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妈妈,光年是什么?”
“光年就是非常非常远的距离,你爸爸现在就距离咱们1光年。”
“可是我能看到爸爸啊,昨天爸爸还抱了小伊本呢,爸爸的胡子硬硬的,不喜欢。”
一对母女正坐在书房里,母亲在教女儿识字。墙上挂着毛笔字帖,九宫格分成三排。
第一排五个字是“杨”、“知”、“本”与“伊”、“初”。第二排五个字是“杨”、“初”、“霁”与“伊”、“本”。第三排只有两个字,便是“光”、“年”。
母亲伊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那如刀峰一般的毛笔楷书,看得出来她经常临摹颜真卿。六年前,她生下一对异卵双胞胎,男孩母亲取名为杨初霁,女孩父亲取名为伊本。
父亲杨知本毕业于帝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在航天某研究所担任一名技术工程师,七年前在“光年之外”计划中,被贝塔星人选中。
七年前,杨知本便坐上了去“彩虹基地”的飞船。过了一个月,伊初才得知自己怀孕了,大夫说生男生女还看不出来。
“叮咚”,伊初手机上收到一条通知,是小初霁回来了,家里安装了虹膜识别门锁,只需要眼睛对着摄像头,门便会打开。添加或移除权限,在手机上就可以。
家务大都实现了自动化,有扫地机器人、做饭机器人、洗衣机器人,虽然有人的后缀,但这些伊初觉得更像是机器。几年前杨知本曾建议购买一个管家机器人,被伊初拒绝了,理由是感觉怪怪的,不习惯。
每天晚上,伊初会和杨知本视频通话上一小时,一开始小伊本和小初霁会在镜头前出现一会,但很快两个小家伙便跑出去了,夫妻之间聊点私房话。这里所说的每天晚上,自然是按地球北京时间。事实上在贝塔基地,是不是与地球时间有固定偏差,是不是一天24h,甚至是不是有一天都说不清楚。
毕竟地球围绕着太阳做周期性公转与自转,换一个星球未必如此,伊初对这些曾有过好奇,但这些被贝塔星人列为机密。
前文说到视频通话,可能许多人会误解为地球上的视频通话,事实上两者有极大不同。这里的视频通话不过是,对着摄像头说话,以及看一段对方1年前发过来的视频。
通信的双方不具有同步性。毕竟在一光年的尺度下,正常交流是无法进行的。杨知本出发前曾经用《疯狂动物城》的树懒先生开玩笑,称自己的反射弧有一年那么长。
几年以后,当两个人真正“面对面”时,才意识到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伊初戏称它为“飞鸽传视频”。事实上,也不只是传输视频,贝塔星人对远程传输系统进行了改造,将传输对象扩大到了触觉。
02
一次,杨知本问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且不能通过真空传播。所谓的星际间声音传播不违反科学常识吗?
