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走的旅行》
2023年12月2日,我和老伴儿还有此次活动的“始作俑者”,我的小姨子小咏,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半个多月前,小咏曾经和我们一起聊起过,打算退休之后,去港澳大湾区看看,撺掇着我们也一起去。
“由头”有了,接下来,办护照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啦。办护照很简单,到政府政务大厅去,每人120元,拍个照片,登记个表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12月1号下午来取,整个办手续的过程二十分钟就办妥了!
12月1号的上午,小咏去单位办完了工作交接,中午来家里吃饭。说起了毛毛和李恒(小咏的女儿、女婿)去日本旅游,已经回到了李恒的东北老家。大家商量,如果今天下午护照能“办”出来,我们就一起去哈尔滨和她们汇合,如果护照办不下来,那就是“天意”,我们商议的“东北之行”,就此作罢。下午一点半,我们一起去了政务大厅。到了那儿,把回执递过去,年轻的女警官从一大摞护照中,把我和老伴儿的翻出来,笑眯眯的递给了我们。没想到办理出国手续这么简单!更没想到的是,北戴河这么个小地方,竟然有那么多人要“迈”出国门。事已至此,我们的东北之行,就是“顺应天意”!天意不可违呀!
车票很快就让毛毛从网上买好了,2号中午12:02的G1234次青岛至哈尔滨西,经停秦皇岛。商量好了,2号中午11点在候车室大厅“集合”,不得有误!我们分头行动,“如约而至”。高铁列车,正点到达,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走就走了!
高铁列车一路向东飞速疾驰,刚出山海关时,燕山余脉,包括山脊上的长城,还依稀可见。一过锦州,穿越了“辽西走廊”,就再难看到像样的山了。偶尔,还会有几座小山包,会在眼前一闪而过,过了台安,连小山包也看不到了。列车在沈阳北做短暂的停靠后,向着东北方向飞奔。车窗两侧,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一眼望不到边,这让我想起了东北的战友们说起家乡的时候,形容他们家乡的土地辽阔,用“一条垅,一个上午耪不到头儿”来“概括”,还真不是“吹牛”!列车在辽西行驶时,速度大多是保持在两百多公里。过了铁岭、昌图以后,速度明显加快了,基本上都是保持在三百公里左右。还不到四点钟,天色已经渐渐的暗了下来。
落日余晖,洒在被白雪覆盖着的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那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车到公主岭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列车越来越快了,显示屏上,不时“刷新”速度记录。三百一十几公里的时速,成了这段时间的“常态”。此时飞奔而去的列车,用风驰电掣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有人说,在日本,速度超过两百公里就是“高铁”。而在中国,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两百公里,那只能叫“动车”!这些年,我们的高铁建设日新月异,中国高铁的速度,不是“吹”出来的!列车在将近五点的时候,到达了终点站哈尔滨。夜幕下的哈尔滨,向我们张开了“天鹅的翅膀”! 毛毛和李恒早已经在出站口等着我们了,她们还有李恒的父母是下午从铁力开车过来的。
酒店是毛毛提前预定的,李恒的父母两个多月前来秦皇岛参加两个孩子的婚礼,大家都见过面,两亲家再次相聚,自然是分外亲热。
办理好了入住手续,大家一起来到了楼下的酒店。雅间也是预定好了的,李恒父母做东,为我们接风洗尘。其实,倒是应该由我们来为他们“洗尘”才对。他们下午一路风尘仆仆的赶过来,又是冰雪路面驾驶,今晚还要赶回去,真的是很辛苦!话是这样说,可毕竟我们是来到了他们“家门口”,人家要尽“地主之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那就客随主便吧!
这是一家烧烤店,从店面的装潢和内部的陈设看,应该算是上得了“台面”的。既然是烧烤店,主打的“吃什儿”自然是少不了肉的。李恒的父亲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据”,东北天气寒冷,得靠多吃肉来补充人体需要的“热量”!说实话,我对烧烤不怎么“感冒”,可又不便明说,只能是“客随主便”,可不能“冷却”了主人的一片盛情!
接风“宴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李恒的父母还要返回 铁力,我们又只好就此话别。
李恒的父亲很有魄力,承包了三万多亩山林,用来养殖林蛙。林蛙是一种蛙类动物,经济价值很高。由衷地希望,我们的这位非常能干的“养殖专业户”亲家,在来年喜获丰收! 12月3号中午,送李恒回秦皇岛,他已经出来快半个月了,周一必须到岗。毛毛的单位放假了,可以留下来,陪我们继续这场正式的哈尔滨之行。
“哈尔滨”这三个字,是地道的满语,意思是“晒鱼网的地方”。这里地处松花江畔,世世代代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满族先人们,多以渔猎为生。那个时代的生产工具相当落后,生产方式自然少不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早先的渔网,都是用棉线织成的。用上一段时间,就得拿到岸上来晒,而且还要刷上猪血和桐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渔网强度,好让渔网更加经久耐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直到新型尼龙材料的问世,才被“结束使命”。渔网是用不着再晒啦,可“哈尔滨”,这个晒渔网的“冠名专利”却被毫无争议地保留了下来,估计是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了。真正让哈尔滨这个渔村小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要追溯到上上个世纪的“戊戌变法”!1898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协议,允许沙俄政府修建一条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整条铁路,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设,包括后期的运营管理,完全由沙俄政府“一手包办”!腐败的清政府,竟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并以此攫取大量中国财富,这是何等的昏庸!无独有偶,与此同时,清政府也与法国政府签订了一条与之勘称“姊妹篇”的协定。允许法国政府以同样方式修建一条从越南河内到中国昆明的“中越铁路”。所不同的是,俄国政府用的是宽轨,法国政府用的是窄轨(也叫米轨)。直到今天,我国云南境内依然还有一段米轨铁路在运行。
就像任何事物都无不具有两重性一样,腐败的清政府在出卖主权的同时,也带动了整条铁路经过的地区的崛起与繁荣。正是“中东铁路”的修建,让这个以往“晒渔网的地方”名声鹊起,并且以它独特的魅力,在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黑土地上,焕发出了百年不灭的活力。
没去过“中央大街”,没见识过“圣.索菲亚大教堂”,就等于没到过哈尔滨。走在那条被磨圆了棱角的小方石铺就的马路上,看着街道两旁欧式风格的建筑,仿佛又回到了上个世纪初,刚刚开埠时的哈尔滨。虽然时光已经远去,那些百年老店的“容颜”也略显沧桑。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老“门面”,都无法阻碍或者影响你,对当年中央大街的锦绣繁华的想象。圣.索菲亚大教堂就坐落在紧靠中央大街的东侧广场。这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典型的古老的拜占庭建筑风格。外观设计的很漂亮,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花二十块钱就可以进到里面去参观,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票。
教堂里面坐满了人,大部分都是游客。当年神父讲经的舞台,摆放着一架三角钢琴,我们进去的时候,一位女钢琴家正在弹奏一首世界名曲。很快她结束了自己的演出,谢幕下场休息。一位年轻的小提琴手“闪亮登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年轻人应该是个俄罗斯人。当然,也不排除是中国的俄罗斯族人。
在黑龙江省的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散落分布着不少俄罗斯族村庄。这些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是我们伟大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哈尔滨也有为数众多的“二毛子”,“三毛子”,甚至是“四毛子”。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混血儿早就融入了这座“铁路带来的城市”。很想在这几天,“邂逅”到她、他。然而短暂的行程,没有给我这份“偶遇”的荣幸。小伙子拉的很投入,观众们听的也很专心致志。我却把一半心思用在了欣赏教堂内部的装饰上。教堂的正中央(舞台的上方)是一幅巨大的油画,那是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四周的墙壁上,还有几幅油画,我看不大懂。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耶稣受难”的油画或是雕像,因为东正教,天主教都是从耶稣基督那里分化,演绎出来的,它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教堂的穹窿很高,穹顶之下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吊灯,虽然不太华丽,但却显得庄重。大概是由于年代久远,墙壁四周包括穹顶的油漆采绘,已经斑驳陆离,远没有教堂的外墙那么光鲜亮丽。突然,小提琴声戛然而止,观众席上响起了掌声。我还在忙着用手机扫描着教堂里的一切,腾不出手来为他鼓掌,显得有失“教养”。从教堂里的图片说明上,了解到这座教堂是在上个世纪初,由俄罗斯设计师设计并建造的,主要是为俄罗斯远东第四步兵师和当时大量涌入哈尔滨的俄罗斯人“服务”的。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运营,大量的俄罗斯商人来哈尔滨“淘金”,这其中,就有著名的“马迭尔饭店”的创始人。他的名字我没记住,但我记住了,他是第一个来哈尔滨做生意的俄罗斯犹太人。他的名字可能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可是他一手创建的“马迭尔饭店”依然还在“照常营业”!而且是顾客盈门。更有意思的是,哈尔滨人又赋予了“马迭尔”新的“生命”!那就是、满大街无处不在的“马迭尔冰棍儿”。
冰雪之城,自然离不开“冰”。“马迭尔冰棍儿”的“横空出世”,为冰城又增添了一抹新的“冰”色。我看着马路上的那些拿着冰棍儿的俊男靓女们,一个个的好开心。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像是带来了“一把火”,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把它融化。
