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1 正面人生体验最大化
大多数人面对疾病和死亡即将来临时突然开始思考:我在干什么,为什么错过这么多。在此之前,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觉得自己拥有无尽的时间,并用这样的态度生活着。
一定程度的延迟满足是可取的,因为长期来看会有回报。但可悲的事实是,太多人延迟太久,或干脆无限拖延,永远享受不到。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可能在未来赚更多钱,但我们绝对无法回到过去并夺回逝去的时间。所以,不要因为怕浪费钱而错过机会,浪费生命才是更应该担心的。
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实现某种体验,达到人生中最充实的状态,合理的安排金钱和时间资源。
《要钱还是要生活》提出,你的钱代表生命能量,是你活着的所有时间,只要你工作就浪费的能量,然后用钞票补偿。
准则2 提早开始投资体验
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相比于花钱买物品,将钱花在体验上能让我们更加快乐。你人生里做的每一次选择,都决定了你是谁。当回顾自己的人生,你体验的丰富程度将决定你对自己的判断。所以你要好好进行规划。如果你创造过多缺极少体验,那么也会充满遗憾。
我们可以给我们经历的体验打分,综合就算是我们体验的综合。我们的目的就是比较不同的组合,找到最大化的体验。
体验也能产生红利,他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他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当你体验一件事时,你可以获得当下的、即时的愉悦,同时也留下日后可以重温的回忆。
我们一直努力赚钱为了存钱退休,然后开始享受生活。但是 人到老年后,很多年轻时候的活动已经无法享受,因此我们要学会边赚钱边趁早投资自己,享受丰富的体检(不是花光所有的钱),这样会有长长的投资红利。
你要同时投入时间和金钱,才能从体验中获得愉悦或充实感——一项体验花费的时间及金钱越多,获得的充实感往往就越大。但是,当你年轻、健康且激情满怀时,即使花钱不多的体验也能创造大大的愉悦,你还可以享受免费的体验。
准则3 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要想尽情享受人生,就要按自己的意愿主动掌控人生,减少随波逐流。
如果你的人生花了太多的时间赚钱,死前却没画完,那么你就浪费了宝贵的生命。如果你死前还有100万没花完,那就是有价值100万的体验没有享受到。
如果想给子女留钱,可以在生前进行,而且给出的钱就不算你的了,这里指的是花光你自己的钱,不算留给子女的。
数据显示,人们的年收入随年龄增加,花不了的钱就存起来,所以存款持续增加。甚至到了六七十岁还在存钱,但他们的支出却会减少。
为何退休人员不在年轻时花更多钱去充分享受呢?
1.一些人原本想花钱,但是过了一个年纪后需求改变,欲望消失了
2.从未想过要把钱都花在人生体验上,而是存钱应付意外。
准则4 利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实现死前归零
死前恰好金钱归零是不能看实现的。你可以考虑你的预期寿命,和对风险的容忍程度,通过保险和年金来规划自己的支出。
很多人愿意在死前耗费毕生的金钱来延续几个月或几年的生命,远远不如在年轻且健康时获取充足的享受。
我们要考虑我们的死亡时间,我们总是需要在活在当下与规划未来之间取得平衡,随着死亡临近,这个平衡也将逐渐倾斜:离死亡越近,就越需要紧迫感;而离死亡越远,就越应该也越是可以规划未来。可以通过死亡倒计时来提醒自己人生紧迫。
准则5 在钱能发挥最大作用时,将其交给子女或慈善机构
当我的一个好朋友问出“那孩子们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解释说留给你孩子的钱不是你的钱。所以,当我说你应该死前归零时,不是在说将你孩子的钱也统统花光,我说的是花光你自己的钱。也就是说,无论你要分给子女多少钱,请在死前就给他们,为什么要等到死后?如果你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把孩子放在首位,那就不要等到离世后再来展现你的大方。
如果你是想在死后将遗产给子女,就会面对在随机的时间,将随机的财产,给随机的人。充满了不确定性。
给子女的金钱也有时机的变化,在子女比较需要钱且有时间和精力能活动最大体验的时候给他们是比较好的选择,比如子女的30-40岁。
如果你的目标是收获“最优解”人生,那么,你自然也希望子女拥有“最优解”人生。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赠予能在子女那里发挥最大效用,你就必须考虑他们每个人的年龄。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后,你就会把无法带来人生愉悦的钱财拿出来,用到能发挥它最大效用的地方。
在合适的时间把钱给子女,让他们发挥价值最大化,远比死后在给有意义。
我们也可以在对比给孩子留钱和陪伴孩子之间做对比,做一些量化,考虑哪些是价值最大化的事情。