贝塔星人解释道:“真实声音确实如此,但我们无需传输真实声音。你们地球人听的随身听难道是真实声音吗?声音本质上是一个随时间一维频率信号,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我们用两倍以上的抽样频率进行采样,便可以完美复现。”
杨知本接着问:“那像嗅觉、味觉、触觉也可以类似处理吗?以地球上技术而言,这些很难电子信息化。”
“正确对待历史方能正确幻想未来。声音与图像本质上是非接触式的,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一台量子计算机,你实际上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光线。同样,你听到了一曲古琴曲,你实际上听到的是琴弦引起的空气振动。”
杨知本点了点头。
“但嗅觉、味觉,靠的是化学物质分子的反应,所谓的远程传输就是把其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离散化。比如味觉可以离散化为五味,酸、甜、苦、咸、鲜。而每种味觉可以量化为8bit,就有256种程度。
“而触觉靠的是物理力学反馈。地球人的虚拟现实技术,对触觉的研究已经很接近了。你们的《Nature》杂志上就有相关的文章。”
“总而言之,味觉与嗅觉,就好比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视觉、听觉、触觉,就好比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了两个思想。”杨知本用自己的话翻译道。
每天晚上,杨知本会拥着伊初的吻入眠。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与伊初接吻的感觉,那时,一股触电般的感觉,传输到全身。湿湿的,甜甜的。
第一个吻是两人分别前,由伊初采用触觉采样器制作而成。这是杨志本随身携带的唯一信息,刻在一根纳米光栏上。
杨知本有时会想起母校,想起母校那并排的参天大树,在大树的余荫下,有几株柿子树。那一年,他爬上柿子树,看到对面绿色的爬山虎掩盖下的信息与电子学院。
学院的楼不高,只有4层,那一年他去学院的实验室做课程设计,他想起数字电路里的交通灯控制器以及模拟电路里的锁相环鉴频器。
他仿佛闻到浓浓的烧焦味,那一年,一位同学把5V电源接成了12V。那时他在小小的面包板上搭着电阻、电容、导线、与门、或门、非门、二极管、三极管、七段译码管、D触发器、同步计数器、异步计数器。
电路设计完成后,实验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惊人地凌乱,但电路是正常工作着的。他又想起更早时,他还用烙铁通过焊锡,搞出来过一个勉强工作的MP3播放器与完全不工作的黑白电视电路板。学院里挂了很多张人物画像:现在他还能记住的只有麦克斯韦与香农。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1865年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推导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猜想。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证明了光速便是速度的极限。多年以后,杨知本才深刻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03
2011年,微信1.0诞生,那时还没有“语音功能”,还没有“朋友圈“,还没有“公众号”,还没有“微信群”;但微信的核心已经具备,那就是异步通信功能。所谓的异步通信便是区别于打电话、打手机时的同步通信,这种通信可以使发信息的人与收信息的人不必时间同步。
简单说,就是可以在我方便时回复你;而人类天生的语言交流必须是同步的。几年以后,微信在聊天信息下面加上了时间。有时,杨知本独自一人时会想起一个笑话,如果他与她采用微信聊天,那么时间的展示便是:大前年、前年、去年。如果两人看到对方的回复时,再进一步回复,那么十年的时间,只够彼此说五句话。就算是把一生放进去,五十句话,也就是上限了。拿英语课文里的李雷与韩梅梅举例。
李雷的微信
李雷:How are you?(三年前)2017
韩梅梅:I'm fine,And you?(一年前)2019
李雷:I'm fine too(一年前)2019
韩梅梅的微信
李雷:How are you?(二年前)2018
韩梅梅:I'm fine,And you?(二年前)2018
李雷:I'm fine too(现在)2020
这里微信显示的信息发送时间与接收时间,都是以自身为坐标系的;当然贝塔星人设计的远程通信与微信也没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这个尺度上,电磁波的速度太快了,它一秒钟可以绕赤道走7.5圈,而地球上两个点最远的弧线距离只有赤道周长的一半。不到0.1s的延时人是感觉不到的,而一旦放到光年这个尺度下,你便会觉得光走的太慢了。两人进行一次有效沟通,足足需要两年。