从圣.索菲亚大教堂里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教堂的外廓在晚霞的映照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此时的广场上,到处都是拍照打卡的人群,人们在自我陶醉中,见证着美好时光。 到了哈尔滨,一定要去“马迭尔饭店”去品尝一下那里的正宗俄罗斯大餐。菜品是毛毛点的,在这方面,还是让年轻人来把,她们比我们“门清”。我有生以来只吃过两次西餐,一次是在北戴河的起士林,一次是在北京的新侨。曲指算来,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吃西餐是很有点儿讲究的,右手刀,左手叉,喝汤的时候,汤勺要由里向外舀着喝,还不能发出声响。这规矩也忒多了!不过,人家西方的用餐方式,还是比较文明的。不像我们,一大群人围着一桌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一通乱戳,一盘子菜里,也不知道沾了几个人的口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家的用餐方式比我们文明,卫生得多。
从马迭尔西餐厅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整条中央大街灯火通明,南来北往的人流,一点儿都不比白天少。
“夜幕下的哈尔滨”,又多了几分浪漫和神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物资匮乏,商品短却,到今天物质的极大丰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没想到的。类似中央大街这样的盛世场面,在全国各个够规模的城市,都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自不必说,像重庆、成都、武汉、南京这些二线城市,随便哪一个拿出来,都是星光璀璨,异彩纷呈。和这些城市相比,哈尔滨就显得略逊一筹了。尽管如此,这座曾经被誉为“东方的巴黎”,“东方的莫斯科”的中西合璧的城市,就像是“黑天鹅”项下的明珠,在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上发出过耀眼的光芒。
大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做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前三十年,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出了大力,流过大汗的!“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们的156个大型项目,东北三省就独领了“半壁江山”还要多!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前沿各地区异军突起,且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东北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好在中央没有忘记东北,为振兴东北,多措并举,多方筹划。相信哈尔滨的明天会更好! 从马迭尔饭店到我们下榻的亚朵酒店,打车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哈尔滨下辖九个区,又九个县。马迭尔饭店和亚朵酒店同属于道里区,马迭尔饭店属于老城区的繁华地段,而亚朵酒店则是靠近道里区西北的松花江边。我们住的房间是“江景房”,隔窗远眺,松花江近在咫尺。对岸冰雪大世界的巨大摩天轮,在景观灯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与冰雪大世界一路之隔的太阳岛,好像已经沉睡了,只有几处星星点点的灯光。旅游是个“累活儿”!忙活了一天,也疲劳了,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天一亮,洗漱完了,我和老伴儿下楼,沿着江边的人行道,向西迎着松花江走去。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穿越了吉林省一路辗转,流入了黑龙江省。一路上,经过多条支流的汇聚,到了哈尔滨的地界时,已经是浩浩荡荡了!松花江流出长白山,先是向北,进入黑龙江省以后,又掉头南下,流经哈尔滨的时候,又转头向东,最后经富锦,同江汇入中俄界河黑龙江。到了冬天,松花江就进入了冰封的季节,直到来年的三、四月份,才开江通航。
我们沿着江边一路向西,看到不远处的江边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筑”,和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那是哈尔滨音乐公园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冰雪节”,正在紧张打造的一座巨幅雕像。我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那座“大雪人”离我们越来越近,轮廓也越来越清晰,那是一座十分俏皮的卡通形象的大“雪人”。到了公园门口,和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 ,便径直来到了施工现场。 可爱的“大雪人”坐落在一块巨大的用雪打造的台基上,基座下边一辆大型吊车伸出长长的起重臂,吊框里的两个工人,和站在基座上的十几个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大雪人”的头顶上,戴着一顶红帽子,“红帽子”是用一块巨大的红布包裹在雕塑成型的帽子上。“大雪人”的鼻子、眼睛、嘴,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打制而成的,做的是惟妙惟肖。“大雪人”半举着双臂,手上戴着“红手套”,显得非常滑稽可爱。听工人师傅说,整座“大雪人”有二十米高,稍远一点儿,看上去效果会更好。靠近“大雪人”的右手边,一片空旷的场地上,摆放着一大堆冰块 ,每个冰块都有一米见方。前方的道路两旁,是由冰块码放在一起,被工人师傅们一刀一铲雕刻成型的艺术形象。有鲤鱼跳龙门,有二龙戏珠,等等等等。今天是个好天气,阳光照耀下的一座座冰雕,显得晶莹剔透,活灵活现。夜晚,经过五颜六色的灯光点缀,冰雕的艺术效果会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好可惜,我们看不到了!冰雪节要到这个月底,或是下个月初,才能正式开幕,我们等不到那天了。不知不觉,已经九点多了,我们要在十点钟以前赶回酒店,再见了,冰雕!再见了,“大雪人”! 亚朵酒店的自助早餐很丰盛,牛奶、咖啡、豆浆,一应俱全。西式糕点和中式小吃,还有各种小菜卤蛋、鸡蛋、煎蛋,还有多种水果,吊足你的胃口,让你“吃了还想吃,走了还想来”!现在不是流行一种说法吗?叫什么“皇上的早餐,大臣的中餐,衙役的晚餐”。
十点钟,我们集合出发去“美丽的太阳岛”。从亚朵酒店到太阳岛就隔着一条松花江,直线距离也就是一公里的样子。这一段江面的宽度大约有五百多米,我们必须经过松北大桥才能到达目的地。出亚朵酒店几分钟,就上了桥。松北大桥是连接道里区和松北区纽带,桥的南端是道里区,桥的北端是松北区。江南的道里、道外、南岗、香坊、都是老市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平房区的历史也很悠久,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就坐落在平房区。松北区是新城区,这里也是哈尔滨的政治中心,省、市两级政府就设在这里。过了桥,右转弯就到了太阳岛的大门。门口摆放着一块巨大的褐色石头,上书“太阳岛”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游客们纷纷在此打卡拍照,以示“到此一游”。门口的保安告诉我们,太阳岛已经“闭园”,谢绝参观游览。隔河相望,对面岛上的树木已经凋零,树丛中的俄式建筑也空无一人。这个季节,不是来太阳岛的时候,就像北戴河一样,夏天游客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到了冬天,“凄凄惨惨切切”门可罗雀。此时的太阳岛也“如此这般”了。我想太阳岛的夏天也和北戴河差不多,这里水系纵横,岛上植被茂密,绿树掩映下的洋房,妥妥的“异国风情”一定会吸引来无数游客。以后有机会再来看看太阳岛的“庐山真面目”吧,这回,就姑且一免啦!
告别太阳岛,打车掉头去对面的冰雪大世界看看。冰雪大世界是冬天来哈尔滨必到的打卡地 !每年冬天,这里整个一个名副其实的冰雪世界。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冰雪世界的幻想与神奇”。巨大无朋的冰雪,经过工人师傅的精雕细琢,一座座仿真建筑,一簇簇艺术小品,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本来我们此次哈尔滨之行,就是“冲着他来的”。谁成想,“情报”有误,本届“冰雪大世界”的“开幕”日期,推迟了!此时此刻,工人师傅们正在争分夺秒地紧张施工。隔着铁栅栏可以看到大型的机械设备和工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和去太阳岛一样,吃了“闭门羹”的我们,只能在铁栅栏外,与冰雪大世界的巨大摩天轮(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摩天轮之一)合影留念。据说,本次哈尔滨“冰雪节”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仅一条“冰滑梯”就有三百多米长,至于其他“精彩内容”,就不得而知了。总之,错过了本次“冰雪节”,多少是个遗憾!不过还好,早晨我们在江边的音乐公园里,已经窥见了冰雪世界的“一斑”,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或者说是一种“补偿”吧!
接下来的“日程安排”,原路返回,去著名的“果戈里大街”。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开埠时,俄罗斯商人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建筑大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房子。百年老店“秋林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虽经“百年沧桑”它依然还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讲述着它的“曾经”和现在。当年的犹太人“会馆”,一度成了哈尔滨少年宫。现在,那所房子已经被做为“文物”保护了!在它的旁边,是一座崭新的哈尔滨少年宫。在这座建筑的对面,是“红博广场”,是纪念当年“伟大的苏联红军”从日寇的铁蹄下拯救了哈尔滨!一座巨大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两个“苏联红军”战士,手持钢枪像是在振臂欢呼,在庆祝那场伟大的胜利!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应该感谢,也不能忘记“伟大的苏联红军”。如果不是苏联“撕毁了”日苏互不侵犯协定,“捍然”出兵“满洲”,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如摧枯拉朽般的横扫日本几十万关东军,中国的“抗战胜利”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还真的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 “红博广场”的北侧,一座俄式建筑年代很久远了,门口赫然挂着“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牌子。房子不怎么起眼,名头可是不小!进去看看。
我对博物馆一向是情有独钟,无论走到了哪里,只要碰到博物馆,就要进去“长长见识”。走近了一看,原来人家今天/休息。我说怎么“门前冷落车马稀”呢?下一个“打卡地”是哪里?
