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暖小猴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局外人》开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如果《百年孤独》的开头是站在未来的角度看过去,把广袤的时空尽展眼底,那么《局外人》的开篇就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观自己的事情,把自己与他人割裂的干干净净。他们都给予了读者思想上的震荡。
把《百年孤独》和《局外人》相比较,是因为当我沉浸在书中世界时,孤独感紧紧压迫着我。也难怪有人评价加缪,“他的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的孤独。”
《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索尔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浑浑噩噩似乎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都不大相同,我们往往积极入世、热情洋溢、追求自我价值......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就不会落入莫索尔的窘迫境遇中去,要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黑天鹅事件时,我们都会变成莫索尔,我们都是局外人。
在生命即将完结的最后一刻,莫索尔声嘶力竭的喊出:“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是有重要性的.....”他的死不能说是完全无辜的,他确实杀了人,但法院对他的定罪过程是不合理的,法官、律师、记者乃至普通群众都由结果来倒推其之前的种种行为,这就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感了。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境:有个小孩,他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更加聪明大胆,更加桀骜不驯也更加叛逆。在他三十岁时,他成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大企业家、慈善家,于是身边的人纷纷夸他:“这个小孩从小就与众不同,比同龄人聪明有想法。我早就说过,他将来必定是人中龙凤。”还是这个小孩,如果他三十岁时,锒铛入狱,那么周围的人会怎么评价他呢?很可能是“小时候他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到处闯祸,我早就知道他长大后会惹麻烦。”
莫索尔似乎陷入了这种困境。从一开始,没有人就事论事,而是把他杀人的行为和毫不相关的母亲的死联系起来,由对母亲的冷漠而推断他是个冷血的变态杀人犯。最后,莫索尔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处以死刑,这是何其无辜!
莫索尔的错在于对这充满虚伪的世界处处以真面目示人,不想说虚伪无用的话,更准确的说他根本懒得理会这个虚伪的异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哪怕是与他自己息息相关。正如他所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有重要性的。”他的孤僻与冷漠不是劣势,而是看得太过透彻后的逃离,人生最后都是要走向死亡,可怜这短暂的岁月我们都要面对无数个不真实,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毫无意义之事,这是他不愿意的。所以,到了死亡的最后,他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
你们说的一切都对,你们说的一切都是胡扯,但那又有什么重要呢?你们想看到的不过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预谋杀手,你们可以根据任何蛛丝马迹来联想到我的罪恶,只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我只知道我是做了顺其自然的事,而一切就那样发生了。
《局外人》的故事看似荒诞,其实社会上每天都在上演。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张丹峰和经纪人的故事,纪凌尘和某模特出轨都频频上热搜。具体的前因后果我并未有仔细的研究,只是大体并未看到出轨的搂抱、亲吻或者独处一室的照片或视频。而无论当事人如何解释,群众都一口认定他们认定的事实,并抛开当事人的论调展开激烈的讨论。
可见,站在风口浪尖的人们都是局外人,而普通人也未必不会有哪个不小心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我们都是局外人。你说什么都没用,不如不说。当你被判有罪,你曾经的未来的任何行为都是有错,不如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过自己的人生。在这点上,我比较佩服王菲,哪来那么多人左右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太短,我要真实的活。
莫索尔更甚,他就想随性而生,哪怕孤独的近乎绝望,哪怕明天就要直面死亡。这位当事者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一切,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与我无关。
无论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还是“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人正在被蚂蚁吃掉”,我们在伟大的故事中都能看到个体最后消亡的悲怆,故事的最后,我们都是局外人,无人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