在两年这样一个滤波器门限下,“今天、今月、今年”完全被过滤掉了。杨知本想起了一个哲学家式的幽默:当我说此刻的时候,我所说的此刻已经成为了上一刻,甚至我想到它时,它便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此刻不存在。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杨知本与伊初彼此都觉得对方的世界慢了半拍。这种感觉便像是有两个钟,A比B慢的同时,B又比A慢。这种矛盾性,伊初将之贯彻到了生活中,她让杨初霁管伊本叫姐姐,又让伊本管杨初霁叫哥哥。
杨知本想,这或许是她想让姐姐照顾弟弟,哥哥照顾妹妹。不过,又或许她是觉得,两个孩子便像一对双生子,她不想去后天破坏这种先天平衡。
04
分别六年以后,杨知本有了六个版本的吻,这些吻他用Git软件管理起来,每次check out出一种。为什么不同时享有六种呢?杨知本解释说,那样感觉会怪怪的,不习惯;仿佛是有了外遇。伊初已是第七次使用触觉采样器,第七个吻完成了数字化后,已经在前往彩虹基地的路上。
每年生日,伊初便忍受着怪怪的,不习惯之感,制作一个吻,算是送给杨知本的生日礼物。而在这一天,她也会收到他为她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时是帮她约好了与偶像吃饭,有时是一首精美小诗,有时是用52种人类语言汇成的“生日快乐”。
令伊初印象深刻的两次生日礼物,一次是国际小行星命名,第46321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伊初星”,他说希望她能够永远的星光熠熠下去,即便有一天他们不在世上了,但当人们抬起头来,用望远镜观测时,会想到,曾经有一个女子淡雅脱俗,清新美丽。她曾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朋友的协助下,找到过这颗星。他们俩甚至约定了几年后的一个时间,两人同时望着那颗星,两人第一次得到了时间上的同步。
还有一次是一个小型的电子舞忍者,里面是复杂的电路,外壳是一个精巧的忍者,最妙的是忍者会跳忍者舞,后来他在征得了她的同意后,将这个项目发布到了网上,大量的程序员为忍者增加了扩展功能,会跳的舞增加到了几十种。甚至有人把脱衣舞也加了进去,但脱衣舞只存在了不到24个小时,便被和谐了。
伊初喜欢这些礼物,因为这能让她感受到他的心意,她知道这些都是他特意为她定制的,两个人虽然离得很远,但心还是在一起的。
杨知本有次与贝塔星人谈论到爱情,讲到中国有句古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贝塔星人哈哈大笑道:“你们地球人所说的天不过是包围着地球的一圈大气层,所说的地不过是地球这颗再平常不过的行星,不要说天地合,便是星系毁灭,也发生过无数次了。”
杨知本原想解释说,古人说的天地,便是宇宙了。但又想想,还是算了。从那时起,他把这种现象统一命名为cultural gap(文化差异)。
“光年之外”计划选人时,贝塔星人曾宣称这项计划需要十年,算上往返路途上花费的三年的话。这个三年是地球上算的,根据相对论原理,由于飞船的速度为三分之二个光速,所以这一过程若以杨为参考系,只需要四分之三个三年,也就是两年零三个月。
那一年,杨知本与伊初有个环游世界的梦想。那时两人还不知道伊初已经怀了孕,更不知道老天会赐给他们一对异卵双胞胎。
毕竟,哪个父亲也不愿在孩子前十年的生长环境里,自我缺失。
“分别十年就是你专注于你的艺术,我专注于我的工程学,咱们十年后一起环游世界。”杨知本说。那时杨知本又发表了一项观点:当一个人沉浸在一件事情之中,时间于你而言就是停止的。譬如接吻时,时间就是停止的。所以十年说不定很快就过去了呢。
今晚两人在同一时间,又坐在了一起,录视频、看视频。杨知本喜欢用一个笑话开篇,比如伊初现在听到的这个。
两只蚂蚁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一只很大的梨。
一:蚂蚁甲:“咦,大梨?(意大利)
二:蚂蚁乙:“嘘,梨呀。”(叙利亚)
三:蚂蚁甲:“奥,大梨呀。”(澳大利亚)
四:蚂蚁乙:“嘻,搬呀。”(西班牙)
五:蚂蚁甲:“我来!”(文莱)
六:蚂蚁乙:“抱家里呀。”(保加利亚)
七:抱不动,蚂蚁甲出主意:“啃梨呀。”(肯尼亚)
八:蚂蚁乙咬了一口,说:”梨不嫩。“(黎巴嫩)
九:蚂蚁甲也咬了一口,说:“面的。”(缅甸)
十:蚂蚁乙再咬了一口,说:“一涩梨。”(以色列 )
伊初总会露出会心一笑。伊初会先汇报一下家庭近况,主要是关于公公、婆婆、两个孩子以及自己。便像是写日记一般,也像是国内的新闻报道,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家里一切安好。
