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读完了《资本论》第一卷,今天写下一些感悟。文章一共7,000字,但是记录了对我的重大启发,希望对你有用。
《资本论》第一卷讲了什么?
第一卷从篇目看一共七篇。其中:
第一篇 讲的是商品与货币,建立了从商品到货币的基本概念;
第二篇 讲货币的资本化,引入了资本公式G-W-G,与商品流通W-G-W理清了区别;
第三到五篇 讲的是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以及影响剩余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六篇 讲的是劳动工资,分析了劳动力价值的问题;
第七篇 讲的是资本的蓄积过程,也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哪里来,怎样继续积累并增殖。
第一卷共600多页,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第4期早起读书现学现卖中,带着小伙伴们读完了;接下来我们会把第二卷和第三卷读完。
有几点主要的感受:
(1) 马克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从商品的基本概念入手,沿着货币、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积蓄等概念的脉络拾级而上,逐步拆解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下的底层逻辑。这个过程中,章节之间的摆布逻辑清晰,论证素材充分,引述涉猎范围之广,使我叹服。
(2) 马克思关切劳动阶级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在细节描写上刀刀见血。读这些文字仿佛让你回到那个时代,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人们生产工作的生活场景。
(3) 把《资本论》卷一里的论述对应到现代的生活,仍然可以给我们相当重要的启发,对我们的个人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挑出一些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点简要分享。
01 劳动就是为了你的成长: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开篇马克思对商品进行分析,建立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马克思把价值归结到人的劳动,用社会平均劳动来表征;把使用价值定义为满足人的欲求、物的效用方面的属性。在建立了这些量的关系后,马克思引入了不同商品的价值形态的对换关系,从“物与物”的交换,到“物与标准物”的交换,再到“物与货币”的交换,就把货币的概念引入了。
这个环节的内容其实是中学课本里的知识,但是放在原著里,要比教科书更生动形象。
借鉴到我们的成长上,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量,而成长的兑现取决于我们的行动量。我们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到个人的成长领域中,才会有自己的变化。劳动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基石。对于处在迷茫中的人,如果你把视野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框架下,那你自然就知道,如果你不生产劳动,商品便无法凝结价值,无价值也就无法形成交换。
所以还是要多做事情,上班你是为资本做事;但是你的成长是为自己做事。
02 赚钱的奥秘:商品流通的W-G-W公式与货币流通的G-W-G的公式
W代表的是商品(Ware),G代表的是货币(Geld)。货币也可以当成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43页写到,“金与银非天然为货币,但货币天然为金与银。”这句话在现在比特币的文章里经常能看到。除了把货币当成商品,货币也是可以资本化的。
W-G-W的模式就是,我生产出了商品W,拿到市场上交换回了货币G,然后再用这个货币,去购买了其他的商品W。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生存路径,努力生产产品,然后卖钱,然后用赚到的钱,再去买其他生活需要的商品。
但是当把货币资本化的时候,这个流程是相反的,变成了G-W-G的模式。
我手里有货币G,我把货币G拿来换取/购买商品W,然后,我再把这个商品卖掉以后,于是有了货币G。对于前一种情况,我的卖是为了买,对于这个情况,我的买是为了卖。
在买卖之间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卷一P88),而如果把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积累的额外的值也会越来越大,资本的复利也就是这样产生的(P91)。马克思讲复利,比当代各个知识网红讲的都要好。
这两个公式其实把赚钱的奥秘给点破了。我们大部分人在给别人工作,做一个工资更高的打工者,其本质就是W-G-W而已。你生产出了更高级的产品,换回了更多的钱,然后你就可以拿去买更多更好的东西。这就是消费者的心态模式。
但是资本的思路非常清楚,我之所以用钱去购买产品,核心在于,我要把商品卖掉得到差价,用钱换更多的钱。所以每一次买,都是为了卖,这样积累下来,钱就越来越多。这是赚钱人的模式,有人花几百块钱去卖教你如何赚钱的知识付费课程,马克思在这本几十块钱的书里写的清清楚楚。
读到这里的时候,有很多月光族的小伙伴就突然明白自己需要有蓄积了,因为TA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可以拿来“生钱”的钱,而每个月的所有收入都是拿来换取更多的商品,而且有很多都是冲动消费,买了就后悔的。这样只能持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于是这一次就把月光的习惯给改了……
钱不能生钱,怎么能不穷呢?