如果想要进行捐助,那么就及早开始,越早开始,对社会的好处越大,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准则6 不要随波逐流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年轻人花钱理应更加大方,因为他日后的资产总能超过现在的水平。人趁着年轻易恢复的时候,要去冒险。不过必须有一个前提:冒险能带来正面结果,也就是让冒险“物有所值”。但是也要防止过犹不及。其精髓不是赚多少就花多少,并把赌注押在未来会越来越好上,而是在在当下花钱(并且只花在你看重的事情上)与明智地为未来存钱之间取得合适的平衡。
不同年龄段的储蓄比例也是不同的,几乎对所有人而言,在人生到达某个阶段后,都会进入一个收入停滞期,或者支出变多,亦或两者同时发生。毋庸置疑,为应对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你都需要从某个时间开始存钱。但是一个人“享受金钱”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以旅行举例,对于80岁的老人算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因此体衰退导致的愉悦感降低,也实打实影响你花钱的效用。
审视婴儿、20多岁的年轻人及老年人这三个节点可以发现,这里面必然有一条曲线。换句话说,如果用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享受金钱买来的人生体验的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条享受能力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可以这样来思考:如果每年都给你同等数目的钱(例如10万美元),那你在人生某些阶段获得的享受将比在其他阶段多得多。钱的效用随时间发生变化,其趋势基本上可以预见:从20多岁的某个时间开始,你的身体微不可察地开始衰退,这导致你享受金钱的能力也跟着下降。
因此,当你处在能享受人生体验的年龄时,那么你应该在这个年龄花更多的钱来换取更大的效益。真正的黄金年华就是有时间有钱同时懂得享受生活的时间。
人们需要三种基本要素:健康、自由时间以及财富,可问题在于它们很难同时兼得。年轻人很可能拥有非常健康的身体和大量的自由时间,但是他们通常没有很多财富。六七十岁退休后,又来到另一个极端:拥有大量时间(并且通常比年轻人更富有),但不幸的是身体变差了,比起年轻人,他们享受时间与财富的能力降低了。
健康则是另一个问题,不健康的身体会使体验大打折扣,在人生某个节点,即使身体出现一个微小的永久性衰退,最终都将导致其人生充实感得分大幅降低。积极的地方是只要拿出一点点努力来改善健康,就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增加体验积分。
无论多大年龄的人都应该投入更多时间与金钱在自己的健康上。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支出大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人,他们的医疗支出旨在治疗退行性疾病、管理疼痛及延长生命。但是,早一点投资健康实际上能让人生更加充实。合理饮食及锻炼肌肉等预防性做法有助于尽可能持久地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还可以让每项体验更加愉悦。
另外则是重视时间的价值,把自己的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为了省钱弄的人极度疲倦。假设你工作一小时净赚40美元;再假设你每周要花2小时洗衣服,收你50美元或不到50美元, 依然应该让专洗店来帮你把衣服洗干净。
你的钱越多,就越应该使用这一策略,因为比起钱,你的时间更加稀有、更加有限。我一直在用钱换回时间,我的一天再怎么样都不会超过24个小时,但是,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多地解放有限的时间。
假设你现在20岁,这个年纪,某个体验你等个一两年再去实现也等得起,?现在假设你已80高龄,这个时候,延迟一项体验的成本就高得多了,所以你的百分比肯定要比20岁的时候高很多。所以同样金额的体检,对于不同年纪的你来说,付出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准则7 将人生视作不同季节
如果有人能提早告诉我,到这一天的时候,我的女儿将不再喜欢看“长鼻怪”,我很可能会抓紧时间陪她再多看几遍。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你很难知道,具体哪一天你将无法继续做某一件事——有些事似乎在不知不觉间就渐渐离我们而去了。直到它们彻底远去,你可能都未曾给予太多关注。你只是下意识地认定,有些事将永远存在,但显然,它们不会。这是必然的,且令人难过,但也有好的一面:意识到任何事都无法永存,都将消逝、死亡,可以让你在此时此刻对万事万物更加心怀感激。
我们总是在渐进式的接近死亡,然后逐渐的度过一段一段的阶段,大部分的阶段都是不可逆的。
这便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死亡’无数次”的玄机所在:十几岁的你“死”了,身为大学生的你“死”了,单身未婚的你“死”了,身为父母、子女尚小的你“死”了,诸如此类。这种“迷你死亡”无法逆转,也许“死亡”这个词有点严重了,但这个意思你应该能懂:我们一直在“前行”,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我知道,我死啊死的说了太多,但积极的一面是,我们拥有这么多条“命”,可以让我们去生活,去享受,去活得淋漓尽致!