杨知本从没听到过伊初的抱怨,有时他会透过屏幕察觉到伊初的疲惫。“要是我在就好了,”他很是心痛。有时他会托自己的好友去家里帮帮忙,帮忙安好楼道里闪烁不停的灯泡;帮忙修一修家里坏掉的窗户;帮忙准备孩子学校里需要的道具。
杨知本极力想象一个单身母亲的不易,除了要同时担当起父亲、母亲两种角色,还需要处理好自身的各种情绪。伊初经常问杨知本他小时候是怎样成长的,她很担心孩子们的教育。
两个孩子同时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她每天会问,他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小初霁有时会和别的男孩子打架,回来时身上到处都是土,每次她就会狠狠得修理一顿;后来她才知道,那些男孩子,私下里管小初霁叫“野孩”,大概是指他没有父亲吧。
小初霁的性格有点孤僻,不爱说话,喜欢自己想问题,学校里的孩子私下叫他“哲学家”。杨知本对这些问题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更何况等他的办法传输过来,一年已经过去了,问题或许已经转移了。
不过伊初很少考虑金钱的事,政府为这项计划拨给了她一笔可观的金钱,节省着花十年也绰绰有余。杨知本渐渐从镜头里感受到孩子们的飞速成长,他总感觉几天不见,孩子的个头又蹿了一截。
小伊本长得像妈妈,飘逸的秀发,随风上下飞扬;粉红色的樱桃小口;淡淡的眉毛;大大的眼睛。最可爱的是撩头发的姿势,她将头发轻轻一撩,撩到耳后,杨知本的心都化了。当小伊本用大大的眼睛看着他,再甜甜的一笑,露出还没长齐的乳白牙齿,那一刻杨知本的时间停止了。小初霁有时会穿上一身暗红色的晚礼服,头发蓬松松的,打好领带,摆出一个迈克尔·杰克逊的造型。
杨知本有时会感叹起自己的幸运,能够幸运地遇到伊本这样一个女子,又有了一对完美的双胞胎。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不会再选择什么“光年之外”计划。世界虽然很大,但有你们在我身边,我已满足。
杨知本透过触觉传感器与孩子们进行过异步拥抱,他能感受到孩子们那柔软的面颊,不过是一年之后。
05
杨知本觉得两个孩子与他长得并不特别像,幸亏孩子继承了妈妈的基因。在两个孩子六岁生日的那一天,他们收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一年前,杨知本设计了这个风筝,外形呈宇宙飞船状,长十米,宽三米。最好看的是夜晚,风筝飞到夜空中,彩虹色的汉字“我爱你们”闪烁着,彩虹色的汉字会随着拿放线器人的心跳而跳动。
每当再有人叫小初霁“野孩”时,他便带这些家伙,看看那威武的宇宙飞船号风筝,“你爸爸会做这样的风筝吗?”其他人,渐渐地闭上了嘴,大家在一起放风筝的过程中,变成了朋友。
小初霁七岁那年收到了一个玩具,Arduino。多年以后,当他凭借“电子城市”作品获得最佳创意奖时,他回想起拆开包装的那刻。伴随着Arduino而来的还有一个《Arduino玩起来》入门手册,那是爸爸为他一个人编写的指南。
多年以前,杨知本第一次遇到伊初,竟同样是因为Arduino。那一年,伊初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做毕业设计,那时她想做一个动态作品,准确地说,是互动式的动态作品。她觉得这样很酷,与单方向的艺术作品相比,有很多优点。她从网上第一次得知Arduino这个东西。某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
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IDE)。
它构建于开放原始码simple I/O介面版,并且具有使用类似Java、C语言的Processing/Wiring开发环境。主要包含两个的部分:硬件部分是可以用来做电路连接的Arduino电路板;另外一个则是Arduino IDE,你的计算机中的程序开发环境。你只要在IDE中编写程序代码,将程序上传到Arduino电路板后,程序便会告诉Arduino电路板要做些什么了。
她当时的感觉是,上面的每个字,每个英文单词,她都认识;但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她完全没有概念。经过朋友的介绍,她认识了一位叫作杨知本的工程师,据说他是Arduino在中国最早期的玩家,甚至发起过几个关于Arduino的项目,项目颇受欢迎。两人一开始用微信沟通。
伊初先是发了一段上面某度百科的文字。
伊初:你能帮我解释解释这段话的意思吗
杨知本:这段话挺清楚的,哪里需要解释
伊初:先看第一句,什么是开源?什么是电子原型平台
杨知本:我需要一些Background
伊初: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一位朋友介绍过来的
杨知本:明白。所谓的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原型平台就是在做正式作品时先画个草图
