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才29岁,说好的媳妇还未过门,甚至没有时间相互道一声永别,就这么说没了就没了……
六一儿童节是儿童的节日,也是天下母亲的节日。在这个本该其乐融融的日子里,英雄申亮亮的母亲无疑万分悲恸,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亲骨肉。
哀思的网友搬出了诺曼底登陆战场的一块墓志铭:世界在这里失去一个军人,而他母亲在这里失去的却是整个世界。今天,我更愿意这样说,军人的母亲送儿女送到部队,换来的是日夜的思念和天下的太平。
因为,从古至今,和平的最大债主无疑是母亲。
金军兵临城下时,姚氏叫住了出门投军的岳飞,她知道上战场意味着什么,她要给23岁的儿子在后背刺字,一针一滴血,一线一丝泪。也许,“精忠报国”是对岳飞的期许,何尝不是对儿子的贴身牵挂呢?
没有哪个送子参军的妈妈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更没有谁愿意自己的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但是,战争的残酷恰恰映衬了军人母亲的深明大义——要太平,儿投军。岳母如此,上将迟浩田的母亲也如此。
迟浩田的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她对儿子的期许是争取多学点文化,长大了去当先生。但是,当她带着孩子亲眼目睹了凶残的日军杀害了一个刚结婚不久的新郎,又在光天化日之下轮奸了新娘后,她决定让迟浩田投军去:“小三,你要和二哥一样去当八路,不打走鬼子,日子没法过!”
九死一生的迟浩田还亲历了残酷的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朝鲜北部普降大雪,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整整一个连全建制冻死在死鹰岭阵地上,每个士兵冻死时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试想,这些被讴歌为《原木在移动》的军人,应该会在心里会喊一声娘。这些军人在出征的时候,母亲应该在军列的后方挥手奔跑。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若干年后,年迈的迟浩田上将写下了《怀念母亲》,感人至深。可以想象的是,若干年前,当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在老家又会是何等的牵挂,村口盼儿归、深夜泪满襟。战争对母亲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和煎熬,当日夜思念的她们等来一份烈士通知书的时候,和平向她们欠下了永远无法还清的账。
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寄给妈妈的日记》,是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王建川写下的,发起冲锋前,他想起了妈妈的惦记。“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也许是给军人母亲的歉意。
战争年代的妈妈无时无刻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和平年代同样如此,军人的母亲总是日夜思念:当她们送子参军时,谁不知道部队苦?当部队执行救灾任务时,她们能不绷紧了神经?
一位身边战友的母亲便是如此,自从他入伍后,每天在电视上看军事新闻,关心部队动态,甚至关注了单位的公众号。还听说有这么一位虔诚的军人母亲,每逢春节都会到庙会上去“出功阁”,原本特别节约的她却很大方的从香包里拿出120元钱,希望儿子每个月都平平安安。
当初,这名军人很不理解,认为母亲迷信,没有必要呀。但是当他看到,在天津爆炸救援中牺牲的宁宇烈士的母亲,趴在宁宇的床上,想闻闻儿子的气息,当她将头埋进被子时,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那一刻,他恍然懂了,母亲也许是迷信,但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日夜牵挂,一种精神的寄托。
和平年代并不意味没有牺牲奉献。当刚子、申亮亮这样的英雄极力报喜不报忧的时候,当军人的脸色永远保持刚毅的微笑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当真不知道儿子所经受的苦难磨练吗?
没有比母亲更懂儿子的。高考之后,依然会有一大批母亲把儿女送到军校、送到部队,而这些伟大的母亲,自然而然成了和平的最大债主——
她们不会说送子参军是为了天下太平,但是她们的行为就是为了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