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诗中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父母与孩子的状态。父母天然地认为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除了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就得听我的话”之外,还因为听话的孩子让人省心,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对父母来说最难的不是思想的碰撞,而是沟通上的困难。黄磊曾经出演过一部电影《火星宝贝》,表达了在成人世界里,孩子就像是一个外星人,成人难以理解孩子的语言。
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简单词语、句子,他们有时候甚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更不会组织语言去描述。他们唯一会的就是用自己的情绪去表达,这对成人来说无异于猜谜。
带着这些问题,当我看到《理解孩子的语言》这本书时,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一本好书。很多育儿书籍聚焦到具体的情境给出方法,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一套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父母真正需要的是明确方向,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理解孩子的语言》的作者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是法国心理学家、情感教育专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即使是教育专家,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重要的功课也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理解他们的语言。
难题一:沟通与理解
如何理解孩子的眼泪、喊叫与害怕?父母需要问自己这两个问题:他经历过什么?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朱丽叶在幼儿园被孩子们排挤,就连老师也感到纳闷。留意孩子们的言行,让老师想起朱丽叶第一次介绍自己时说:“我叫朱丽叶,我爸爸死了。”一位小朋友说道:“不会吧!”
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无法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和朱丽叶一起玩,自己的爸爸会不会也死掉?老师分析了孩子们的心理,向孩子们作出解释,爸爸去世这种事不会传染,孩子们才接纳了朱丽叶。
成人无法理解孩子,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有别于成人,孩子的表达也没有逻辑。但是孩子的需求是固定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经历的事件对他们的影响,父母或许更容易找到线索。
学校的男老师因为性侵未成年人被监禁了,弗雷德里克的妈妈却对孩子长期只字未提感到奇怪。在引导下,妈妈才想起孩子曾说过自己肚子疼,不想去学校,但被妈妈解读为孩子在无理取闹。
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父母不知道如何倾听,导致了沟通理解的错位。《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妈妈讲述培养刘亦婷的细节,每天和孩子聊聊一天发生的事。一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二是养成一种习惯,提前建立好沟通的渠道,以便孩子受到伤害时能够顺畅地向父母表达。
我们常看到孩子会有喊叫、发怒、大哭,拒绝合作的行为,那是他们发出的信号,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时便会有这样的行为。
难题二:观念的差异
当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观念冲突时要怎么办?父母需要问自己:我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我为什么要对孩子说这些,可以不这么做吗?
孩子画画,大多数父母都会给予称赞,但如果是画在了地毯上、墙壁上、沙发上呢?父母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责骂孩子:“你傻啊,弄得乱七八糟的!”直接责骂所表达出的信息只是打击孩子的探索欲与自信心,也不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屡禁不止后,费利奥沙提供了一块墙壁让孩子们涂鸦,之后家里其他地方再也没有被乱涂乱画了。费利奥沙说道:
你希望通过你的屡次教导,让孩子懂得爱惜物品?那你首先要尊重她表达自我的需要。
在反对孩子乱涂乱画的时候,我们了解自己需要维持家庭环境的整洁。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需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很多妈妈在孩子的饮食上是操碎了心。有位妈妈为了让孩子每天喝酸奶而与孩子斗智斗勇,这位妈妈坚信酸奶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后来了解到更多的营养知识后,才发觉自己是受到了广告宣传的误导。
孩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探索是他们的乐趣。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父母不妨随孩子去好了。
难题三:需求的冲突
父母也有自己的需求,也会有情绪,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问自己:我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当两者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当孩子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首先满足婴儿的需求。但是也应正视自己的需求,找到办法去解决。忙不过来时与伴侣家人轮流带孩子,请保姆分担家务等等。
孩子大一些了,我们可以向孩子真诚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他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同时存在,不过要注意表达方式。“我的头有点疼,你怎么做才能让我好好休息一会儿呢”的表达就比“闭嘴,你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要好。
理解和认同自己的需求同样重要,这并不是自私的行为,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育儿目的
除了上面五个问题,父母还需要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来明确自己的育儿目的: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我的目标是什么?
费利奥沙用这七个问题涵盖了所有的育儿难题。最好的教育是提出好的问题,因为同一个问题,经过我们的思考会得出许多种不同的答案。
除此之外,《理解孩子的语言》还介绍了孩子不同情绪下的状况,结合孩子的基本需求与情绪表现,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行为。当父母解决了一件个又一个难题,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获得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