伊初:我懂了一些,但还是不太懂
杨知本:I see,如果你有时间,我希望你过来参观下我们的工作坊
伊初:明天下午可以吗
杨知本:No problem
……
最终伊初的毕业设计按照她的构想,完美实现了。她在致谢里严重感谢了杨知本。后来她发现杨知本还是和那些她印象中的呆板理工科男,略有不同:他喜欢摄影,对美有一定的认识。他有时背着单反,一等等一宿,只为抓住某个片刻。
他带她走过帝都最美的地方,像是雪后的紫禁城、大觉寺的玉兰花、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后来两人又相伴去宝岛台湾旅游,就这样两人不知不觉走到了一起。
她还记得杨知本表白成功时,说的那句话:“我们是同志了!”她笑的肚子疼,笑了一晚上外加第二天一个早晨。他是一个幽默、有想法、聪明、细心的工程师。她是一个淡雅、有想法、敏锐、乐观的艺术家。两个有想法的人走在了一起。
06
1935年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三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否被认为是完备的?》,其中提出了“EPR佯悖”,即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后来这一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于是便有了“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量子虽然距离非常远,但仍然有着一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这种作用的速度是超越光速的(有人说这种速度至少是光速的四个数量级)。杨知本曾经在《三体》中看到过两个智子之间的量子通信,不过“量子纠缠”并不能用于量子通信。
有人或许会想,假设距离1光年的位置处,有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即量子A与量子B。假设我们知道了量子A的自旋为向上,那么这一瞬间,我们便知道了量子B的自旋为向下。这不就可以用于通信了吗?
反驳有两点:第一,我们并不能把二进制的信息刻录到处于纠缠态的量子上,因为对纠缠量子的测量,将会导致它的坍缩。第二,量子的自旋结果都是随机的,我们并不能刻意控制纠缠光子的自旋方向,而根据香农的信息论,完全随机的信号是没有信息量的。
人类的“零耗时通信”便如同“永动机”一样成为了历史空想。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物质,能量,信复传递均不能超过光速。
贝塔星人尽管已能够将宏观物体平均速度加速到三分之二光速(波峰瞬时速度甚至能再高一点),但离光速还差很远。连第一个九,也就是百分之九十,都做不到。不过这是针对宇宙飞船这样的宏观物体;若是换到微观,连人类也能让质子加速到99.9998%光速(2008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初次将一个质子束以顺时针方向注入到加速器中,让其加速到99.9998%光速)。
……
说到心灵感应,现代科学认为其是一种伪科学,并对其进行过系统批判。美国物理学家斯滕格尔表示,他的物理学背景决不允许他相信“气”是一种真实存在,迄今为止,整个科学界也从未发现过客观存在的心灵感应或任何一种被声称的超自然力。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一个结论:“经过了130年对心灵学现象的研究,没有科学的证据能证实其存在。”
但贝塔星人不这么想。插一句,贝塔星人只有一种性别,爱情没存在过。但据某些贝塔星专家猜想,人类的某些极少数的情侣,也就是地球人常说的灵魂伴侣,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心灵感应,且这种心灵感应是一种固定延时感应。
这个延时与光速一样,是一个常数,非常、非常接近0,贝塔星人,现在也没测出来;毕竟最近才发现心灵感应这种现象。
在地球这种尺度下,心灵感应的传输速度非常小,毕竟,延时 = 距离/ 速度。所以地球上的心灵感应,被淹没在各种噪声之下,误导了地球现代科学。而在1光年这个尺度上,心灵感应的速度将得到近十个数量级的提升。这一波动,对于贝塔星人来说,可以观测。
这就好比一对情侣无论隔得多远,他们的心是在一块的,两人有时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便如同处于纠缠态的量子,是超距的。一对灵魂伴侣在本源上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在心灵层面是两个处于纠缠态的情侣,彼此心心相印,通过量子纠缠的方式产生明显的心灵感应。因为他们本源是一体的,所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兴趣爱好,会像磁铁般相互吸引,并趋于自然重合,最终一定会相遇、相知和相爱。
