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阅读方法、逻辑、压力、共情力】
提起“共情”,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我联想到的是丹尼尔的畅销书《全新思维》中的共情力。
在这本书中,丹尼尔认为,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类社会经历了18世纪的农业时代、19世纪的工业时代,20世纪的信息时代,走向了21世纪的概念时代。
在信息时代,人们注重左脑与逻辑,而在概念时代,人们更注重右脑与情商。未来的时代是高感性的时代,高智商不如高情商,正是情感将人类与计算机相区分开来。
未来世界要具备的6项高感性能力中,其中一项便是“共情力”——与他人产生共鸣的能力。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书《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专门讲解了共情的能力。
在前言中,有这样三段话:
01 什么是 “共情力”
共情(empathy)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共情力》
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留意到三个点:
1.“独特经历”,即他人具体的经历,而非宽泛、广泛的经历。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每个人的每件事都是独特的,它要求我们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而不是自以为知道地说“不就是XX吗?”
2.“做出反应”与“利他主义”,这要求我们不仅“懂”别人,还需要有下一步行动(即反应)。
但本书标题是“通过共情来缓解自己的压力”,那么,对他人的经历做出共情的反应,这对于缓解我们的压力有什么关系呢?
此外,我们可以或需要做出哪些反应呢?
不妨带着这2个问题,去阅读后面的内容。
3.看到 “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我们心里松了一口气,“噢~,是天生的呀”。
这意味着我们无需再学习了吗?不,还不能高兴的太早。
现在我们仍普遍觉得自己压力大,按这本书的理念,说明我们的“共情力”发挥的还不够好。
那么,共情力是沉睡中的,需要我们去激发的呢?还是说我们天生只具备了基本能力,需要后天去学习和精进才能熟练使用的呢?
嗯,好期待本书的内容呢~
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说是“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本以为“共情”和“同情”是相联系的。但是,接下来,却是神转折,向下继续看。
02 共情VS同情
人们经常会将共情和同情心(sympathy)混为一谈,而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同情心是你将另一人的经历理解为自己的某种经历,而事实上,你并不清楚你们两者的经历是否真正相同。比如说,当你听到邻居的爸爸去世的时候,你的同情心会立即起作用,在同情心的驱动下,你会这样想:“天哪,她一定会很伤心的!因为当我爸爸去世的时侯我哭得稀里哗啦的”结果呢,几天后你可能会听到的事实却是一一你这个邻居的爸爸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离开她了,并且从那之后几乎毫无音讯和往来。好吧,事实上,邻居因为跟爸爸没什么感情,根本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伤心欲绝!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在一刹那间产生同情心,但是,如果要真的做到共情,也就是能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做到感同身受,我们则需要时间来了解事情的真相。由此可见,同情心经常由即刻情绪所驱动,未经对事实的深思熟虑,所以有的时候,这种未经考量的同情心可能会带来更多坏处,而非益处。这是为什么?你想想,如果一个人正渴求被人解,他会希望别人对他轻描淡写地泛化,对他说你这种情况我之前也经历过吗?
共情是客观的。它产生的基础不是假设,而是事实。共情能够将人的情绪调整到个可控的程度,让人对他人的想法和行为都能做出精准的感知。共情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经历做出独特认知为中心,也就是说共情是一个人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响应,而不是一个泛化的、普遍的由推论得来的当即反应。当人们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时,通常会做出“我理解你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表述。
——《共情力》
这两段中,作者将“同情”与“同情”做了区分。我们来梳理下:
1.同情是基于假设而得出的推论,共情是基于事实而做出的响应。
如同文中的栗子,当得知“邻居爸爸去世”的时候,人们基于普遍性的认知经验,或基于自己的经历,推论他人也会是相同的感受。这个推论,是很不靠谱的。
而共情产生的基础是事实,它要求我们先了解客观事实,然后再做出响应。如果了解事实呢?倾听、提问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样做,是很严谨的。
2.同情是即时的情绪反应,共情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响应。
我们的大脑有两套系统。系统1是无意识地,且反应迅速的,不怎么费脑力。系统2是反应慢的,费脑力的,需要专注与注意力的。
深思熟虑是系统2的运作,经过大脑神经元的更多参与,可以让我们更精准,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3.同情可能有害无利。
正如前述的两个点,因为同情是泛化的推理,是不走心的情绪,它有很大概率地推理失败,于是招致他人的反感。
大家可以想象,邻居和她的爸爸并不亲近,但你出于同情,悲痛欲绝地说“你一定很伤心吧”的时候,邻居心里会怎么看你呢?
“这个家伙一点也不懂我”,这点是确定无疑的吧。
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共情与同情的区别。回想在前文第一段中“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这句话,不知是原文的原因,还是翻译的缘故,这句表述容易引起误解,将“同情”替换成“共鸣”,可能更便于读者理解吧,你觉得呢?
03 尾声
读到这里,大家学到了什么呢?
之所以写这篇文,我有三个目的:
1. 介绍“共情力”的概念——这是本文的知识点。
2. 带领大家阅读——在拆书帮里,我发现,很多人虽然在读书,但是读的特别“浅”。书中的每一句都不难理解,但读完之后不知道自己学到了啥。所以,我选取书中的三小段,为大家做了一个示范。当然,这是阅读方法之一。
3. 带着问题去读书——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
- 本书标题是“通过共情来缓解自己的压力”,那么,对他人的经历做出共情的反应,这对于缓解我们的压力有什么关系呢?
- 我们可以或需要做出哪些反应呢?
- 共情力是沉睡中的,需要我们去激发的呢?还是说我们天生只具备了基本能力,需要后天去学习和精进才能熟练使用的呢?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让你更能坐的住,阅读的更好哟~
你学到了么?
后记
本文的配图来自观察者网站的《在某宝搜了一下过冬神器,你们是想笑死我,然后继承我的羽绒服吗?》。想看全部神器的,请度娘哟,哈哈哈哈,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