不会长久,当这些人慢慢掌握了一些野外生存技能,可以填饱肚子的时候,往往有一部分人就不会再满意王的统治,开始另谋他路,因此就演化出了第二个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
于和伟饰演的老总发现了富有各种工具和食物的大船之后,他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所有人,而是通过一番演讲,吸引其中的一部分人先跟随着他,宣誓了主权,随后利用这些人引来剩下的人。继而发表他的权利体系——利用两幅扑克代替岛上的“一般等价物”,公平买卖,由于他手持货币最多,自然就成了这个新体系的主宰。
当然,这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老总的队伍,随着矛盾的不断加深。王与老总之间的大战一定会爆发,导火索就是黄渤和他的小跟班张艺兴。
黄渤在故事里是一个到处欠钱的穷人,一朝靠中彩票得了六千万,却没想一场灾难阻碍他无法兑奖,他坚信世界没有毁灭,还曾经试图逃离那座岛。但是随着彩票兑奖日期的推进,他又宁愿相信世界已经毁灭,否则自己的六千万就打了水漂,于是开始着手激发王和老总的矛盾,进而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空想社会。
在双方发生了暴乱之后,黄渤带着小弟趁虚而入,用修好的发电机和曾经收集的旧手机,成为了所有人的精神领袖。他将“电力”“技术”这些代表着高等文明的东西带给大家,给予了大众精神上以及情感上的需求。
在这种基础上,大家穿上了统一的衣服,喊着响亮的口号,所有人的心都凝聚起来,连黄渤这个代表着特权领袖的人也似乎不像一个领袖,暗恋的女同事也向黄渤表达爱意,这一切似乎很美好。
但是,假的终归是假的。当黄渤带着张艺兴以及“王”一起看到那艘游艇时,他们知道现实世界原来还存在,乌托邦破灭了。为了将这出戏演下去,张艺兴饰演的小弟不惜三言两语将王描述成一个疯子,为了保住自己在岛上的地位。
诚然,无论哪个角色“黑化”了,黄渤也不会“黑化”的,毕竟有主角光环护体了。这个时候就要处理好人物最终下定决心转变的动因,否则就会显得无比的突兀。
在这一点上,《药神》用王传君的死呼唤起了徐峥压在心底里的善,这样的推进几乎是合情合理,但是在黄渤却用了一个女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去唤醒主角内心的善意。这就明显有些牵强附会了。且不说这爱情到底是不是权力体系下临时产物,这爱情的发展线也是莫名其妙,没有足够让人信服的动因,只会给人一种莫名的脸谱化和标签化形象。
从这一点上来看,张艺兴的角色或许是整个故事里唯一的亮点了。从一开始因为跟着黄渤被王抽打,到后来扎好筏子冒死出海却发现黄渤对他瞒下了彩票的心思,再后来靠着修电器的本事成功翻身,他怕极了自己会再次失去这些亲手赚回来的东西,甚至不惜阻碍众人和他们一起离开,想带着黄渤远走高飞。
相信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这么宏大的叙事,放到两个小时来讲,真的不够。但偏偏这两个小时的节奏又被剪的极为拖沓,很多可有可无的镜头又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偏偏他还不搞笑),就导致很多事情就像话被说到了一半,让人看了无比难受。
黄渤太心急了。
他过于想把自己表达的东西塞给你看,不管是不是用你能够接受方式。相反,《药神》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恰到好处的笑点和泪点,小切口的故事叙述,最后通过催泪的方式,去推动引发社会各界的探讨
这才是合理的“改变中国的电影”。但是一出好戏比较起来显然是一锅大乱炖,想看喜剧的人在电影院憋了俩小时硬是一声都没笑出来,想看故事的人不明所以完全没get到故事的起承转合,想看深度的人也硬是没看出来啥隐喻和内涵,毕竟想讲的东西已经摆在明面上了。
有人说,黄渤想拍一个中国从未有过的“类型片”。
但是“类型片”也要明确好自己的定位,以及自己的受众。很多人看完表示“发人深省”,但是又让人深省什么了呢?“人性在面对困境时的恶?”还是“人类简史反思?”
黄渤没说清楚。
这些年,不少优秀的电影作品喜欢从小人物着手,去探索人性。但如何把握好小人物走向伟光正的尺度,或许黄渤还欠些火候。
当然,作为新人导演,黄渤能够沉下心来,用三年的时间交出这样一部作品,是足够有诚意的。但是,正因为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行走在风口的演员”,我们才理应对他抱有更多的期待,希望他能拿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