大家一合计,去兆麟公园!兆麟公园是以抗联英雄李兆麟的名字命名的。李兆麟是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与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齐名。“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三省。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大义,组织、发动、领导了多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最终形成了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 、李兆麟为主要领导的几只抗联武装。到了1941年东北的抗日斗争,形势越来越残酷。杨靖宇、赵尚志及其下属的珠河支队政委赵一曼,先后遭叛徒出卖,不幸牺牲。周保中、李兆麟奉命率抗联残部撤入苏联远东境内组建起“远东国际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三胖子他爷爷是其手下的一个营长)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周保中、李兆麟做为先头部队,引导苏联红军大部队分别从东宁、虎林、伯力等几处要塞攻入中国境内。
应该说,苏联红军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横扫千军如卷席”,周保中、李兆麟领导的“88”旅功不可没。然而,哈尔滨刚刚解放,年轻的李兆麟将军就被国民党保密局暗杀,英年36岁。李兆麟将军的遗体就安葬在公园北门旁边的苍松翠柏间,陵墓的正前方是李兆麟将军的半身雕像,他在凝望着,他为之奋斗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黑土地。他的英灵永远护佑着这座城市,李兆麟将军不死!
抗联英雄们不死!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李兆麟辽宁朝阳人,杨靖宇河南确山人,赵尚志辽宁朝阳人,赵一曼四川宜宾人。还有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周保中,云南保山人,还有一位与他们相同履历的冯仲云,江苏丹阳人。我们伟大的祖国,能走到今天,是无数的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忘记了他们,就意味着背叛!
走出兆麟公园向北横跨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松花江边。这里的江面很宽阔,江水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江的北岸,不时有人放心大胆地走过来。靠近南岸的江面上,游人们在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冰雪快乐”,江边上传来阵阵喧闹和欢乐的声音。江面上有很多小型机动车拖拽着长长的一串“冰圈”,在江面上兜圈玩。岸边上有人在拉生意,看起来生意还不错,不少游客在排队等候着上“冰圈套”。从外貌特征看,南方来的游客居多,他们普遍都身材矮小,五官好像是一条“生产线”上下来滴,高颧骨,深眼窝,塌鼻梁,厚嘴唇,据说,这叫“马来脸”。狗拉冰车还是挺有创意的,一个上身穿羽绒服,下面露着两条美腿的女孩儿在和冰车老板砍价。也不知道她是真的不冷?还是真的“不怕冷”!
听出租车司机说,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么暖和的冬天了!以往到了12月份,哈尔滨早就冻得“嘎嘎滴”啦!今年的冬天不是一般的“暖”,中午的时候气温竟然接近了零度!(这几天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十九度)幸亏回来了,不然的话,我就该成了“冰雕”了沿着江边的林荫小道往西走了大约两百米就是斯大林公园。公园是开放型的,中央矗立着一组雕像,是为了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的“抗洪纪念塔”。公园往东不到一公里就是当年俄国人修建的“中东铁路”桥,“百年风雨”过后,它依然还横跨在江面上。与这座百年老桥比肩而立的,改革开放以后,新建的三拱桥。新桥与老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年,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基建狂魔”绝非是“浪得虚名”!
斯大林公园正对着中央大街的北口,逛街的游客,从北口出来,跨过一条“友谊路”就到了斯大林公园,也就到了松花江边。松花江的南岸的景色比北岸要美丽得多。南岸江边绿树成荫,一条不太宽阔的“友谊路”把江边绿化带和“友谊路”旁鳞次栉比的建筑几乎连成了一片。这些建筑当中,既有“百年老店”,又有新兴的摩天大楼。而正对着斯大林公园的江北,则是光秃秃的一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四十多年前,站在上海外滩看浦东,那就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再过四十年,不,再过二十年,那里也成了“江北新区”!一切皆有可能,也许那一天会来的更早!
从斯大林公园向西,是连成一片的江边码头。隔不远就是一座,大小不一的旅游船只,都停靠在码头上,要等到明年开春儿才能派上用场。再往前走,一条跨江索道凌空横亘在眼前。索道的北头紧连着太阳岛,南头跨过“友谊路”进入了一处不大起眼儿的房子。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一公里只多不少的路程。小咏和毛毛实在是走不动了!她们娘儿俩平时以车代步惯了,今天走了这么多的路,也够难为她们了!商量的结果,她们打车回酒店,我和老伴儿继续步行游览美丽的哈尔滨松花江畔。
刚刚四点多,太阳已经快要落入松花江的那头儿去了。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江边上的游客也渐渐的稀少了。松北大桥离我们越来越近,冰雪大世界的摩天轮景观灯也已经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我们到“家”了!从兆麟公园出来,到亚朵酒店我们走了大约三公里,居然还没有感觉到累!由此可见,我们这两个“老家伙”还是蛮有“战斗力”滴。
晚餐已经订好了,就在亚朵酒店斜对面不远处的“滨江膳祖”老厨家餐厅。这是一家百年的老字号,从太爷爷那辈儿开始,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至今已经是四代。“老厨家”的老太爷,是当年大清朝哈尔滨道台府里的掌勺大厨,用现在的话说,那也得是“特一级”的厨师!哈尔滨出了名的“锅包肉”就是他们家“祖传”的一绝!到了哈尔滨,尝尝“老厨家”的锅包肉,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应该是“必须的”!其实,随着东北人口的大量“内流”,这道本属于东北一绝的“特色”菜,早已经“登堂入室”,飞入了大江南北的“寻常百姓家”啦!吃着正宗的哈尔滨“锅包肉”,东北的“肉丝拉皮”“地三鲜”,这可都是他们家祖传下来的“看家菜”。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家的酸辣豆腐汤。豆腐切成像挂面一样的细丝,下到密制的汤汁里,不碎,不散,不坨,不烂,简直是一绝!边品尝着他们家的精美菜肴,边看着墙上电视屏幕中播放的中央台记者采访他们家的录像,看来这“老厨家”还真是名不虚传。如今,他们“老厨家”已经在哈尔滨开了好几处分店,可谓是声名远播,誉满冰城了!
回到酒店已经是八点多了,看着对面冰雪大世界闪烁的灯光,今天这“一圈儿”绕的可是真够大的!也是啊,明天就要离开哈尔滨了,今天充分利用时间,把该去的地方都看了。
原本打算后天走,我心血来潮,临时动议去延吉看看,反正“冰雪节”我们是等不到了,那就索性去延吉,从珲春出关,到俄罗斯“走一趟”。就这么定了,明天,“说走就走”! 哈尔滨有三个火车站,一个是哈尔滨西站,还有一个哈尔滨东站,再就是哈尔滨站了。据司机师傅说,哈尔滨站已经改扩建了三次,眼前的哈尔滨站外型很壮观,也许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考量,整个建筑的外延,还保留着几分“巴洛克”式的风格。类似这种形式的建筑在哈尔滨的老城区比比皆是。站前的广场很大,广场的一角,是一座粉刷一新的东正教教堂。这座教堂也是一座“百年老店”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当年沙俄政府在修建“中东铁路”枢纽站哈尔滨时的,同一时代的产物。哈尔滨火车站经历了大清、民国、伪满、东北光复,直到新中国的建立。几经风雨,翻天覆地。只有这座教堂还依然故我,在向人们讲述着“昨天的故事”!世纪百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然而,这座城市,这个车站,却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耻辱与辛酸。今天,还是这座城市,这座车站,正在以它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再见了,美丽的冰雪之城。
再见了,“东方的巴黎”!哈尔滨,我还会再来! “说走就走的旅行”之二延吉“思密达”!
我们乘坐的动车组,从哈尔滨站始发,终点站是吉林省的珲春市。动车组比高铁列车要慢了许多,平均时速在两百公里左右。列车经德惠、长春、吉林、蛟河、敦化、安图、于下午两点四十正点到达延吉。车票是买到珲春的,临时决定在延吉下车。延吉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不下去看看,心有不甘。既然已经到了“家门口”,便是“一过”,也要“破门而入”!
延吉西高铁站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等到我们住进酒店,一切安排妥当,天已经快黑了。延吉市的主干道,“人民路”华灯初上,两旁的建筑物也燃起了景观灯。整座城市看上去很“年轻”!此时已经到了晚下班的高峰,街道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川流不息的人们,一个个行色匆匆。延吉百货大楼周围的高大建筑霓虹闪烁,异彩纷呈。所有的一切,都在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强大的活力。到了延吉,一定要去品尝这里的正宗“朝鲜冷面”。
“顺姬冷面”在延吉市是小有名气的,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家朝鲜族人开的。怎么感觉这名字有点儿“耳熟”呢?走了好一会儿,忽然想起来了!七十年代初期,风靡一时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的那个被地主婆烫瞎了双眼的小姑娘,她就叫“顺姬”!
