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竹青、橙黄、绛紫、墨绿
姹紫嫣红开遍的不是花儿
是番茄的果实
⬆凡谷归真随心小番茄
不仅颜色,番茄果实的形状也宛若大自然刻意的杰作
没错,这些都是番茄⬆
而酸甜爽口的味道更是征服了全世界人民形形色色的胃,成为了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蔬果之一!
不得不说
她的前半生像极一部
剧情跌宕但不失精彩的传记大片
如果非得用一首诗来概括
大概是
天生不是小鲜肉
用尽余生做暖男
2000多年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不是用来吃的!
据说2000多年前,番茄就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不过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像我们“吃”心这么重,种植番茄只是作为观赏栽培。
民以食为天,大概是因为没登上餐桌,我们这一爱吟诗作赋的民族,也没给番茄留下类似“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样的句子。
只在清朝《广群芳谱》的果谱附录中有一则关于“番柿”记载:“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用词也是极尽客观精简。
而在番茄的起源地,番茄像魔幻世界的物种一样存在着。
起源南美洲人称“狼桃”,不敢用来吃!
番茄最早发现于南美洲秘鲁国家森林,因为色彩太过娇艳,就像色泽娇艳的蘑菇有剧毒一样,朴实的南美洲人民认为番茄有毒,把它叫做“狐狸的果实”,“狼桃”。
人人对番茄敬而远之,只敢远观,不敢品尝。
经历漫长的驯化过程,才有现在的番茄!
虽然被称作“狼桃”,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番茄的驯化就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先进的阶段,大概类似现在的樱桃番茄。(在此,要透露个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在大番茄出现之前,番茄的本来模样就是樱桃番茄,可以说,樱桃番茄是大番茄的祖先!)
16世纪初西班牙人将番茄带出了南美安第斯山,将它引入欧洲,随后通过殖民扩张将番茄带到了北美洲和加勒比海,以及东南亚,最后进入亚洲大陆。可以说番茄的物种迁移和世界殖民史有惊人的重合。
当然,18-19世纪之间番茄又经历了一次更强烈的驯化,最终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番茄。
被误会的番茄,少部分人的食物
尽管阿兹特克人在公元700年就已经开始食用番茄了,但欧洲最早关于番茄的记录是1544年,一个意大利草药医生给番茄取了一个意大利名字“pomi d'oro”意为“golden apple”,还把番茄误当做了当时欧洲常见的一种茄科植物曼德拉草。
曼德拉草含有大量有毒的致幻剂(包括天仙子碱,阿托品和莨菪胺),是当时巫师制作药剂的主要成分。所以番茄也被称作“love apple”。
尽管把番茄误认作是曼德拉草,这位草药医生还是按照当时流行的茄子烹饪方法来烹饪番茄。而意大利人对番茄的烹饪和热爱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过在北欧,尤其是英国,此时的番茄依然被当作“poison apple”。事实却是因为当时的贵族使用含铅量很高的锡制餐具,酸性的番茄会将锡盘中的铅萃取出来,最后铅中毒而死亡。
吃货创造历史,番茄是用来吃的!
到了十七世纪,据说有一个法国画家在绘画番茄的时候,饥渴难耐,最终忍不住咬了一口眼前这颗娇艳的果实,他带着尝鲜成功的喜悦把“番茄无毒”的消息告诉了朋友们,很快,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新闻传遍西方,造成一时轰动。
在1797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正式将番茄列为日常食用蔬菜,向世人宣告,番茄是用来吃的!
在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走红世界餐桌
据营养学家研究测定,每人每天食用50克~100克鲜番茄,即可满足人体对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番茄含有丰富的维C,是防癌抗癌的首选果蔬;其所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苹果酸、柠檬酸和糖类,有增加胃液酸度、助消化的功能;所含的果酸能降低胆固醇含量,对高血脂症很有益处。
据《全国癌症研究所杂志》报道,美国一些医学专家在研究了许多调查报告后发现,多吃番茄具有较强的防癌作用,因为番茄中含有的抗氧化剂——茄红素具有降癌症发病率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多种有益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番茄防癌的能力。
酸甜口味,亦蔬亦果,还是这么健康的食物。番茄已经拦不住全世界人民的热爱,开始走红世界餐桌。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