所以过度的延迟满足会带来多次的悔恨,所以我们要在每个阶段的时候,平衡生活和工作,平衡产出和收获,获取收益的最大化。
“时间分段”的启示
时间分段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可探索一个人期望的人生的大致轮廓。接下来我将推荐具体的做法。画一条你人生从现在到死亡的时间线,分成5年或10年的间隔,例如从30岁到40岁,或者从70岁到75岁,每一个间隔就是一个时间分段,其实就是一个随机的年龄分组。我们可以考虑每个时间段我们要达成的关键体验,你的清单将是你自己对“我是谁”的独特表达,因为正是你的人生体验造就了你。画个重点:你在列清单时,不要担心钱的问题,这个时候钱只会让你从想象理想人生的总体目标中分心。
与之相反的是,将目标分配到不同时段是一种主动掌控人生的方法。实际上,你是在展望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尝试规划想要实现的各类活动、事件及体验。时间分段是主动的,你可以借此规划人生;愿望清单是突然开始与时间赛跑,要被动得多。
准则8 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财富增长
许多人倾向于延迟满足和为未来存钱。延迟满足的能力对我们有好处:能够按时上班,付得起日常账单,能把子女照顾好,衣食无忧——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但实际上,延迟满足只在一定限度内有所助益,如果你每天只顾着“吃苦耐劳”,那你就面临这样的风险:某天早上醒来后突然意识到,可能延迟太久了。极端情况是,无限期延迟满足等于没有满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延迟更好呢?
最佳平衡的另一种解法是,将你一生的存款视作一个整体,结合资产和负债,关注你是什么时候达到资产的峰值的。因为我们是为了获取人生体验的效益最大化,那么我们要考虑在分支的时候,动用我们的财富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体验。
你享受体验的能力同时取决于你的经济能力(财富曲线)以及你的体力(健康曲线)。持续积累财富并不一定能让你买到更多体验,因为无论你多有钱,身体衰退都限制了你对某些体验的享受。为了让辛苦赚来的钱发挥最大效用,你必须早一点动用存款(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在45—60岁开始消耗存款)
一旦上了年纪,支出就会比中年时期低,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已不允许在体验上花同样的钱。因此,除非你在中年时期花的钱比大多数人多很多,否则不可能死前归零
准则9 在没什么可失去时,冒最大的险
一种名为“非对称风险”的情形,也就是可能成功的收益远大于可能失败的损失。面对非对称风险,大胆一点抓住机会完全在情理之中。极端的情况是,当损失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也就是“没什么可失去”),而收益非常高时,放弃大胆的行为实际上风险更大。试都不试一下,可能带来情绪上的损失:一辈子都生活在悔恨之中,想着如果我当时尝试了会是什么情况呢?就算没有成功,抓住机会的好处也总是包含情绪收益。全心全意追逐一个重要目标会带来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从中获得许多正面回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忆红利”:无论你在何时回望自己的人生,你都会正面评价自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算最终结果不如预期的体验,也会产生正面的回忆红利。也就是说,“大胆”是对未来幸福的一种投资,因此是另一种最大化曲线下面积的方式。
越年轻,就应该越大胆
请记住我有关投资体验的论述,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我的观点是,投资体验总是好的,年轻时投资体验尤其好。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冒险:年纪越大,有些冒险就更多是愚蠢而非大胆。
相比于浪费人生,人们更加担心钱被花光;你的思维必须倒过来,你最大的恐惧应该是时间与人生被浪费,而不是“到了80岁我还能有多少多少钱”这个问题。
不要低估无所行动的风险。保持现状而不是大胆冒险,感觉很安全,但是想想你可能失去的东西:如果你能更大胆一点,会不会过一种不同的人生?你获得了某种安全感,但也失去了体验积分。
我要提醒你的是低风险容忍度和单纯的习惯性恐惧。恐惧往往会让你夸大实际风险。如果你对大胆举动已形成下意识的恐惧反应,那你应该仔细想想最坏的情形。然后,当你想想自己拥有的所有安全网之后,就可以减少恐惧,也就是努力准备兜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