1972年,部队刚刚转场到江苏常州,一个星期天几位战友一起去常州市“熟悉一下地形”。正好赶上常州电影院在循环放映这部电影,弟兄们也赶了一把“时髦”,买票进去看了这部电影。(那个时候,部队三天两头就放一场电影,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铁道卫士、还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宁死不屈,多瑙河之波等等)。老是翻来覆去的放,有的影片中的台词大家都记住了,战友们还时不时的拿“台词”互相调侃。因为这部电影是刚刚“上市”,大家就想着先睹为快。结果,这部电影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电影刚演到一半儿,整座电影院里已经是哭声一片。再看看周围的几位战友也都泣不成声了!那个叫“顺姬”的瞎了眼的小姑娘,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五十年过去了,此“顺姬”应该和电影里的那个“顺姬”没有半毛钱关系!否则,这顿饭是无论如何也吃不下去了!“顺姬冷面”设在二楼上,此时还没到用餐的高峰期,稀稀拉拉的客人,显得有些冷清。我们每个人要了一份冷面,不多会儿,服务员就“和盘托出”来了。奇怪的是,除了餐具外,每个盘子里还放了一把剪子。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在沈阳吃过一次“正宗”朝鲜冷面。记得当时冷面里放的是狗肉!今天“顺姬冷面”里面放的却是牛肉!其他“小料”倒是相差无几,管它哪个是“正宗”呢?先吃饱了再说。一“开吃”,问题就来了,这种用荞麦面、地瓜粉、和白面,“三合一”而成的冷面,很长而且很有“咬头儿”!这会儿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服务员要“上”一把剪子,还真是必须的!延吉的“特色小吃”就算是尝过了!没找着什么特殊的“感觉”。下了楼,沿着“人民路”往回走。马路斜对面就是“延边大学”,典型的朝鲜族特色,整滴跟韩国的“青瓦台”似滴!校园的大门口两边,分别用汉字和朝鲜文字书写着“延边大学”四个大字。下了课的大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旁若无人的大声说笑着,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有两个身着朝鲜族服装,浓妆艳抹的女孩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们不时地四下里张望,她们在望什么呢?大冷的天,怪可怜的!延边大学的马路对面,是一座高大的建筑,整个临街墙面全是五颜六色的广告。据当地人说,这是延吉著名的“网红墙”!还真是,这一面墙上,至少有上百家企业和个人在不遗余力地“推介”着自己。如今的“网络经济”遍地开花,这面“网红墙”生动体现了它的活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占据了整个吉林省的三分之一,延吉市是整个朝鲜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透过延吉的繁华“表象”,可以断定,全自治州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是走在了吉林省的前列。
沿着“人民路”继续往回走,不远处是开放式的“人民公园”。公园的规模不算太大,里面火树银花,俨然一副节日景象。公园建在一个小山包上,宽阔的台阶,一直通到顶上。山顶上有一组雕像,一个美丽的朝鲜族女孩儿,在专心致志的弹奏着伽倻琴,另一个女孩儿在伴随着优美的琴声翩翩起舞。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民族,这组雕像不正是这个民族的缩影吗?愿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能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载歌载舞,踔厉前行!没顾得上数一数,有多少级台阶。很快就走下了小山包。回首望去,整条台阶在装饰灯的映衬下,闪闪发光,晶亮璀璨。愿我们各民族的生活,如同这道亮丽的风景,步步高登!两侧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一个个的跳的是那么投入!只要是能愉悦身心,就尽情的跳吧!也许,这也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延吉百货大楼的“灯火”依然还是那样流光溢彩,城市的夜生活,正酣!正浓!
我们已经到“家”了!好好歇歇吧,明天还有一项重要的话动 ,去“帽儿山”。吃过了早饭,约了好了车,几分钟后,车就到了酒店门口。司机师傅是个姓严的小伙子,朝鲜族人。金、李、朴,崔,郑,是朝鲜族常见的五大姓,他这个姓很少见。小伙子很热情,一边开车,一边和我们介绍延边的风土人情。延边这里有相当多的人在韩国和朝鲜有亲戚,也包括他。他曾经去韩国打过工,这里有很多年轻人都去过。我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在韩国打工太累了,不如回来开出租车,虽然挣的少点儿,但自由自在。看来挣钱与自由是对矛盾的“共同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延吉的城市建设很现代,许多建筑到带有明显的民族风貌,显得大气、辉煌,延边大学就不必赘述了,顺便补充一下,昨天晚上在去“顺姬冷面店”的路上,看到路边一所灯火通明的,有四、五层楼高的的建筑,还以为是什么“政府机关”呢,一问交警才知道那是延吉朝鲜族“三小”!哇塞,比我们这边的中学还气派。此时,正值最高峰的时间,车开的不太快。顺便“游览”一下延吉市容。这里的所有临街商铺或是机关单位,都是中、朝两种文字并行,可见当地政府既不失国体又保留民族传统的整体意识。在和小严聊天的过程中,顺便问了一下,朝鲜语“思密达”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思密达”是个语气助词,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就相当于汉语中“嗯、啊、好”的意思,表示对人的尊重。车开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帽儿山应该是在延吉市的西南方向,山势不算陡峭,海拔高度五百多米。延吉市的周围多是些不太高的小山包,帽儿山算是最高的了。五百多米的高度对于我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儿”![偷笑]想当年,分队长带领我们几个老兵登泰山,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去的。老实说,“爬”南天门的那段儿,还真是感觉有点儿吃力,说“气喘吁吁”都是轻的。上海战友史德民,体重得有一百七、八十斤,居然也一步一步的“爬上来了”真了不起!和泰山相比,帽儿山的高度连它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毛毛雨啦”。毕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上山的路,修的很规矩。用木板铺成的上山小路,蜿蜒曲折,快到山顶的时候,坡度变得陡峭了,木栈道换成了石板路。在一处较为平坦的转弯处,停下来稍事休息了几分钟,接下来就是“最后的冲刺”了。终于,帽儿山被踩在了脚下。
山顶上有个供游客休息的亭子,亭子的顶端还建有一座瞭望塔。顺着螺旋而上的楼梯上到塔顶 ,放眼望去,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今天的能见度不太好,远处起伏的山峦,仿佛被罩上了一层薄雾,像是庐山的云海,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座座错落的山头。因为看不见太阳,只能估摸着辨别方向。山的南面是一条东西流向小河,河的两岸是大片的稻田。再远处是一座规模挺大的工厂,一条等级公路自西向东,在山脚下拐了个弯儿,向着延吉市的方向延伸而去。整座山的四周山坡上是茂密的丛林,多以松树、柞树为主,还有成片的灌木丛。这里的空气质量很好,且带有一定湿度,是个锻炼、养生的好地方。整个延吉市就坐落在山的东北方向 ,如果天气好的话,整座城市会一览无余。忽然,远处的西北方向传来了巨大的轰鸣声,那是飞机起飞时爆发出来的声音。延吉的交通还是很发达的。除了没有水上交通,其他则是一应俱全。一个地级市,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够可以的啦!
正准备下山呢,忽然发现了老伴儿呼哧带喘的上来了!本来上山时走到半山腰的地方,我看她很吃力,就商量好了让她原路返回,在公园的大门口等我。谁成想,老太太竟然“爬”上了山顶!厉害了,老伴儿!点个大大的赞!必须的。在山顶上休息了片刻,我们便下山了。山下公园大门口就是公交车站,29路、41路都是从这里始发开往市区的。等车的人不多,听排队的人说,每天早晨会有很多老年人从市区乘车来这里晨练,这个时间人们都已经返回市区了,所以等车的人很少。不一会儿29路车就过来了,回去的路全是下坡,中间停了几站。车上报站名的时候,先说一遍汉语再说一遍朝鲜语。朝鲜语那“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的车轱辘话,我是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思密达”这三个字,我是听明白了!“思密达”在朝鲜语里的使用率非常高,说不上几句话,就得来上一句“思密达”。我觉得它就是个后缀音,一个常见的语气助词。我们的汉语言这么丰富,还真找不出来一句最“贴切”的话来替代它。
下午两点四十,我们告别了美丽的延吉,前往珲春。延吉,再见啦!延吉,思密达!
从延吉到珲春,中间在图门停靠了几分钟,列车运行了四十分钟,到达终点站珲春。珲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个“一级半”的县级市,因为这里地处中俄、中朝两个口岸,所以比普通县级市高半格。城市建设比延吉还“年轻”!离高铁站不太远的城区主干道旁边,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政府机关大楼,一个比一个气派!也是,得让那些进进出出的俄罗斯人、朝鲜人看看,什么叫“中国速度”!
