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宫湦(shēng),这就是周幽王。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发生了大地震,导致“泾、渭、洛竭,岐山崩”。照理说,发生了天灾,政府应该赈灾减税、与民休息,但周幽王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实行了“初增赋”的加税政策,如果不是他的脑子有问题,那就一定是穷疯了。
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开始宠幸褒姒(sì)。褒姒是他征伐褒国时,褒国为了求和进献给他的美女。关于褒姒的身世,《国语·周语》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周幽王的爷爷,也就是那个引发了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当年曾打开过一个从夏朝末年传下来的匣子,匣子里装着龙的唾沫。这一打开不要紧,唾沫变成了一只“玄鼋(yuán)”,可能就是黑色的蜥蜴,窜到了周厉王的后宫,被一个七八岁的侍女撞见了,导致她到了周幽王的老爸周宣王时“既笄(jī)而孕”,“不夫而育”。
这个龙唾沫所生的孩子就是褒姒。故事接着还说了褒姒是怎么到了褒国的,但那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这个故事一看就是胡编乱造的。其中荒诞的部分就不说了,单说褒姒的年龄,按最宽容的算法,就算周厉王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打开盒子的,而当年七岁的侍女到了宣王八年(前820年)满“既笄”的年纪十五岁,怀孕一年到宣王九年(前819年)才生孩子,那么到了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姒也该有四十岁了。四十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奶奶级别了,褒国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竟然敢进献个老奶奶给周幽王?周幽王又是什么口味,竟然要宠幸这么个老奶奶?所以这段记载完全就是小说家言,当个故事娱乐一下也就行了,根本不值得信。
幽王五年(前777年),周太子宜臼出奔,跑到他的姥爷申侯那里去了。《史记·周本纪》说这是由于周幽王想要废掉他的太子位,《系年》也说是由于“王与伯盘逐平王”,看来这件事一定是跟周幽王有关,但要说跟伯盘有关则不太说的过去。伯盘就是褒姒的儿子伯服,这个时候顶多一周岁多一点,还是个吃奶的孩子,说他竟然能“逐平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看来这大概又是那种所谓的春秋笔法吧?算他倒霉,谁让他是宜臼出奔的直接受益者呢!
《竹书纪年》说,宜臼出奔后周幽王并没立即废除他的太子位,而是等到三年后,也就是幽王八年(前774年),才废掉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我们不知道周幽王为什么等了三年才废掉宜臼,我们只知道转过年来,幽王九年(前773年),申侯就跟犬戎及鄫(zēng)国结盟了。犬戎是周的宿敌,鄫国跟周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幽王二年(前780年)的时候,周的两个铁杆晋文侯和郑桓公曾经联兵打败过鄫国,而此时郑桓公又刚刚出任周幽王的司徒,正是周幽王跟前的红人。所以,当周幽王废掉宜臼之后,申侯立即就跟西戎及鄫国联盟,其用意自不待言。
周幽王当然也明白申侯的意思,他决定先发制人。幽王十年(前772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估计是为了稳定后方,取得诸侯们的支持。在这之前,周天子召集诸侯都是“王会诸侯”,还从没发生过“盟诸侯”的事,这说明周幽王已经完全顾不上天子的面子,把自己降为跟诸侯同等的地位了。不过他舍弃面子应该是值得的,因为他显然得到了诸侯至少是保持中立的支持,否则估计他也不敢在同年秋天“王师伐申”,但悲催的是,这一仗他没打赢,不得不又退回了宗周。
你打人家没打嬴就该人家反过来打你了。第二年(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春,“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如果《国语》所言不虚,这时候褒姒已经快五十岁了,看来犬戎的口味也是够重。
按照《吕氏春秋·慎行论》的说法,周幽王曾跟诸侯约定,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只要敲响大鼓,诸侯就会带兵赶来勤王,所以他本不至于国破身死,但由于他之前为了博取褒姒一笑,曾经数次在没有敌情的时候敲响大鼓戏弄诸侯,搞得诸侯们都不再相信鼓声警报了,这才使他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
这件事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记载,只是司马迁把敲大鼓改成了点烽火,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不过,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在周幽王的年代还没有烽火传警这种事。司马迁大概是觉得鼓声传得太近,完全不适合用来传递警报,所以才把汉朝备匈奴的办法想当然的安到了周幽王的身上。
“烽火戏诸侯”既然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敲鼓戏诸侯”就更不可能发生了,所以《诗经·小雅·正月》所说的“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一定是另有所指。一个非常可能的猜测是,周幽王废长立幼是褒姒吹枕边风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激起宜臼之乱的幕后推手就是褒姒,虽然周幽王缺乏政治头脑才是罪魁,但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也不算无的放矢。
既然这样,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可能并不是诸侯不来救驾,而是周幽王没坚持到诸侯救驾的时候。周幽王没死在宗周城内,而是死在宗周东面骊山北麓的戏(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这个地方,便是证明,因为就算是傻子也该知道据城待援远比弃城而走要稳妥得多。
周幽王死于戏,很可能代表宗周城的确是被攻破了,他不得不弃城而走,败逃到这里才被敌军追上杀死。可是,一个经营了将近三百年的都城,怎么说也应该有着坚固完善的城防,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攻破了呢?这里面一定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细节,而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可能原因是:丰京和镐京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城墙!
目前的考古发掘显示,丰镐遗址跟殷墟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一样,都没有城墙。严谨地说,我们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天已经在广泛的地域中发现了很多三代之前的城址,各种规模和形式的都有,充分说明筑城而居在三代之前就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没理由到了三代却又退回去,奔放到连都城都不设防的程度。而且,就算西周的早中期不曾筑城,可到了它的中后期,外患已经愈演愈烈,为什么还不筑城呢?这不能用周王室已经穷的没钱筑城了来解释,因为就在西周灭亡前不久,周幽王的老爸周宣王还曾“命樊侯仲山甫城齐”——他总不至于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周代雷锋吧?所以,对如何解释丰镐没发现城墙这一考古事实,我们应该持谨慎再谨慎的态度。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