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对两种类型的错误时,至今都没有太好的“解药”,一种是经验主义错误,一种是教条主义错误。
书生最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非书生最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无论是书生还是非书生,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都希望找到一个类似“公式”一样的东西,心里才会踏实一些,否则,就会焦虑,不知如何措手足。
书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就希望从书本中找到“知识”,以为知识可以战胜未来,知识越多,就越自信。
非书生,也许也认可知识的作用,但毕竟自己不好读书或没有读书,只好从身边的经验出发,用成功的经验去指导未来。实在不放心时,也会去向书生“讨教”。
另外,不管书生,还是非书生,都容易从身边的成功人士身上,去总结经验,拿成功的经验,当成指导未来的“公式”。
面对未来,人类至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就拿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吧,谁能告诉执政者该怎么做就可抵达成功的彼岸?既然没有人可以给到你“公式”,就不外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和“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两途吧。
为了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留学西方、研究西方的书生就多了起来,尤其是号称经济学家的书生,就很不少。他们仗着自己知道的经济学知识比别人多,很自信的对政府建言献策,若被采纳了,就没事,若不被采纳,就容易“痛心疾首”,指责政府。
书生,尤其是人文领域的书生,很容易自信过头。他们面对未来时,与“算命先生”非常相像,预测多了,总有说对的时候,应对得多了,总有碰巧做对的时候。真让他们来治国,就不好说了。
面对未来,想要成功,真的也没更好的办法,首先确保不死,先活下来,其次,叫多去犯聪明的犯错,即多尝试。以为某个理论或经验可行,就坚定而去,志在必得,很可能就会犯下巨大的错误。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那些聪明绝顶的人,无不想找到人类社会的“治理”之道,希望总结成“公式”,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子孙,可至今也没找到。每一代人,都会遇上时代的新问题,新问题总是会难住“老革命”。
书生,意识不到书本知识在面对未来时作用有限,就很容易自信过头,闹下笑话。书生沉浸在“知识”的幻觉中,美则美矣,却对付不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