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思维固化如榆木疙瘩的父亲,之所以回家后能够变换了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就是在咨询过程中我交给他的胶囊妙计。但必须承认,至今我也不知道当初这个孩子的肚子疼到底是真的还是装的!
昨天一位做医生的妈妈转给我一篇文章,是关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她说自己儿子目前的表现,简直就是文章中所说的那位李佳佳的翻版。
“妈妈,我肚子疼。”早上起床时,李佳佳(化名,7岁,男孩,小学一年级)捂着肚子做出痛苦的表情。妈妈以为孩子真的吃坏了肚子,赶紧给老师打电话请假去医院。
过了上学时间,妈妈要带佳佳去医院时,却得到“我现在不疼了”的回答。之后,又有好几次,每到上学时间,总是这疼那疼,等到父母给老师请完假,不去上学后,却在家里活蹦乱跳又没事儿了。
“妈妈,我耳朵疼。”今年11月初,妈妈以为佳佳是在装,不想去上学,坚持把孩子送到学校。九点左右,老师给打电话说:佳佳耳朵疼的直哭。去医院检查,发现是中耳炎。于是请假一周,滴抗生素好了。
等到上学时间,又开始说另外一只耳朵疼,要么说其他部位疼。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没有异常。现在,妈妈真不知道佳佳是在装,还是真的疼。
这是那篇文章开首的案例描述,作者据此断定李佳佳“其实是表演型人格”,继而便大谈表演型人格障碍。我认为这说法太草率了,尽管它发表在权威的“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这位妈妈问:“我儿子是不是也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啊?”
我只能“呵呵”,然后严肃地转给她DSM-5关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还特别附言:“对18岁以下的个体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时,人格模式必须显现至少1年(除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障碍只适合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
她没有再问,但我的心却始终放不下,因为孩子肚子疼而找到我的咨询太多了。
“您说,孩子是真疼呢?还是装的?”这是家长们在电话中最经常的问题,问题背后对孩子的怀疑显而易见,因为他们已经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过了。
这样的问题当然不能直接回答!我一般会采用反问的方式迂回一下。
比如:“您相信自己的孩子吗?”
或者:“您希望孩子的肚子疼是真的呢?还是装的呢?”
那些聪明的家长,其实听我这么一问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也就没有必要到咨询室里找我咨询了。
对那些“榆木疙瘩”,我也不会在电话里说太多,建议预约时间正式咨询,但是强调孩子我是没有必要见面的。
是的!孩子肚子疼——不论真的还是装的,我只咨询家长,不见孩子!
至于咨询效果……我举个例子吧:
曾有个像李佳佳那样的小男孩,父母在咨询之后就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跟孩子温柔地说:“明天早晨如果你再肚子疼,爸爸妈妈都陪着你在家啥也不干。”
“啥也不干”的意思包括玩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都得停止,就在床上躺着。
每晚都对孩子说着同样的话,日复一日。大约一周之后,当再次重复时,孩子竟然恼了,气愤地说:“别在唠叨了,我不会再肚子疼了!”
半年过去了,孩子爸爸告诉我,儿子再也没有说肚子疼过。
那位思维固化如榆木疙瘩的父亲,之所以回家后能够变换了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就是在咨询过程中我交给他的锦囊妙计。
但必须承认,至今我也不知道当初这个孩子的肚子疼到底是真的还是装的!不过既然现在的肚子已经不疼了,过去是真的还是装的也就都不重要了。
4月17日觉察日记
一.事件:今天在平台学习一天
二.应对:一致性
三.感受:紧张,心慌,内疚,平静,期待
四.对方的感受:
五.想法:
1.今天带着小目标“实操练习,觉察成长”来到了平台!
2.我勇敢地第一个做个案练习,紧张心慌,一开始程序就乱了,没有收集信息直接就进入,没互动几进步就进行不下去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学的理论知识,也没用上,卡壳了,这时就有点自责,慌乱!
3.实操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个案的基本步骤记的的也不错,一到用时出不来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真的需要多练,就像院长说的,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同事等他人聊天时,时刻有觉知的去练,刻意的去练,这不是一日之功。
4.虽然没有成功,院长的点评,同修的分享让我今天收获满满,知道了规律和具体的步骤,我不仅要记住还要学着会用,感恩感谢院长,同修们地支持帮助!
5.今天我觉察到了自己很多需要学习成长的点,疗愈清理自己,让自我逐渐强大,增加自己可信度,能量场!
六.期待:
1.自己对别人的期待:支持推动我成长
2.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提升觉察,学会共情
3.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多练多做到
七.我的模式:学的多落地少,一练就傻脸
八.我深层次的需求:
能灵活的应用
九.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满足我深层次的需要:
冥想
疗愈
觉察
多练习
十.生命力:我是一位积极向上进取的人!
修高速公路:
今天在平台做个案栽了个大跟头,我很开心
因为1..万事开头难,今天我勇敢的突破了我自己
2..院长精准的点评给我指出许多需要成长的点
3.同修的分享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模式,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没面子。
4.我发现自己原来以为的是不对的,学习学习关键在“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