正如凡尔纳的小说《漂浮的城市》里所说,Put two ships in the open sea, without wind or tide, and, at last, they will come together,把两艘船放在大海上,即使没有飓风,他们也会相遇。
如果杨知本知道了这些,就会发生类似于量子观测时的坍塌。你有没有过,你自然而然就能记住一段句子,刻意记反而记不住的经历?如同中国古话讲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杨知本与伊初便像是一对做实验用的小白鼠,或许是高级一点的。
07
八年弹指一挥间。明天就是杨知本返回地球的日子,想到这些年的经历,他不禁唏嘘不已。这个日子他想象了无数次,但真到了时候,他竟对过去的生活有一丝怀念。他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
这些年他的物理变化还是挺大的,多了些许白头发,涨了几片抬头纹。筋骨没原来那么结实了,眼睛也在近视之上又多了一点老花。颇有未老而衰之态。视频里的伊初倒是没怎么变,还是那么美,那么清新动人。
原来听说过一个笑话:“你愿意自己老十岁还是妻子老十岁?”时间似乎从来就不是同步的。同一件事情对每个人势必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最简单的对半杯水,就有乐观与悲观之说。
在回家的飞船上,杨知本与伊初之间的延时又一天天缩小起来。想到运动时间膨胀原理,两人收到的对方视频,都需要减速才能恢复到正常速度,但影响不大。
两个孩子,现在都上了三年级,在离家不远的小学。杨知本的父亲每天接送,一大家人,等待着他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在想她的时候,她也在想他。思念与爱一样,不需要延迟。
杨知本有时又想起半年前的一天,那天乌云密布,阴风怒号。其实这些是形容心情的,彩虹基地哪里有什么天气。不知为何那天是他到彩虹基地之后,心情最差的一天,他没来由跌了一个跟头,整个人一整天浑浑噩噩的,有一瞬间,他甚至想终结自己。他只好翻起几年里,与伊初的通讯视频,听到伊初的声音,看到伊初的样子,他心里好受了一点。
“亲爱的初,我想你了,你还好吗?”
“此刻,你还好吗?”他不知道,伊初现在在哪,在做着什么。“你能感受到现在我对你的思念吗?”他不确定思念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时间之类的物理限制。
他从回忆中抽身而出。“十年,也不知地球十年变成了什么样子?”他与她很少在视频里谈论这些具象的东西,因为它们太容易被时间超越。他有时觉得这一切像梦一场,他甚至怀疑起自己是否叫杨知本,自己真的是来自地球并在参与一项叫作“光年之外”的计划吗?
他有时忍不住地想,自己是不是一个“缸中之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冬眠之后被篡改或移植而来的?自己真的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爱人与两个可爱的孩子吗?这一切会不会是一场梦,突然,梦就醒了。他不敢接着想下去,他不知道1年半的尽头是什么。贝塔星人中的心理学家告诉他,这很正常,离家久了都这样,这叫“思念病”,飞船广播里放起了《思念是一种病》。
……
我想我的思念是一种病
久久不能痊愈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
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
时常感觉你在耳后的呼吸
却未曾感觉你在心口的鼻息
……
08
一年半后,杨知本回到了地球。拜别过了一堆大人物与电视新闻记者后,他返回北京自己的家。他先去看了白发苍苍的父母,父母眼睛红红的,像是有什么话要说,但最终还是没说出来。过了十年,感觉父母一下子老了很多。
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返回自己的家,这一刻他曾经想像过无数次,而如今他不断地敲打自己的头,试图用物理的真实来区分虚假的梦境。他回到家门口时,腿脚有些颤抖,不知为何,他突然脚就麻了起来,他在原地跺了一会脚。他想给伊一个惊喜,但想必她知道他今天回来。他对着斜上方的摄像头,虹膜验证通过。
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家里安静极了。客厅里没有人,突然他看到了角落里的一个圆形的东西,竟然是骨灰盒。他仔细地盯着看,横着看、竖着看,上面写着:秋风鹤唳,夜月鹃啼,独剪西窗,梅残东阁。突然卧室的门打开了。
“伊初,你怎么变年轻了?”
