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暖,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十年》陈奕迅
1、
在西餐音乐餐厅,缓缓流动的音乐,穿越每个卡座,每张桌台,音量恰到好处,偶尔会听到叉刀碰到餐具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和轻声细语,欧式华丽的装饰、音乐搭配上不少俊男靓女脸和表情,为餐厅增添了一丝浪漫优雅的色彩。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弹奏的钢琴曲是陈奕迅的《十年》。
她左手上戒指并非是要标明婚姻状态,而是展示一种单身自由的状态。到了这个年龄,仿佛领悟到了什么——大抵是到了能吃得了高档的餐厅,也能吃得了路边摊大排档年龄,该吃就吃,该穿就穿,对自己好一点。微波卷发,染黄,岁月在脸上留下的不只是小小的坑洼,还有成熟。她不白也不黑,瓜子脸。
现在的她在国贸潮人基地经营着一家服装店,成熟而年轻的那种款式,击中一部分少女的心——渴望成熟,但又不加掩饰显现年轻。很多女孩子喜欢去她那里买衣服,她的生意小有成绩。
她端起红酒,呷了一小口,开始说话。
当初我和他在一起谈了十年。
那为什么不在一起了?
感情淡了,而且他常年在广州。
她说。
2
1997年,她读初二,跟所有的女孩子一样,那个年代,男生女生都是白衬衫、长裤,还有长发飘飘和扎起马尾,再戴上一个发箍。
那个年代,在农村的中学,男生女生都是分开来玩的。稍微男女有在一起待着玩,都会被传流言蜚语。
那个年代不如今天互联网和新媒体这般发达,互联网刚刚兴起,而且网吧收费很贵,电视几乎成为农村可以接受新消息、新资讯的唯一渠道。
那时候,男生女生都流行追星。男生喜欢收集卡带。女生喜欢抄歌词。那时候可以收看的电视节目挺少,仅仅能从南方声屏报或者电视节目播放表留意节目播出时间,定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港台明星的MTV,顺便抄歌词。如果哪个女生买了卡带,还会和班里男生、女生互相借来听,互相抄歌词。
那个时候,电视节目的匮乏和互联网尚未普及,收听电台成为少男少女的一种时尚。在本地电台中,“放飞吉祥鸟”栏目每晚准时开播,可以写信或去电进行祝福、点歌、交友等,一时成为少男少女最喜欢的节目。很多人通过电台、各种刊物等开始交笔友。
电台主持人念出了他的通讯地址。地址在家乡海岸——市区的一所以数字命名的中学。离自己家乡不远,而且在霞山市区,她记下他的地址。那是流行写信,收信。然后她给对方写了一封信。
信中大概写的是很高兴和你交笔友、兴趣爱好,写下联系方式。信封投下邮箱,她如往常一样上学、放学。然而,盼望回信的心情是兴奋的,日子也是有所期待的。
所有信件和报纸由生活委员去收发室领取并在班上发放。生活委员动作利索,走到每个同学的座位前发信。
美英,你的信。
名字和地址连同隽秀的钢笔字映入眼帘。
哟,美英德笔友回信了。
同桌的话引来要好的同学围观起哄。
去去去,快上课了。铃声响了,替她解了围。
终于放学,晚上吃完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拆开信来看。
男生叫家明,信里表达了真诚交朋友的意思,他在信中介绍自己喜欢听黎明的歌、其他兴趣爱好。还说可按信封上的地址回信。
这是她第一个笔友。
就这样,他们开始书信来往。
那个年代,大家都喜欢文学。15岁的美英开始在信中开始写了诗歌、谈论文学。
家明虽然文学不行,但是画画不错。在交换了相片后,家明照着美英的相片画了一幅素描画。
他们的书信连同港台歌星的磁带塞满了整个柜子。
从书信往来,到后来的见面,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再后来,他们在海滨公园见面,两个人去喝了椰子汁、去打游戏机......
到了初三毕业,两个人都没有继续选择读高中。
照完毕业照,领完毕业证,初中时代结束了。
3、
在毕业后的第三天,家明再次约美英逛街。
过马路时,家明拉着美英的手过马路,美英没有拒绝。
再后来他们一起去溜冰,吃刨冰,那天他们很开心,也是他们确定关系的日子。
家明郑重地说,美英,我喜欢你很久了,做我女朋友吧。美英红着脸,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1998年那一年,美英16岁,家明17岁。
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故事——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上天并不安排这样的结局。
不读书,那就要工作了。各自的家庭条件都不允许游手好闲。
生活每天都是直播,没有重复,只有向前。
毕业了,步入社会,就是大人了。家明的前几年,一直打工。从1998年开始,家明跟着父亲在市区学着搞装修,跟随父亲进入大小工地打下手,积攒经验。
美英则在火车南站服装批发市场帮一个亲戚卖衣服。
白天他们都很忙,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约会见面。
男孩没有事的晚上就提前在市场外等待她。有时自行车上带着美英喜欢吃水果,有时候是清补凉和鸡蛋、有时是热腾腾的炒粉。吃苹果雪梨特别是吃木瓜时,家明细心地削皮,去掉籽,分成小块递给美英......
