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它。为什么说它重要?因为它关乎选择。
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一个人现在所拥有的生活,说到底就是过去选择的结果,不论这种选择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人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实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证明便是朋友圈中那些阅读量超过10w+的谣言,在朋友圈之前,则是qq群里充斥着的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所谓爱国行为。
比起不会独立思考,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竟然不知道自己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界”。
独立思考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决策,这是毋庸置疑的。有时,某些决策可能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做到理性选择的话,那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近在读《重生手记》,作者叫凌志军,是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在身患脑瘤和肺部肿瘤,同时面临权威专家的诊断时,依然能够做到冷静地分析思考做出种种选择,不得不令人佩服。
这本书写于作者疗养康复期间,出版于初诊后的5年,即2012年。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证明,令人闻风丧胆的恶性肿瘤不过是一种慢性病而已。
为了证实作者书中内容的真实性,我特意网上查了作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资料显示作者是人民日报的一位高级记者,早年出版过一些畅销书,比较有名的一本是《联想风云》。而作者认证过的微博显示,最近一次与读者交流的时间是2016年的6月24日。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作者的确算得上重生了,因为距离2007年的2月,时间已经过去将近10年,而作者依然健康地活着。
在我看来,作者之所以能够重生,完全就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的背后,是我所看到的作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一般人很难做到内心平静,更不用说独立思考了,而作者不仅做到了独立思考,而且还获得了重生,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独立思考的?又是如何做出不同于一般人的选择的呢?
在这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下本书所传达出的几个医疗观念,所谓一念一世界,正确的观念可以活命,错误的观念足以致死,在医疗领域,这可能真的毫不夸张。
以下是书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
恶性肿瘤并非绝症,它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
在恶性肿瘤患者当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死于疾病本身,三分之一的人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的人是被治死的。
疾病治疗,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好的疗养是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任何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重大疾病,基本的治疗是必须的,但是过度的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最终能够治愈疾病本身的,并非外来的药物,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免疫系统。
专家医生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
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向,比选择好的贵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更重要。
做一个聪明的病人,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药物上的治疗只是狭义上的治疗,广义上的治疗可以包括一切:走路、吃饭、呼吸新鲜空气等都算做治疗。
以上观点不能说是全部正确且可信的,但是它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
作者于2007年2月被医生诊断出脑瘤以及肺部肿瘤,医生一致认为脑瘤是肺部肿瘤转移所致,这一诊断有98%的可能性,面临的选择是:要不要立即开始做脑部手术?否则只有三个月的大限。
突如其来的疾病,任何人都是始料不及的,作者没有急于做出是否要手术的决定,而是利用一切尽可能多的技术和手段了解脑部肿瘤的相关信息。
在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后,作者暂缓立即手术的决定,一是因为身体的症状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的迹象,二是最新的结果显示颅内肿瘤的大小并没有立即长大,这不太符合医学上恶性肿瘤的形态特征。
当然,作者并不是什么都没做。除了西医,咱们还有特色的中医。作者家人找来了一位专治肿瘤的中医名家,人称刘太医。刘太医开的方子是“两汤一散”,两汤是“开胃汤”和“牛津汤”,一散是刘太医世家独门秘制的“控岩散”。
顾名思义,两汤的作用只是用来调养身体,而一散的作用才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刘太医建议先服用两汤三个月,三个月后视情况再开控岩散。作者选择先服用刘太医的两汤,时间三个月。
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作者颅内的肿瘤竟然有了略微的缩小,进一步表明它并非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大,当初大多数专家诊断的98%的可能性原来都是误诊。有时候相信自己比相信权威显得更加重要。
初诊后的一年,作者再次复诊,颅内肿瘤有继续好转的趋势,但是肺部肿瘤却有变得糟糕的迹象,在所有人把注意力都投入到脑部的时候,作者肺部的肿瘤似乎被人们遗忘,这可能是作者及家人唯一疏忽的地方。
经过专家确诊后,作者决定立即开始肺部手术。做出这样的决定,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确诊专家的技术,二是专家的为人,在作者看来,这位叫石木兰的医生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医生,因为她对待所有的病人一视同仁,同时对待病情仔细认真。
作者当初幸运地度过“三个月的大限”之后,并没有继续服用刘太医的“控岩散”,一是因为脑瘤的好转,二是作者认定刘太医此人并非可信。
作者坚定地执行肺部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的确是恶性肿瘤。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尤其对于恶性肿瘤,作者也面临着下一步的选择:要不要进行臭名昭著的“化学性治疗”和“放射性治疗”?
在看过另一位内科专家之后,作者了解到,因为颅内肿瘤并非来自肺部的转移,所以肺部肿瘤可以看作只是早期,而早期的肺部肿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60%(5年存活率是医学名词,指的是5年内没有再发现可见的转移和复发病灶)。
根据作者的实际情况,医生给出的答案是:可做可不做。做的话可以将60%治愈率提高到62%,这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作者决定放弃化疗。
手术后,作者两手空空的回到家中,没有继续进行所谓的医学上的药物治疗,这在常人看来,未免有点不可思议,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后居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治疗,这是在和身体开玩笑吗?
这里涉及到一个有关治疗的概念,在我们的观念中,所谓的治疗必须是要用外来的药物来对抗疾病本身,否则就不算做治疗。但在作者看来,药物治疗只能算作医学上狭义的治疗,而患者所需要的是更为广义上的治疗。
那么,作者做了哪些广义上的治疗?
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接受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和平共处比你死我活更加重要;量力祛邪,同时尽力扶正。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天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每天步行5公里。
享受日光浴。
每天持续30分钟的深呼吸。
努力让自己保持一副好心情。
享受家人和朋友的关爱。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作者通过以上方式获得重生,自然是一件十分庆幸的事情,但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明白,作者之所以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来采取一种明智的做法面对疾病,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
作者只需要面对疾病本身,而不用担心经济上的压力。作者可以选择当今国内甚至包括美国在内的最好的治疗方式。
作者是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因为特殊的职业背景,作者比普通人更具备识人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事实本身:作者颅内的肿瘤可以说是良性的,肺部肿瘤发现时,尚处于早期。
在对待恶性肿瘤上,作者采取所谓的自然疗法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在他人看来,这可能仅仅只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同样的方法应用在别人身上,可能毫无效果。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哪怕在死亡面前,保持理智和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所谓的权威,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才是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