一条大河从市区中间穿过,一座斜拉桥横跨在河面上。河的北侧是市区,南岸是新规划的开发区。一座大型的游乐设施,完全是模仿俄罗斯风格建造的。在一片高层建筑的旁边,挂着一块“世界贸易中心筹建处”的巨幅招牌。这个“架势”,这份“气场”,看着都让人眼晕!我真担心,这“盛名之下”将来能不能“善得始终”?珲春市的“手笔”是真的非同凡响!
可对岸的朝鲜和俄罗斯能有多少“家当”敢上这儿来“得瑟”呀?管他呢?这也不是我们这些“草民”操心的事儿!这里没有亚朵酒店,我们住进了一家叫“维也纳”的酒店。这家酒店的老板“魄力”够惊人滴!竟然敢把“奥地利”首都给拿来“用名”!也不怕“维也纳”市长找上门来“打官司”?一切都安排好了,天也完全黑了。这里天黑的早,刚刚四点多,就满大街灯火通明了!
酒店对面是一大溜的“门脸”,光是KTV就占去了“半壁江山”。随便找了家饭店,是汉族人开的,简单要了两个菜两盘儿饺子,吃完了回去早点休息!明天就“出国”啦!去俄罗斯走一走 。 “说走就走的旅行”之三,“去俄罗斯走一趟”。
珲春国际公路客运站与珲春火车站相毗邻。这里就是我们俄罗斯之行的出发地。
上午九点钟,我们按照规定的时间,提前到达。很快,出国旅行的“各路人马”也都陆续前来“报到”。四十多人的出国旅行团,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旅行社。我们这支“队伍”共11个人,有两对来自济南的中年夫妇,一个来自石家庄的“跑单帮”的人,看样子得有六十多岁了。还有两个年轻人,不知道是来自哪里,再加上我们四个人,我们这支“队伍”全部到齐。
领队是个叫陈菲的女孩子,年纪不大,人很干练。九点四十分,全体旅行团成员,开始集体过“安检”,随后便登上了早已等候在大厅外的大巴车。整个大巴车基本上“座无虚席”,各领队分别清点自己小队的成员,当确认“一个都不少”后,一个“总领队”模样的小伙子,向司机师傅发出了“出发”的“指令”。俄罗斯之行,“走起”!
大约半个多小时,车到了珲春口岸。海关大厅的上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珲春口岸”几个大字,历历在目。
大家纷纷走下车,取出箱包行李过“安检”,逐一查验护照。中国的海关大厅宽敞漂亮,顶棚天花板上,一排排LED灯,把整座大厅照得如同白昼。我们的“边检”警官们,办事效率很高,几十个人的“通关”手续很快就办理完毕。
出了海关就等于踏出“国门”了!我们现在已经是到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惆怅。
大家又重新返回大巴车上,向着前方不远处的俄罗斯海关进发。车刚刚开出来没多远就被“挡驾”,上来了一位年轻的俄罗斯女警官,手持着一把“新冠”时期人们司空见惯的“测温枪”,从头到尾挨个“扫”了一遍,没发现“问题”,姑娘下车了,大巴车继续前进。车没走多远,又停了!这回上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警官,“总领队”告诉大家把护照拿出来,人家要“验证”!警官先生逐个比对护照“验明正身”,下车而去。又前进了几分钟,车终于开到了俄罗斯海关的“大门口”。大家纷纷下车取出“行李”,鱼贯而入。
俄罗斯的海关大厅,从内到外就像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这就是俄罗斯的“国门”?简直太不堪啦!“掉价”得令人难以置信。大厅里面灯光昏暗,其简陋的程度,毫不夸张的说,都赶不上我们国内像样的“暖棚”!四下里透风不说,顶棚有的地方似乎都能望到天!难怪导游说,要是夏天过来,赶上下雨的话,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看来这话并不夸张。
俄罗斯的“边检”,一色的女警官。她们的“办公效率”实在是不敢恭维!总共三个“通道”,过了一个多小时,才“顺利通关”!
大家又把“行李”放回到车上,各就各位,继续前行。没走多远,车又停了!这回上来了一位年纪稍大一点儿的警官,我看他肩上配带的是上尉警衔,应该是个“连级干部”。相当于边防检查站的站长。领队导游让大家把护照拿出来,翻到盖有俄罗斯海关印章的那页,由上尉警官逐一检验,“验证”完毕,警官下车了,示意车辆放行!
这时我发现道路两旁是“加强”的铁丝网,原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境线”!此时此刻,我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境”!
俄罗斯的公路 至少有三十年没修过了,时而是长长的一段“搓板”路,时而又是一段“按摩”路。路面坑坑洼洼,大巴车在路面上晃来晃去的,真的担心车会“抛锚”!俄罗斯的远东真的是“地大物不博”,车开出来了几十公里,连个人影都没有。道路两旁是密密麻麻的灌木丛,这里多是丘陵地带,净是些不太高的山包,山坡上除了灌木丛就是不成材的柞木,可以说没有任何“经济作物”!更谈不上农田了。也不记得车开出来了多长时间,更不知道有多远了!终于见到了一个村镇,镇子不大,有几处还算说得过去的房子,好像是海参崴到他们边境口岸的一个“驿站”。领队导游告诉大家,我们要在这里吃饭,然后换乘俄罗斯的旅游车。
我们这支“队伍”的领导陈菲召集我们跟着她,在一辆老旧的“依维柯”车前,把箱包都放到了车上,然后再跟着她一起去吃饭。这是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小饭店,几十号人都在这里用餐。每桌上了六个菜,一盆儿汤,一盆儿米饭。米饭是不限量的,菜就是这么多。有一盘烤鱼 ,(也不知道是什么鱼)一盘“地三鲜”,一盘炒洋葱,一盘土豆萝卜,因为要赶时间,大家“风卷残云”,很快就“结束战斗”了。十一个人上了依维柯,这回我们是“自成一体”单独行动了!
我们的车先开动了,那两个“队伍”坐的是辆大客车,跟在我们的后面,向着海参崴进发。一路上,依然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凉的土地。确切的说,应该是荒无人烟!依维柯虽然破旧,开的还是蛮快的,后面的大客车早已经看不见了踪影。车开出来了一个多小时了,这段路况比较“平坦”了些,坐着感觉也舒服了许多。车开出来了这么久,就没会上过几辆车!可见这里“人烟稀少”名不虚传。忽然发现,车的右前方有一片水,既不是湖,也不是河。是日本海!我们看到海了!离海参崴越来越近了。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车打开了大灯。对面的车灯多了起来,道路两旁也时不时的能看到成片的灯光,终于看得到“人间烟火”了!不经意间,路两旁有了路灯,只是灯光是暗黄色的 ,很有几分“历久却不弥新”的感觉。路况越来越好了,路灯杆也越来越多了!而且灯光也不知不觉的变成了白色。海面上不时有船上发出来的灯光,那是海参崴港外锚地夜景。远处错落有致的“万家灯火”,告诉我们,海参崴到了!从进入俄罗斯的国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五个小时了。
依维柯拐进了一处三层楼的停车场,这就是我们俄罗斯的“家”!陈菲把我们的护照都收了,统一办理住宿。很快入住手续就办完了,大家下楼吃饭,和中午那顿饭大同小异。同车上的两个小伙子被他们在海参崴的“关系户”给接走了,我们这一桌就只有九个人了!坐了一天的车,大家也都累了,胡乱填饱了肚子,上楼歇着去了。俄罗斯的“酒店”条件和国内简直没法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儿!得啦,这是在俄罗斯,就将就着点儿吧!早点休息,明天才是真正的“海参崴”之旅。 早晨六点钟,天已经大亮了。拉开窗帘,眼前就是一片海。昨天晚上住进酒店后,就没迈出过大门一步。一来是因为外面“黑灯瞎火”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也看不出个“子丑寅卯”。二来坐了一天的车,“鞍马劳顿”很疲劳,也没那个“精神头儿”再出去,早早的就睡觉了。也是为了养足精神,好在今天一睹海参崴的风采。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海参崴比国内能更早的“看见太阳”!