03 为什么老板总是鼓励你加班? 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资本的剥削
在讨论剩余价值产生的时候,马克思引入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概念。为了不给读者造成智力上的压力,我把两个概念简化:建造一个工厂生产需要投入资本,有一些资本会转化为生产手段,比如原料、补助材料、劳动手段等,这些在生产中不会有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有一些转化成劳动力,你可以大抵理解为给工人付工资了(不止这些),价值量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并且产生剩余价值,这叫做可变资本。
怎么理解呢?在上一节我们说的G-W-G的过程中,把货币/资本G拿来投入购买的一系列商品中,包括生产原料与劳动力等,其中的可变资本部分,会形成价值的增殖。
也就是你拿钱去买东西,有一部分东西,在你买了以后,是可以有弹性变化的,而这部分弹性的就是,让钱生钱的部分。那这部分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马克思对这个过程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当资本家投资建立工厂,工人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所创造的价值只是用来覆盖掉投入的资本的成本,而当积累到某个时点以后,再往后工作的话,就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会产生剩余价值了。
所以“延长劳动时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榨取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把这个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也就是用时间硬生生地堆出来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是一个“自己榨取自己”剩余价值的过程,在一开始原始积累的时候,就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讲述英国劳动阶级是如何在工厂的压榨下,超负荷工作的,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且工厂主为了节省成本,大量雇用妇女和儿童;而且提供的工作与居住环境极其恶劣,有的场所已经二十年没有粉刷,男女多人混住,卫生条件极差。
由于这样恶劣的工作与居住环境以及极大的劳动负载,很多工人在三十岁左右就劳累致死,或者患上重大疾病。事情发现到后期,英国有阶层开始呼吁立法保护工人利益,否则这一代人都会全部废弃,“将从破坏身体引致早死青年时期的过度工作,救出下一代人”。于是工厂法出现,要求工人不得工作超过12小时,并且这个时间在不断缩短。
你能看到资本为了实现增殖,在延长劳动时间的导向下,做了多少极端的事情。
由于洞察了资本运行的本质,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你会发现,延长劳动时间,仍然是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你会看到,有很多创业者仍然以“我的员工每天加班到深夜”为自豪,宣传“你这么年轻不加班还能干什么”的思想。现代社会的条件进步了,不像一百多年前,员工只能住工厂被压榨无其他选择。于是,采用更软性的方式来让员工“主动选择”延长劳动时间,这是资本的手段升级。例如,有的公司会让员工主动签订“奋斗者协议”声明放弃所有的加班时需要享受的权益;有的公司老板会用梦想、未来、格局、改变世界等方式,给员工洗脑,倡导一曲爱的奉献;有的公司会采用“7点免费晚餐,8点免费水果,9点免费夜宵,10点免费打车”等隐性福利和蝇头小利来吸引员工不断加班……
这些行为如果放在马克思对于 G-W-G的分析框架下,都在指向一个方向——“延长劳动时间”。延长时间,就意味着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可能;而也就意味着,当把G换成W以后,W可以换出更多的G。
再回到英国一百年前的时候,当出现工厂法限制员工的最长工作时间以后,工厂主又有新的办法,提升剩余价值的量,那就是“增加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等方式。
马克思把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把通过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方式带来剩余价值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当英国实施工厂法以后,各个工厂主为了确保自己的资本增殖,便纷纷大力提高生产力,推动了资本和科技的结合,而这样的确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一台机械需要5个人一起工作,而当工业大生产出现以后,一个人可以管5台机器了。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工厂的效率提升以后,用更少的人反而可以有更多的产量,于是就会裁减员工。由于工业化让很多农民离开了乡村,进入工工厂,而工厂裁员以后,有一大批人因为失业需要领取救济,甚至开始流浪;而这个时候,英国又颁布法令要求一般人在没有拿到许可的情况下,禁止沿街乞讨,否则处于严重的刑罚。第一卷的后半部分,看到那些史料和数据,我真是备感压抑。
放到当今这个时代,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总是可以给人诸多关于未来的想象。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可能应用,在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革命,那个时候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将会有怎样的改变?这个答案只有等我们见证了。
本小节结语我引用一句马克思的话,“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烈性的问题,若是深入论究,必定是极其危险的。”
我不能写太多,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
04 为什么社会告诉你一定要买房?资本出现世上,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污物。
《资本论》里面讲的一个核心的点在于,资本是如何出现?