“爸爸,我是伊本啊,妈妈,妈妈——”
“你妈妈呢?不对,你怎么长这么大了。你不是上五年级吗?今年是公元什么年?”
“妈妈六年前就去世了,得了癌症。今年是2043年。离你离开地球已经三十年了呀。”
杨知本眼前一黑,跌坐在地上。伊本去倒了些水,通知了杨初霁过来——几年前杨初霁已经结婚,所以就搬了出去。
过了一会,一大家人聚集在了一起,潮水般的信息向杨知本涌来。杨初霁三年前娶了天体物理学教授的女儿,伊本也有了心爱之人,迟迟没举行婚礼。杨知本听了很久很久,伊本与杨初霁的故事,当然还有伊初的故事。
他突然明白,贝塔星人给他的视频是精心调整过的,而伊初为了不让他伤心,完全隐瞒了癌症的事情。并且在生命的最后,伊初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制作视频上,希望能够与杨知本一直交流下去。
伊本说,妈妈去世的时候很平静,说:今生无悔,愿来世还与杨知本结成夫妻。
杨知本呆住了,晚上他独自一人去了伊初的墓地,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他带了一束红色的玫瑰,就着劣质的二锅头,喝得一塌糊涂。他用手摸过墓碑上雕刻的“伊初”二字,冰凉的感觉,进入到灵魂深处。
他在墓前与伊初对话了许久,许久。仿佛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
他一下就想明白了贝塔星人的诡计,所谓的时间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视频的内容经过了大量的伪造。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一天,什么是一年。这项计划在伊初去世一段时间后,显然心灵感应的研究已没有了意义,他才被释放回地球。
有时他会想,或许1光年的距离,也是假的,谁知道呢?一段视频放上一段时间再放给他就可以模拟所谓的通信延时。时间是假的,地点也是假的。
09
“金自信,该吃药了。”楼道里传来喊声。“伸出手环。”穿着白大褂的中年男人说。
手环上写着,金自信,28岁。
“金自信,药不会错,给你。”
金自信手里拿起一个布丁大小的罐子,中年人往里面倒上水。金自信将药灌了下去。他随手将小罐子甩到盒子里,众多的罐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风吹过笔记本,发出沙沙的响声,第一页写着金自信的名字。
他看到一个新来的年轻人,穿着黑色的衣服,竟还带着墨镜。
“你叫什么?他们怎么允许你带墨镜进来?”金自信问。
年轻人给他看了看手环,“我近视,这是近视墨镜,没墨镜我什么都看不到。你手里拿的什么?”
“没什么,一个故事而已,你去借书吗?你有借书卡吗?”金自信问。
“我刚来,你借什么书啊,我看看这上面有你的借书记录,哇,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你看得懂这个?”
“没什么,为故事积累点素材,你什么病?”金自信随口问道。
“双向情感障碍,你呢?”
“妄想症,他们说。不过我不觉得我有病。”
“我也是这样觉得。你是写了一个故事吗?看起来用了很多张纸啊。“
“现实太无聊,还是写故事好玩,不过,就是没有酒。”
那男子凑到金自信耳边小声道:“我有酒。”
“怎么带进来的?他们都检查的。”金自信问。
“放农夫山泉瓶子里就行。”
“那好极了,有了故事和酒。我们模仿一下,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