洗刷完毕,出了酒店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海边。对面是座半岛 ,与我所在的位置形成了一个海湾。我的左前方是一片更宽阔的海域,海面上停泊着几条货船。我的右手边是一块突出来小岛,岛上面摆放着几条游艇。海边上有几个俄罗斯人在晨练,也有几个和我一样的中国游客,应该是昨天和我们一起来的。
早餐过后,八点钟陈菲把我们这支“队伍”集合好,一起上了一辆不起眼的“面包车” 。车子行驶了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第一站,列宁广场。
俄罗斯的导游小姐已经等候在那里了。这位“小姐姐”和陈菲熟络的很,她们应该是老朋友了!她的名字好像叫“伊娃”,人很年轻,也很漂亮!长的一副小巧玲珑的样子,像个“依人小鸟”。汉语说的很“溜”!她说曾经在大连学习过两年中文,回来后,就一直在旅行社从事导游工作。她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海参崴的市中心,“金角湾”。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去看一下列宁雕像,拍照留念。列宁广场不太大,就坐落在马路边的一块平整的小山坡上。“列宁同志”的全身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列宁同志左手拿着他那顶“列宁帽”,高举着右臂伸出食指,像是电影《列宁在十月》中,演讲的姿势,在为“无产阶级”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列宁广场的对面就是“百年老站”符拉迪沃斯托克站。车站不大,依然保留着它的历史原貌。
伊娃带领着我们走进了车站“大厅”,这里已经成了一个旅游商品“市场”。穿过了“大厅”,就是海参崴的港口。港口很大,整个港口呈现出一个不太规则的“喇叭形”。港口里停泊着许多正在装卸货物的轮船,我的正前方停泊着几艘军舰,舷号看得很清楚。伊娃指着岸上的一座白色大楼,告诉我们那就是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从火车站大厅出来,天桥的下面就是站台,两列客车停靠在站台两侧。一列货车正在缓慢的驶出车站。伊娃告诉我们,从海参崴到莫斯科有9288公里,要坐七天七夜才能到达莫斯科。“七天七夜”什么概念?“上帝”给人们“规定”的“作息时间”!是不是还得在车上“做礼拜”呀?
离开了海参崴火车站,我们驱车前往前苏联“红旗舰队”广场。“红旗舰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前身。广场正中央的一颗巨大的五角星,中间燃烧着“长明火”,以追思悼念那些在“卫国战争”期间牺牲了的红军战士。“长明火”的两侧是两组雕像,左边是一座炮塔,炮塔的下面,镌刻着“1941”的字样。右边是一门舰炮,舰炮的下面镌刻着“1945”的字样。这两组数字,向人们昭示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长明火”的后面是两块当年红军战士的巨幅浮雕。浮雕的左边是一座高约三米长约一百米的黑色大理石“幕墙”,上面密密麻麻的镌刻着红军烈士的名字,他们的英雄名字将永世长存!
广场的西侧有一条舷号为C56的退役潜艇。这条潜艇在“卫国战争”期间,战功赫赫!击沉、击伤过十几艘敌舰。现在这条潜艇已经改造成了一个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大量的实物与图片,记录下了这条潜艇的光辉历程。从潜艇博物馆出来,西行约一百多米,就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这是一座在整个海参崴市都少见的“高层建筑”。太平洋舰队的码头,和司令部大楼仅隔着一条马路,码头里停靠着的军舰,就是我们在海参崴火车站时看到的那几条军舰,只是现在近在眼前,看得更清楚了。码头上还摆放着两门炮,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港口里还停靠着一艘没有舷号的双桅老式舰船,高大的烟囱表明这是一条外燃动力的“老古董”,至少有一百年了!现在还停靠在港里,还打算“派上用场”?正琢磨呢,忽然一声巨响 ,让我吃了一惊,紧接着军港码头上传来了俄罗斯国歌声。问了问伊娃,才明白了每天中午的12点,俄罗斯全国所有的军港都要鸣“礼炮”一响,这是“沙俄”时期就立下的“规矩”,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下一个景点是“胜利广场”,两个广场离的很近,中间就隔着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和一座东正教教堂。广场上有三组雕像,中间的一座是一个左手握着军号 ,右手持军旗的红军战士雕像。这个红军战士的雕像,怎么看都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雕像的下面镌刻着1917—1922的字样。这是俄国“十月革命”到“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的历史阶段。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乌克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传体”的方式,创作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长篇小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会碌碌无为而悔恨,因为我把它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这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而如今,还是那个乌克兰,还是一个“斯基”,却和俄罗斯“死缠烂打”了快三年了!到现在还依然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走出了“胜利广场”,伊娃领我们来到了一家卖旅游纪念品的超市。超市挺大,上下两层。商品很丰富,东西的价格和国内差不太多。奶粉、蜂蜜,质量要比国内的好!还有各种罐头、巧克力都比国内的好。从超市出来,穿过马路就是一家大型商场。里面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伊娃给大家规定了“自由活动”的时间,要求大家按时返回广场。大家都按时回来了,接下来,我们该去品尝海参崴的“海鲜大餐”。海参崴的中文名字的由来,真的和海参有关系。史书记载,在沙俄还没有吞并海崴之前,这里曾经居住着大批中国人。他们常年在这里以捕猎和养殖海参为生,并据此而将这里称为“海参威子”。到了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给打开,沙皇俄国也趁火打劫,逐步“蚕食”中国的土地,最终,通过《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先后从从腐败的“大清”政府手里,夺走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其中自然也包括海参崴。海参崴周围蕴藏着大量的海洋资源,海产品极为丰富。到了这里,不品尝一下海鲜,算是“白来了”一遭。我们就餐的酒店坐落在半山腰上,那几支“队伍”也“如期而至”。餐厅里的几张桌子摆满了海鲜。海参是自然少不了的,还有一个足有一两斤重的帝王蟹,两条叫不上名字的鱼和大个的生蚝,还有两盘不同颜色的鱼子酱,外加上一盘海虾,一桌名副其实的“海鲜大餐”就算“齐活”了!餐桌上还摆放了一瓶“伏特加”和两瓶饮料。两天了,尤其是今天,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男士和女士们分别斟满了“伏特加”和饮料,共同举杯,为海参崴之行,为“有缘千里来相会”,干杯!酒足饭饱之后,我们来到了海参崴的“制高点”。从这里俯瞰整个海参崴,这座三面环海的城市,尽收眼底。今天的天气还算不错,视野清晰、开阔。整座港口还有城市南北两端的斜拉桥,都看的很清楚。
伊娃告诉我们,海参崴这座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没有修建斜拉桥之前,从南到北要沿公路绕行。2012年斜拉桥建成后,几分钟就跨过去了。海参崴是座依山而建的城市,和我们的青岛、大连有些相似。城市的街道和房屋,分布在山坡上,错落有致。绝大部分建筑都很老旧,看上去至少有几十年的“房龄”,像火车站这样的百年建筑也不算“个案”!
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西侧的东正教教堂,“斯维兰娜”大街两旁的建筑,历史都很悠久。只有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和胜利广场西侧的市政府大楼,算是比较“现代化”的建筑,另外在市区的南端,矗立着一座海参崴最高的建筑,伊娃告诉我,那是海参崴的“富人区”。这也算是“富人区”?类似这样的“富人区”在中国比比皆是!大家在这里纷纷拍照留念。然后上车,去海参崴港口的入海处。
车行驶到“金角湾”时,伊娃下车和大家挥手告别!再见了,美丽的金发碧眼的伊娃姑娘,感谢你一天的陪伴!
车开了好长一段时间,来到了我们“海参崴之旅”的最后一站,“灯塔”。灯塔建在海参崴港口的入海口旁边的礁石上。大家纷纷下车,做“最后的留念”天很冷,海风吹得人们直打哆嗦。没用了几分钟,人们就都回到了车上。一天的参观游览,到此结束。
车直接开回了酒店,天已经“暗淡无光”了!晚餐还是那“老几样”,吃过了中午的“海鲜大餐”,晚上就没什么“胃口”啦!
陈菲宣布,明天早晨三点四十在一楼大厅集合,我们要“回家”了!
“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四,“去一眼看三国” 刚刚三点多一点儿,酒店的走廊里已经有人开始“骚动”了。要“回家”了!难免不那么“从容淡定”三点四十,陈菲把护照一一分发给大家,退掉房卡,带好自己的行李,登上了返程的大巴车。此时的海参崴还在“睡梦中”!山坡上的居民楼里,间或看到几处微弱的灯光。大巴车向着市区的方向去了。
陈菲和俄罗斯的司机师傅叽哩哇啦的“聊天”,车在一处类似我们住的酒店门前停下,上来了一拨人,看样子也是“回家”的游客。车掉头向回开,三拐两拐的来到了一处工地的围栏前,又上来了七八个人,一看就是出国“打工”的农民工,听他们说话的口音,应该是四川人。身处祖国西部,千里迢迢跑到异国他乡来“挣钱”,真的挺不容易!车开了,猛然间看到一处围栏上写着“中国建筑”几个大字!原来如此,这竟国内的一家“央企”承揽的工程。最近这些年,中国“承包商”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世界”!中国“基建狂魔”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大巴车很快开出了市区,我回头向晨曦中隐约显露出来的海参崴,深深的凝望了片刻,不由得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感叹:“再见了,海参崴!”,真的还能“再见”吗?今生可能是不会了!