这里有两个关键的方面,一个是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变成无产阶级,从而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生产资料被资本占有,并雇佣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进行增殖。这种劳动者和劳动条件所有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的开端。
也就是说,有一批人,没有自己的生产手段,除了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由的一无所有”。有一批人,手里有钱,可以把这些钱用来购买这些人的劳动力,用于生产,而这些生产物放到市场上,可以让资本增殖。
于是市场上存在这些干柴和烈火,二者一结合,就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百年资本主义发展画面。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资本出现的前几百年的时间,那些劳动者是怎么过日子的?马克思说,这些农民在三四百年前,其实是过得更好的。有自己的田,有自己的生产物,虽然可能会有地租,但是自给自足是够的。
如果一批人自己忙活着就能养活自己,那就全然是不会被迫到市场上去出卖劳动力的。那是怎么样的因素让这些人改变行为的呢?
从思路上,剥夺这些人的土地,让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于是可以倒逼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马克思说,“这种剥夺的历史,是以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记录中的。”
例如,对于英国的农民,采用“圈围公有地”的方式,把他们从土地上赶走,于是“多数民众,突然地,强制地,由生活资料分离,当作自由的无产阶级,而投到劳动市场”。这样,“英国的劳动者阶级,未经任何过渡阶段,就由黄金时代,投进了铁的时代”。这其实就是初中政治课本上的“圈地运动”了。
于是资本就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蓄积。
所以如果不是被逼迫,英国的农民怎么会选择在市场上售卖自己的劳动力?
再举一个北美洲的例子:
在那个时候,北美还是殖民地。英国的工业大生产很发达,于是就有人想着,能不能把英国的这种工业大生产的套路,直接复制到北美去,也同样开始榨取北美的劳动力。
有人仿照英国的做法,在北美如法炮制,最开始的工人,还是从英国等欧洲地方输送去的。但是一到北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北美的劳动力紧缺,所以工资会更高的。劳动者拿到的收入,高于一个劳动者生活必要的生活资料。于是这些劳动者,一到北美以后,并没有像在英国那样,投到贫民劳动所,被迫无奈受到压榨,而是变成了独立的生产者了。北美地大,很多是处女地,工资高,工厂留不住人,一会都跑了;而工厂知道工人会跑,生产反而不好开展了。
“殖民地的反资本主义的癌疾,该如何治疗呢?”马克思问到。“癌疾”这词用的好辛辣……
资本想出了一个妙招:“以政府的权力,对处女地课以人为的价格,使移住者能在能挣得充分货币购买土地,成为自由农民以前,必须作长时间的工资劳动。这样把土地的贩卖价格,定到工资劳动者资力所难胜的程度,并破坏神圣的供求法则,从工资中强取一个货币额,政府就能由此设立一个货币基金,待其增大,即可将欧洲一文莫名的人,输来殖民地,为资本家充实劳动市场。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恰到好处了。”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是直接拍桌子惊叹的!XX,牛X!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
资本主义在英国玩的很溜,榨取劳动无所不能。于是有人想,把这个模式输出到北美殖民地。但是北美地大人少,所以根据供求关系,劳动力更贵,于是工人口袋里有钱了。一旦这些钱让工人可以自己承担生活的开销,工人就自己跑出去单干了,比如开垦新的处女地。于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套在北美跑不起来。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政府立法要求,只要开垦处女地,就要交一笔钱。这笔钱足够高,以至于那些想单飞的人,交不起,于是就必须要老老实实地在工厂里工作,把钱赚够了,再出来。这样一来,政府就有钱了,然后再拿这个钱去从英国运更多的劳动力过来到美国工作,于是又把供求关系给拉平衡了。而且那些单干的人,也没法再到处乱跑,老老实实地工作了。
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来看,这个思路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如果你换一个视角,在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丰富,一个人维护其生活的成本已经很低,如果想让大多数人好好生活,不乱折腾,就让房价处于大多数人需要持续努力工作很多年才能买得起的水准上,加上一个月供的房贷,每个人就会非常认真地工作和加班了。关于年轻人是不是要买房,会有很多种视角,马克思的分析,我相信可以给你一些思考的。
马克思说,“资本出现世上,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污物”。如果看到这里,相信你可以理解的。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如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在任何地方使用的;有20%的利润,它将活泼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积极地大胆了;利润达到100%,人间所定的一切法律,都将被它踢开了;利润达到300%,资本就会不顾任何的犯罪,资本所有者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了。走私与奴隶贸易,为我们充分证明了这里所说的一切。”这句话最早在政治课本里看到过,在《资本论》里也出现了,原话出自邓林格的《工会与罢工》,讲的是走私与奴隶贸易。
换一个成长的视角来看这个过程,资本在榨取劳动力的时候,都是一点点地积累,从来没有想要投机取巧,能抠一点算一点。对于追求进步的我们,如果你比资本都浮躁,你不穷,谁穷?
