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仍在 情怀不灭
最近接连看了两部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家》
硬是看的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为匠心下了一个最广义的定义。
“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儿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古代的阶级,士农工商,工在商而上,并不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有一件事一生精益求精热情不减,何其有幸。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怀和风骨,只是在这个人人都越来越忙碌的时代,浮躁的华丽太多,沉淀的乐趣太少。
始终不喜欢文化圈这个概念,文化这种事情,哪里有界限。
上至诗词歌赋,下至民间歌谣,上至国宝文物,下至手工嫁衣,没有什么是可以和文化分隔开的东西。所有的日常轻描淡写,都是一个民族的写照和特征。
匠心这种事情也并不遥远,每一个领域中,其实都不乏追求极致,苛求完美的人。
历史也不仅仅是过往,而是生活被时间蒸发后留下的结晶,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至今。
在天津大刀阔斧改建的时候,冯骥才先生曾经就“旧城改造”发表过一番看法。小时候听老师讲起来这一段的时候,总是有点无动于衷。然而最近几年发现小时候记忆中最熟悉的部分如今已经变了模样的时候,才模模糊糊的理解了那种惋惜和心痛。
在这个一切都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传承和纪念似乎成了角落里不被人注意的尘埃。
就像精密仪器参不透周易八卦,化学药剂看不穿中医草药,新兴的文化和主义固然要接受,却永远代替不了内心深处的魂。
文化底蕴是不可替代的财富,生活智慧是千百年来魅力的传承。
无论是被锁在博物馆精中取精的皇家历史,还是散落人间百花齐放繁星满天的民族文化,都应该被世俗所知晓所关注。
当漫长的岁月和时间过去,是这些才能够支撑民族之魂屹立不倒,是这些才能够被当做独特标签让这个种族脱颖而出。
看完纪录片之后,从心底里敬佩这些传承者。故宫里技艺精湛的修复大师也好,山中慧心巧手的白发老人也好,他们心里的那份坚持和倔强让我终于在时代中依稀看到了匠心闪烁的光亮。
当他们决定接过上承千年的工艺手法的时候,当他们痴心不改依循古法的时候,当他们当他们毫无保留倾心教授的时候,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这些专注,比所有的手段都要强大。
不达不休的倔强,坚守一生的信念。
匠心仍在,情怀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