天边已经现出了“鱼肚白”,俄罗斯的远东,是那样的 沉寂、荒凉。此时此刻,我想起来一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套用”在这里,算是比较“贴切”吧。还是那条“搓板”路,真的希望俄罗斯早一天恢复和平,拿出点儿钱来,好好修一修你们的路吧!太阳已经出来了,这片旷野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从1860年算起,(应该做一点补充,海参崴的码头上,有两个巨大的铁锚。铁锚中间的地面上镶嵌着1860的字样。意思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块土地就属于他罗曼诺夫王朝了!)距今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了!这块土地还要“沉睡”多久?“普大帝”曾经说过:“俄罗斯虽大,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不能不说,普京是个能人,牛人!可这么大片的土地,如此这般的世世代代的“撂荒”下去,总不是个“事儿”吧!我这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车又到了来时吃午饭的地方,大家下车活动活动,方便方便。这里的WC是要收费的,一次20卢布,相当于人民币两块钱。记得我们这边,也曾经有过同样的“历史”!不过,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儿啦!十分钟后,大家上车继续前行。怎么感觉“回家”的路,变“短”了!前方不远处就是俄罗斯的“国门”了。照样还是“过关斩将”,一番周折后,终于踏进“家门”了!此时此刻感觉真是个好!看看我们的“国门”,再回头看看他们的“临建房”,我自豪!我骄傲!这是句“心里话”!
到珲春国际公路客运站的时候,还不到十点。我们决定坐下午四点钟的高铁去长春。还有小半天的时间,去“一眼看三国”的地方转转。出租车很快就来了,司机师傅是个姓李的小伙子,因为是和当地旅行社约的车 ,小李成了我们这一路上的兼职导游。到“一眼看三国”的防川大约70公里,沿途还有四个景点要看,我们必须在三点钟赶回高铁站,时间就交给小李来安排了。他说:“没问题”!好了,“说走就走”。小李很健谈,边开车边给我们介绍沿途的风景。我以为他是朝鲜族,一问才知道人家是汉族。
第一处景点是个叫“寸土寸心”的地方。那是当年一个名叫吴大澂的“大清”副都御史,负责和沙俄政府谈判两国划界问题。正是这位“吴大人”,据理力争,把一块“土字碑”立在了我方最东端的地方,为我国多争取了近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吴大人”,在这里为他塑造一个半身雕像。山坡上刻着“寸土寸心”四个大字的石碑是对吴大澂“吴大人”最好的藵奖!吴大澂从江南水乡来到这北国边陲,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甘洒寸血寸心!你是江苏吴县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车沿着图门江继续前行,双向四车道的公路修建的非常好!沥青路面上,车开起来非常平稳,和俄罗斯的“搓板”路差的都不是一个“代际”。 车到了“洋馆坪路堤”,这里是中俄边界最窄的地方,路旁有一处关于“洋馆坪路堤”的说明,四周没什么可看的。打个卡,拍个照算是来过了。车过圈河口岸时,小李把车停在景区门口,我们进去看了看,应该说,还是值得一看。
这里是中朝两国口岸,站在景区的“制高点”,脚下就是图门江公路大桥,桥的南端就是朝鲜“三千里江山”的最北端,叫罗津。那边没什么像样的建筑,人家那里可是“纯正”的社会主义“净土”!
图门江这段江面不是很宽,大约有三、四百米。江面上有两座大桥,一座低矮破旧的是座老桥很久远了。另外一座新桥,明显的高大宽阔,修建的时间应该不长。桥的北端有十来辆箱式货车在排队等着通关。据说三年疫情期间,朝鲜那边关闭了口岸,今年才重新“开关”进行正常贸易往来。
出来上车继续前行,车过“张鼓峰纪念馆”,我们没有下去,“张鼓峰事件”是发生在1938年的夏秋季节,日本和苏联间的一场规模不大的“边界冲突”,是日本“北上”还是“南下”的战略试探。军事冲突的结果,是以日本的失败告终。真正的“北上”演习,是次年发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战役”!双方都出动了大量的兵力,在苏联一代“战神”朱可夫的指挥下,苏联红军“碾压”式的教训了日本关东军,整整一个师团的“不可战胜”的“皇军”,被朱可夫给“报销”了!从此,日本人彻底放弃了“北上”的念头儿,这才有了两年后的“偷袭珍珠港”!
张鼓峰就是防川村北侧的一个不足一百五十米高的小山包,看上去很不起眼儿,再说“那件事儿”也不大,就不去看了。但是,因为“张鼓峰事件”而诞生的一首“传世”歌曲《喀秋莎》却永远的留传了下来。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前面不远就是防川景区,小李不能再往前开了!我们换乘景区大巴前往“一眼看三国”的地方。景区的大巴车开出去大约一公里左右,车停下来了。上来了一位年轻的小战士,要求所有的游客出示身份证,逐一验证过后,大巴车继续前行,一直开到了“土字碑”前的广场。这里就是中俄边境线,再往前已经没有公路了。那块著名的“土字“”碑”就立在中俄边境线的中方一侧 。为了防止风雨浸蚀,“土字碑”用有机玻璃罩了起来,以便让人们永远铭记历史的见证。离开“土字碑”,大家乘车来到了“一眼看三国”的)瞭望塔。这座瞭望塔有十一层,乘电梯来到顶层,透过玻璃窗可以把周围的景物尽收眼底。脚下的中朝界河图门江已经结冰,江面比圈河口岸那里窄了点儿,图门江的河床很浅,江中有的浅滩裸露出了冰面。江的对岸比圈河口岸对岸还显得荒凉。图门江从这里一路向东蜿蜒入了日本海。离瞭望塔大约一公里左右就是朝俄铁路桥。这座铁桥看上去和哈尔滨的“中东铁路”桥差不多,据说是由苏联设计建造的。有意思的是靠近俄罗斯一边的铁桥“护栏”比靠近朝鲜那边的要高出不少!不知道当时的“苏联老大哥”是怎么想滴?
今天的能见度非常好!远处海天一色的日本海和图门江的入海口都依稀可见。图门江的这边是中国防川与俄罗斯的远东边疆区土地。站在瞭望塔上向下看,整个防川景区就像是一个锐利的“犄角”楔入到图门江与俄罗斯中间,那块“土字碑”就立在“犄角”的顶端。
边境线的左边是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的一望无际的荒凉的土地。真不明白,当年沙皇俄国霸占了中国那么多的土地,他想干什么用啊?到现在都160多年过去了,历经了“罗曼诺夫王朝”、“克伦斯基政府”、“前苏联红色政权”,再到叶利钦、普京,这“高管”们都换了好几代了,怎么就对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么不作为呢?难不成,也要像他们的老祖宗一样,把阿拉斯加以一英亩几分钱的价格给卖了?
从瞭望塔上下来,正前方就是我们的边防哨所。边境线那边有个俄罗斯的哨所,两个哨所离的不太远。他们的哨所跟我们的一比,差的远了去啦!和珲春俄方的边检站差不多!
“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瞭望塔上的人们都下来了,大巴车原路返回把我们送回到了出发地:防川景区游客中心,那个号称“东方第一村”的地方。我看了一下表,已经一点半多了,赶上四点钟的高铁,时间是“富富有余”在停车场找到小李的车,我们回珲春。
在路过圈河口岸时 ,一座新建的口岸大楼,比原来的更加雄伟壮观!我在来的时候,在旧的口岸前拍了张照片。一个年轻的小警官过来“阻止”我,我把退役军人证拿出来跟他说:“小同志,我也曾经是个军人!”他看了看我笑了笑,连证件都没看,就示意我可以走了!刚才小李说新的口岸大楼明年就启用,我在想那个小同志是不是在“暗示”我,明年再来照新的吧!三点多一点儿,我们就赶到了高铁站。毛毛看时间还早,改签了一趟三点半的车。不多一会儿,就开始检票进站了。
再见了!美丽的边陲小城,珲春!说不定,我真的还会再来!
要离开美丽的延边了,心里总有几分不舍,这里的山山水水,已经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记忆。这里没有巍峨险峻的高山,整个延边州几乎都是丘陵地五百多米的帽儿山已经算是高的了!但是这里的水系密布,虽然没有沃野千里,但是丘陵之间有成片的稻田。这些宝贵的资源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都不具备,这也许是那片广袤的大地,至今还“长睡不醒”的原因吧!至少是原因之一。另外,他们那人口太少,堂堂的远东第一大城市,“滨海边疆区”首府才只有60万人,“人烟稀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国家的政治不那么“稳定”,战乱不断,这或许才是最关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还真得感谢前“老大哥”为我们在前面“探路”,让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保持稳定,别瞎折腾!
再过三十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更好!
车到长春已经六点多了。出了车站,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亚朵酒店。安顿好,吃过饭,时间尚早,出去看看长春的夜景。正对着火车站的是人民大街,街道很宽阔。街道两旁多是“伪满”时期的建筑,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雨雪风霜,但这些不怎么高大的建筑,看上去依然很坚固、牢靠。我们沿着大街一直往前走,很快就到了胜利公园。夜幕下的长春,显得有些静谧,和延吉的“繁华与喧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时间并不算太晚,公园里却是格外的冷清。
一座巨大的摩天轮在景观灯的映照下,很漂亮,很壮观。周围稀稀拉拉的人们在自由锻炼,很奇怪,这么好的活动场所,怎么就没什么人呢?连个跳“广场舞”的大妈都没有!不应该呀?出了公园大门口继续前行,见到了一处标有“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的大门,大门修的很气派!里边的院子很大,建筑也是相当的讲究。一个“第三幼儿园”都建成这样,那“第一幼儿园”还不得整滴跟“香格里拉”似滴啊?我在想,都什么人的孩子能进这样的“幼儿园”呢?一般“工薪阶层”家的孩子,能进的来吗?更别说普通老百姓啦!我敢肯定,能进到这里边儿的孩子,家里一定是非富即贵!看来长春“有钱人”还真不少!你整个“第三幼儿园”就得了,还要加上“省直机关”几个字,这不让人……?