05 知识的贫富差距比资本的贫富差距更可怕
《资本论》里面有没有什么在这个时代不符合的地方?我相信是有的,而且会有很多。已经有许多学派对马克思的学说展开了批评。例如我在读《资本论》期间就有许多奥派的民间经济学爱好者对我发起了攻击,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我就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也会遇到有人来教我做人,简直就像碰瓷一样让人感到恶心。这果然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学研究的材料,含有一种特殊的性质,那会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唤起,把代表私人利害的分神召到战场上来,成为自由研究之敌。”但是对我而言其实还好,如果奥派宣称自己才是无敌的真理,那我们在读完《资本论》以后,再读几本哈耶克或者米塞斯就好了。但是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奥派民间学者,是不是有行动力,读完一卷《资本论》?
《资本论》召示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发起的时期,那个时候物质并没有像今天那样丰富。所以工厂生产的,不管是棉衣还是纱布,其实都是可以找到市场的。加上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其实是在开拓的全球市场。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只管尽情压榨和生产,产出多少可以卖出多少,不需要尊重劳动者,不需要给他们更好的条件。
但是在这个时代,尽管贫困和疾病仍然在部分国家泛滥,物质相对发达,而继续采用粗放式的生产,已经无法像两百年前那样的效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所以再也无法有以前那样猖獗的走私和奴隶贸易。在现代社会,市场的变化,生产力的提升,劳动者智力工作,会产生更大的工作效率,在《资本论》著述的时代,马克思没有看到,但是我们需要看到。
但是《资本论》里描述的关于资本的属性,我们需要认识清楚,即使现在是用不同的外表呈现。
前文已经说过,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变成无产阶级,从而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生产资料被资本占有,并雇佣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进行增殖。这种劳动者和劳动条件所有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的开端。
到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普通人成长所需的思考行动和分析能力被剥夺,资本以知识服务的姿态提供信息和观点代替普通人思考生产(洗脑),会造就一批新的认知上的无产阶级。知识资本主义的时代要到来了。
我认为,知识资本的鸿沟化是未来30年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演进的主要角色扮演者。只不过这里资本变成了知识资本。
也就是说,以前的无产者,只是在物质上的无产;现在物质丰富以后,这一差距会慢慢消弥,资本再压榨,你的生活衣食住行也会比以前过得好。现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全民福利社会的运行模式。那新的差距会来自于,脑力上的差距。
脑力的差距其实比物质的差距更可怕。在《资本论》描述的时代里,工人只是没有独立的生产手段;在未来30年,知识资本主义的时代,会有很多人,没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当你的独立生产能力被剥夺,你必须依靠在工厂的持续工作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当你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被剥夺,你关于世界的认知都将由他人随意定义。
以前资本通过通过劳动的方式榨取无产阶级从而创造剩余价值,在未来的知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通过收取智商税,割韭菜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你想想,最近几年的新技术,你是不是已经没有能力独立自己搞懂了?你只是会不停地焦虑,不停地买课,不停地指望其他人给你手把手的讲解。这种思考和依赖的属性,知识资本化在下一个30年滋长的土壤。
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低智化娱乐化的趋势,知识付费的狂热,区块链的火爆,其实已经是新的迹象。韭菜你快快长,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知识的贫富差距比资本的贫富差距更可怕。资本可以慢慢赚,但是思考的能力没有了,韭菜只能慢慢长了。
最后,经常有人问我,读大部头作品对我们有什么用?借助一个又一个经过历史检验的作品,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当下这个时代。
《资本论》的阅读仍然在继续,今天是我的第一卷的零星感悟。欢迎不怕困难的你,和我们一起行动。参见《是的,2018年,我们正在研读《资本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