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8岁了,已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约是3年前的某一天,我惊叹于孩子的成长速度,担心自己会在岁月的流逝中遗忘孩子成长中的点滴精彩,便尝试着用文字记录一些孩子的成长故事,记的多了就有些思考: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我要怎么教育好孩子?随着思考的深入,也随着自己的学习成长,有些问题就清晰明朗起来,原来育儿要先育己,教育孩子,不管是希望她成人,还是成才,亦或是希望她成功,终极的目标是希望孩子一生幸福,我不管如何教育孩子,总要将孩子朝着幸福的方向引领。
如何才能让孩子幸福呢?泰勒.本—沙哈尔著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有关于幸福的定义,也花了很大篇幅阐述我们如何才能幸福,在培养孩子的幸福力时,有这么几句话:幸福是方向、真爱是环境、责任是关键、德行是根本、自信是支撑、上进是动力,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德行,古语有云:道德之行,乃君子之行经。心存善念,利物、利人、利地、利天。如此而行,必然增益物缘,人缘,地缘,当然最后能得也。非道德之行,乃小人之行径,常动恶念。害物、害人、害地、害天。如此之行,必然失去物缘、人缘、地缘、天缘,如何能得?必然失去一切。既然德行这么重要,那到底什么是德行,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行呢?在一一很小的时候,可能那时她还不会讲话,我就开始跟她灌输这样的理念:不管你做什么,都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且不可以伤害妨碍到别人,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严于利己,不做让别人痛苦的事,不做让别人讨厌的事,对孩子也是多有提点。在一一的成长故事中,有这么一篇记录:
2017/11/14 星期二 阴雨 远光灯 & 近光灯
今天天有点阴沉沉的,再加上已过了秋分,天黑的越来越早,接一一放学时天就有点黑了,开车时,我就将车灯打开了,一一坐在后座,又开启了话唠模式。
一一:“妈妈,天黑了,你开车灯了吗?”
妈妈:“开了。”
一一:“你开的是近光灯还是远光灯?”
妈妈:“近光灯。”
一一:“哦……不能开错灯光,会影响其他人开车的。”
几天前的傍晚,一一爸爸开车带我和一一去医院打针,在经过十字路口等红灯时,后面一辆车开了远光灯,一一爸爸随口跟我说:“你晚上开车时要注意不要乱开远光灯,你看后面那辆车,灯光照在我的内后视镜上,我一点都看不清前面,幸好现在在等红灯,要不然就危险了。”就爸爸这句话,引起了车里小人儿的兴趣,她又开启的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一一:“爸爸,什么是远光灯?”
爸爸:“你往后看下,后面那辆车开的就是远光灯。”
一一:(半跪在后座上,回头看了一下)“爸爸,他开远光灯,为什么危险?”
爸爸:“你起来看下爸爸这里的镜子。”
一一:(看镜子,捂住眼睛)“有光,刺眼,爸爸,你是不是看不见开车了?”
爸爸:“是的,路上车多人多,如果看不见,就容易出事故,我们可能会受伤,也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安全得不到保证。”
一一:“哦,那现在应该开什么灯?”
爸爸:“近光灯。但是有时候要开远光灯,比如路不好时,可以远光灯跟近光灯交叉使用,给对面的车提个醒,一般远光灯用的比较少。”
听了爸爸的话,一一沉默了,不知道是在思考什么。到了医院,在停车场,一一提出要求:“爸爸,我想看下近光灯和远光灯。”爸爸看了下周围的环境,跟她讲:“好的,你下车,站到车前面去。”然后爸爸跟一一一起走到车前面,我坐到驾驶座上,给一一示范近光灯和远光灯,随着远光灯近光灯的交替,我看到了一一脸上忽隐忽现的笑容,我想她此刻应该很开心吧!
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我们在要求自己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遵循“不伤害、不妨碍”的理念。当然了,关于德行的话题有时我也会跟孩子“讲道理”。去年冬天我带一一逛街时时看到这么一个场景:一位女士,一边走路一边吃甘蔗,甘蔗屑随口吐在地上,她身后很长一段路上都有甘蔗屑。一一见了,好奇因子活跃起来:“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将甘蔗渣渣吐在地上啊?”我就顺着她的话问:“哦,为什么不能吐到地上?”小人儿立马反驳,“当然不行了,如果每个人都往地上吐的话,地上就脏了,而且会给清扫马路的奶奶增加很多工作,我放学时看到的那个扫马路的奶奶很辛苦的,我们不可以增加别人的负担,如果增加别人的工作,不就是妨碍到别人了吗?”听了小人儿的话,我触动比较大,原来不知不觉间,不可以妨碍别人已经植入到孩子心间了,我也就顺势给孩子解释了一下“德行”,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德行是什么呢?德行就六个字不伤害不妨碍,拆开来讲呢,“德”是内心的自律,“行”是行为的规范,就像你知道不可以乱扔垃圾,这个是内心的自律,然后你果真不乱扔垃圾了,这个就是行为的规范……”当然了也顺便给孩子普及了下德行的范畴,德行包括社会公德、集体道德、个人品德,对自然、社会、学校、班级、同学、师长、自己,都要做到不伤害不妨碍。
培养孩子的德行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培养的过程中,从帮孩子建立“德行”的认知,到约束孩子做到“不伤害、不妨碍”的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也是战战兢兢,时时以“不伤害、不妨碍”约束自己,偶有不良行为发生,也会检讨反省自己,跟孩子探讨交流改进方式方法,并跟进改进过程结果,总之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一个缓慢优雅的过程,要育儿还得先育己。我们生了孩子,就可以称之为父母,但是要做家长,还需自身不断学习成长,方能承担得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古语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要让孩子作善,自己先得作善,也就是要有德行。一个有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孩子修好了德行、责任心,那爱心、才华也会随之而来,就可以称之为“好孩子”,好孩子肯定就拥有了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孩子是未来民族的脊梁,他们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我们引导孩子成为幸福的人,何愁我们的名族、我们的祖国不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