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家人之名》真在热播,剧中的几个主人公也引起了热议。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贺子秋,从小寄养在别人家,让他事事小心翼翼。
虽然养父对他很好,但还是养成了他总是习惯讨好别人的性格。
怕给家庭添加负担,所以他总是在很晚还在厕所洗衣服,总是去面馆帮厨,对妹妹也是无条件纵容。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人-讨好者。
总是什么事情都为别人考虑,却忘了想想自己;明明很不情愿做的事情,却总是违心的答应别人;心中万马奔腾,但为了顾忌别人的感受而无法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和我们的原生家庭、童年时期遭遇息息相关。
很多的校园欺凌事件中,父母都会质问孩子:为什么被欺负的人是你,而不是别人。
所以小孩子就会错误的认为:别人欺负我是我的错,我不能反抗。既然不能反抗,那我就讨好别人,以此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从此孩子习惯性的压抑自己的真正需求,去讨好别人。
除此之外,讨好型的人在原生家庭中都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明显的奖罚制度。孩子表现好时就有奖励,孩子表现不如意时,就会受到惩罚。
孩子感受父母的情绪的能力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得很多。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知道,我做什么事情父母才会高兴,并开始学会去做父母喜欢的事情,以此取悦父母。
在这样的孩子心里面,认为只有我取得好成绩,只有我懂事.......我才是值得被爱的。
在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中,这样的人总是认为我必须像讨好我的父母一样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否则别人是不会爱我的。他们习惯了在关系中不断的付出,习惯去照顾别人的一切。
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对自己没自信。认为除了讨好别人外,自己没有任何的价值能够让别人爱自己。只能一次次的企图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许。
讨好者背后的行为动机是期待他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相应的回报。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讨好者享受着讨好带来的一切好处,例如能够有个好人人设,得到别人的赞许,可以逃避责任等。
还有的讨好者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没有主见。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愿意去做任何事。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特点:1.可以敏锐地察觉别人的感受和需要。2.就算牺牲自己的时间或是感到很疲惫,也要去照顾、帮助别人。3.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4.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5.害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6、有求必应,不太懂得拒绝别人,所以经常没有自己的时间,偶尔感觉愤怒,却又无能为力;
对自己不够自信,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也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
讨好型人格有时候也是一种优势。他们能够快速的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并提供帮助。讨好有时候能够帮助我们缓解一些人际关系上的紧张,让我们能够与别人很好的相处。
凡事都需要有度,多着无益。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曾是一个受伤的小天使,值得我们用心对待。即使已经成年,我们还是能够通过一些方式去改变我们的讨好型人格,从此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首先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从心里去除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好处的想法。无论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是什么,你要相信,你有能力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得这个好处。你不需要依靠你牺牲自己的需求去讨好别人,你自己就有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学会承担责任,不再逃避,这样人生才会越走越顺利。
其次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我们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也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个人。别人和自己都只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去了解自己的潜在人格和未被满足的需要,给自己多一点的耐心,多一点的包容。当你足够了解自己时,你就无需通过别人的评价来找到自己的价值。因为你明白,也许自己不够完美,但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或者世俗的标准而消失。无论自己时什么样的,都是值得被爱的。
再次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你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感受。在你的世界里,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需求能够凌驾在你的需求之上。
你也不是万能的,没有办法拯救别人。你可以帮助别人,但请放弃拯救别人脱离苦海的想法。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别人的人生责任不需要你替别人承担。
无论别人发生了什么,可以同情,可以帮助,但不要内疚。那不是你的错,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功课,要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
你不必讨好别人,你能够在做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求的同时,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当你学会讨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时,你的一切才会越来月好,越来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