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儿子吃完饭跑去大堂,跟服务员玩得很欢。
我出来时他们说,没见过这么爱说爱笑不认生的小孩儿。老板娘说:“我早就知道她的孩子活泼开朗,没想到还挺坚强。刚刚,他边跟我说话边往外跑,被进来的客人撞倒了,没等我过去扶他,就自己爬起来跑了。孩子才两岁,摔到了竟然没哭,没事儿人一样,还对那客人笑。”
我说,他就这样,不太在乎磕碰,除非特别疼,一般不会哭。其实,曾经,他也非常爱哭,只是慢慢调节好了。
最初,妈妈帮我带孩子。我曾怀疑,这个爱哭的家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跟我完全不同,我几乎不哭的。后来,我才渐渐发现,这其中的原因。
一次下班去接他时,我看到这一幕:他把花盆里的土,倒在刚拖完的地上,又跑去卫生间接水,泥混了水,颜色更深,踩的满屋都是。
老太太很生气,揪他到土堆前,大声说:“你看看!姥姥刚拖完地你就作成这样。怎么一点儿不消停?想把我累死吗!”他无辜地看着姥姥,足有一分钟,之后嚎啕大哭起来。我妈说:“哭什么哭,做错事,还不准说啊!别哭了!”他哭得更厉害。我妈更火:“再哭就出去!”结果还哭。最后,我妈把他拎到门外,关了门。他在外面哭得撕心裂肺。
那一刻,我忽然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每次哭,我都会被拎到门外面门思过。那是天塌了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就错了,怎么不能做那些事。我感觉被冤枉了,而且不仅没得到安抚,反而被惩罚。甚至,我以为那扇门关上,妈妈就不再要我了。
原来,我极少哭,原因就在这儿。哭,就就会失去所有,所以无论怎样都不能哭。
安抚了老太太之后,我出去把儿子抱在怀里,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哭。他哭了很久才停,我帮他擦干泪,“被姥姥骂,很委屈很想哭,是不是?”他使劲儿点头。“哭够了吗?没哭够可以继续哭,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你可以尽情哭,妈妈陪着你。”他扎进我怀里,蹭了蹭,一动不动,也没哭,很久抬起头说:“不哭。”我问还难受吗,他使劲摇头。
“姥姥骂你,把你关门外,是因为,你弄脏了地板,姥姥很生气。不是不要你,我们进去吧。”进屋后,儿子跑到姥姥跟前,摸摸她的脸,亲了一下。“是想跟姥姥说对不起吗?”他使劲点头(那时还不会说对不起)。
我收拾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把花盆举到我面前,说“干净”。我想起来,不久前一棵花死了,我就是倒掉泥,洗净花盆再收起来。
我问:“你是不是想把花盆洗干净,收起来?”他使劲点头。“你很棒,知道把不用花盆洗干净,可是,姥姥的花盆正在用,这棵花没死,好好的,虽然它长得很小,颜色也不太鲜艳。”他看了一会儿说,“安上吧。”然后,他自己装上土,插上花。
当孩子悲伤、哭泣时,成人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希望孩子赶快停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呵斥威胁他。这样做会解决成人的焦虑,但孩子的能量会被阻塞,能量长期阻塞会形成心理甚至生理疾病。
孩子天生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后,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家长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边安静地陪伴。
很多时候,家长会在成人的角度,审视孩子的行为。看似搞破坏的行为发生时,第一反应是指责,不听话,不懂事,然后开始纠正,告诉他怎样才是正确的。
但没人愿意被说教,更不愿被控制。对孩子而言,我们的纠正,是忽略他的感受,自以为是,不尊重。我们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只是用我们的所谓正确来强行阻止甚至扭曲他。大多数时候,该纠正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忍住,不去打扰,不去说教,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孩子如何面对生活。我们认为正确的,未必是真,那只是被别人纠正过,被灌输得来的,未必是真实的自己。退一步说,面前这个小孩,就像未被打磨过的小时候的我们,如果我们沿袭自己小时候受的教育,来纠正他指导他,他就会长成现在的我们。
这不是要否定现在的我们,只是太多时候,大多数人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按照传统思维,按照别人期望,去过活,活成被希望的样子,而压抑了自我。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起自己。
所以,让孩子尽情哭吧,哭完了,排解了不良情绪,他依旧是懂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