再往前走是“人民广场”,这里周围有不少高层建筑,一片灯火通明!多少“彰显出”几分省会城市的“风采”。和一位当地人打听了一下,“伪满皇宫”的具体位置所在。原来离我所在位置没多远啦!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半个小时了!“情况”也摸清楚了,该“打道回府”啦!
亚朵酒店的早餐是相当丰盛的,用过了早餐,我们又“重蹈”了一遍昨晚的“覆辙”。昨天晚上是在“夜幕下的长春”漫步,今天早晨则是在“阳光下的长春”游走。白天看街道两旁的“伪满”时期的建筑 ,怎么看着像是一个人设计的呢!风格一样,而且形态也差不多,看着就“结实”!还有就是窗户和门都不大。也难怪,他们人长的就“小气”,要不怎么叫“小日本”呢!
“满州国邮政总局”、“满铁株式会社图书馆”一座座门口镶嵌着铜牌子的建筑,仿佛又把人们“代入”回了那个时代。据老人们说,那个时候中国人碰到日本人得点头哈腰,行鞠躬礼,小学生早晨要向着日本的方向,给所谓“天照大神”行礼!还要学习日语,老百姓是不能吃大米的,谁要是吃了,那就是“经济犯”,是要坐牢滴!这就是“亡国奴”过的“日子”。到了胜利公园的十字路口,左转弯下去,走不多远有一处成片的“伪满”时期建筑,也是什么“株式会社”之类的房子,保存的相当完好。离“伪满”皇宫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决定打车过去,多留一点儿时间去看看“皇宫”。八点半,“皇宫”开门“接客”。整座“皇宫”里面有五栋楼,除了“同德殿”以外,其他四栋楼都有个四合院。整座“皇宫”里,还有东西两个“御花园”。“皇宫”大门口是朝西开的,大门口的南侧是“皇帝”的禁卫军住的院子。院子很大,估计还得有些“勤杂”人员住在里面,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太监”了!整座“皇宫”都是日本人设计建造的,有一点我没弄明白,为什么“皇宫”大门朝西开呢?
北京的故宫所有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包括前三大殿和两侧的偏殿以及后宫,所有的大门都是朝南开!“坐北朝南”讲究的是个“正”,代表“皇权正统”!沈阳的故宫就不一样了,它那个“八王亭”是东西相对,喻示“八王议政”彼此平等。后宫就更“奇葩”了!大门是朝东开的,叫“紫气东来”!整个沈阳故宫“小气”的跟北京故宫一比,那就是“天壤之别”!难怪清军入关占了北京之后,“多尔衮”对着“明故宫”慨叹:“人家这才叫宫殿,我们那个就是个“狗窝”!”多尔衮说的可能“夸张”了点儿,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真的是没法比。眼前的这座“新京皇宫”和沈阳故宫一比,就更加小的可怜了!真不明白 ,为什么要把大门朝西开呢?“西”,那不就是“日薄西山”吗?然后呢?然后就是“上西天”啦!这不正是他满洲国的国运吗?可这一切,都由不得他“爱新觉罗.溥仪”,“九.一八”事变后,三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然而,面对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人不得不扶持起一个“傀儡政权”,溥仪的“机会”来了。
“蒋委员长”也“洞察”到了日本人的心思,赶紧派人前去安抚溥仪,并许诺提高“优待清室条件”。此时的溥仪,对着来人撂下了一句狠话“你们早干嘛去了!”就在前不久,“委员长”手下的“国民革命军”孙殿英部,在遵化“清东陵”以“演习”为名,挖了人家“祖坟”!溥仪四处告状,没有下文。孙殿英这个家伙“很会来事儿”,他把慈禧老佛爷嘴里含的一颗硕大的夜明珠,“上交”给了宋美龄。他这“缺了八辈子德”的事儿,谁还敢查?这小子还把乾隆皇帝的一把宝剑“上缴”给了“军事统计调查局”,局长戴笠!这事儿,谁还能查?现在,“蒋委员长”想到溥仪了,晚啦!1932年深秋的一个漆黑的夜晚,溥仪在日本大特务头子,那个号称“中国通”的土肥原贤二的“保护”下,偷偷的溜出了塘沽。次年,溥仪就从旅顺转道“奉天”,来到了“新京”长春,做起了“皇帝”!他的“梦想”终于在日本人的“刺刀”下实现了!从“同德殿”的正门进去,一楼是个“通天”大厅。二楼顶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吊灯,让人有种压抑的感觉。一楼的大厅长有二十多米,宽有七、八米的样子。从门口进入大厅,由西向东走到头儿,左手边也是一个大厅,方方正正的。大厅的中央摆放着两个高靠背制作精美的椅子,这就是溥仪和皇后婉容接受“大臣”们“朝拜”的地方。这么大点儿个地方,连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想想当年坐在“金銮殿”(太和殿)的“龙椅”上接受百官“三跪九叩”之礼的的“场景”,溥仪的心境不知道得多“憋屈”!
这个三岁“登基”,六岁“引退”的小皇帝,那个时候应该记事了!实话实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中国北方的“边境线”,基本上,就是以长城为界了!自“清军”入关后,彻底结束了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北方游牧民族“屡屡犯边”的千百年来的历史困扰。也该着“朱明王朝”灭亡!朱元璋一个“要饭的小和尚”最后,平定四海,一统天下,不愧是英雄豪杰!他儿子,明成祖朱棣,继往开来,这个“永乐”皇帝做的也算是合格。等到了他孙子朱高炽以后,就“一窝不如一窝”了!到了“末代皇帝”朱由检时,“大明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大清”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康、雍、乾自不必说,就是到了“康熙大帝”的重孙子“嘉庆”皇帝的时代,也还算是“守业有成”。然而,到了他儿子“道光”皇帝时“气候”就大不一了!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如李鸿章所言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坐井观天”抱残守缺,守不住啦!“大清”的“气数”,到了他溥仪这一代,该结束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一楼南侧的几个房间,分别是溥仪会客,打台球,弹钢琴的地方。楼梯很窄也比较陡,还好只有两层。否则,每天上下楼梯又不能用轿抬,还真够他受的。二楼是溥仪生活起居的地方,卧室里摆放着的双人床,看上去已经很有“年代”感了!“皇帝”的浴室里摆放着一个“澡盆”,好像没有淋浴。从二楼下来 ,出了“同德殿”北门,走不了几步,又是一栋楼,没有“同德殿”大,有溥仪“办公室”和卧室,印象中,除了两栋楼没有卧室,其他的三栋楼都有卧室。有一栋楼里陈设着溥仪的服装,既有“海陆空大元帅”服,还有“大清”时代的朝服和中式长袍。最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有两套“中山装”!“大清王朝”可是他孙中山给推翻滴!怎么还给“家奴”了一席之地?
还有一栋楼里陈列着大量的,以前从未见过的他本人和亲属的照片。还有他“用膳”的地方以及“赐宴”群臣的大厅。溥仪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的英语老师“庄士敦”是纯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溥仪还会作词作曲,他的手稿原件就陈列在钢琴室里。不过,溥仪的汉字写的是真不怎么样!有点儿愧对祖先啊!也对不住他的“帝师傅”陈宝琛!人家“陈师傅”可是福州“三坊七巷”有名的世代书香门第!学生没教好,也不能全怪老师。
“皇宫”里这五栋楼加上两个“御花园”,总面积还没有沈阳故宫的四分之一大!但不管怎么说,也比在天津住的“张园”大得多。在这儿,人家好歹还是个“皇帝”!在天津他就是个“中华民国”的“公民”。谁成想,二十七年后,他又“从皇帝到公民”啦!不过这回,他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1959年溥仪获得了“特赦”,结束了他的“前半生”。出了“皇宫”已经十点多,赶紧打车回酒店。好在路不远,没用十分钟就到了。
长春到秦皇岛的高铁十一点十分开车。
再见了,长春!
下午三点车到秦皇岛,“到家啦”!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我看未必!
当今社会,当今时代,你只要实现了“财富自由”,走到哪里都会有个“好窝”!
还是“李中堂”说的好:“只要仓有粟,囊有钱,腹有诗书,就是世上神仙”!
给“中堂大人”修改一下,“仓有粟”可以删除啦!只要“囊有钱,腹有诗书”就够了。有了“精神和物质”这两个文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