他们去工人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有时候去霞湖公园散步,去湖光岩、东海岛玩......
美英生病了,是家明陪着她去打针、拿药.......
美英的姐妹们都羡慕她,有一个对自己这么好的男朋友。
自己要是遇到这样的男生就毫不犹豫地嫁了。
2001年,家明提出想结婚,美英不肯。
美英认为现在大家都在打工,经济基础不稳定,而且都还很年轻,还是先工作,赚到钱了再结婚也不迟。
2002年,美英攒了一点钱,打算自己开一间服装店,找到了门店。家明利用晚上的时间过来帮忙装修。等待开张,家明把自己存下来的八千块钱交给美英。
太多了,我不能要你的。她回答。
家明说,这钱算是入股了。
两个人相恋了五年,家明提出想结婚,美英认为自己年纪还小,而且想先把时间放在服装店经营上,再加上家里条件不是太好,想帮助家里。现在结婚为时过早。
家明也不再提及。这事暂时先搁置了。
2005年,家明再次提出要不把婚事给办了。他说害怕七年之痒。
美英还是没答应。
这一年,美英家里出现变故,父亲出海捕鱼,被突如其来的台风卷到大海里。
失去了父亲的美英,悲痛至极。
家明至始至终都陪伴在美英身边。
婚事放下来,也是情理之中。
家明更不敢提结婚的事。
4、
2006年,家明装修的手艺长进了不少。作为年轻人,这个偏远的海滨城市已经装不下这个年轻人渴望走出本土的雄心,想要到外面去看看精彩世界,寻找更大的机会——上广州。
保持联系,在车站送走家明。美英继续忙活服装店的事,只是原本有人关心、相爱相伴的生活突然少了一个人存在。
一个广州,一个在家乡,远隔600公里。
分开的时候是思念的,先是写信,后来开始打电话,一次打两个钟,什么事情都能聊。再到后来,变得越来越没话讲。
没有爱了,就厌了,累了。
他又不在我身边,这种陪伴的感觉变成遥远的通话,陌生的寒暄。
我担心他在广州,会找到新的女孩子......
而那时候,有个男生也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小我两岁,开始追我......
分隔两地,没有共同的话题,通话也变得越来越空洞,找不到话讲,最后连问候都少了。
那时,我们都感觉到,我们的爱情已经变质了。
后来,我们没有走在一起。
分了?
分了。
5、
那十年,开始是有爱的,但后来的相处,越加了解对方,就越熟悉彼此,越来越没有爱的感觉,爱变成亲情。到后来我只是习惯了他对我的好、有他的关心和照顾。家明是好人,是我对不起他,是我太自私了。
我只是享受他给予的爱,不曾想过要同等对待或者紧紧抓住。
年轻的时候不懂珍惜,总以为还有时间,不着急,可以先放一放。等到时间过了,新鲜感没了,感情也没了。
她说。
他等了我这么久,我本应该早点答应他的。
姐妹们也搞不清楚,这么好的男生,怎么不好好珍惜。为什么好好的两个人就这样分了。
现在有两个男生追我,我还没选定哪个。
两个月前,我和我妈去候王庙还愿。我妈给我求了姻缘签。
解签先生说今年我是有姻缘的,关键在于你想不想。
美英说,现在有人在追我,只是我不想。
解签先生看着她,摇了摇头。
姑娘,一念姻缘,全在于你的恒心和念力......
美英这时的表情,仿佛在诉说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风轻云淡。
那就选对你好的,你也对他好那个。
对我好,我也对他好?
不知道,我好乱。
美英用叉子叉起一片苹果,蘸着沙拉送进嘴里。
这时我清晰地看见美英的法令纹显现出来。口红依然鲜艳。只是,粉底盖住的雀斑隐约能见。一头染过的黄发慵懒地垂在瘦削的双肩。
6、
三年前,我收到了家明的喜帖。
此时的美英眼光仿佛掉进了回忆的窟窿里。
我答应他会去参加他的婚礼。到最后我没去,只托好姐妹送上了红包。
前几天,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他第二个孩子的出生照。
还会有念想吗?
美英顿了一下。
还是会吧.....
不会了......她立刻改口。
玻璃窗映着她脸。往窗外看去,此时海湾大桥灯火璀璨,金沙湾上游人如织。
我看见美英的两眼泛光。拿起红酒对我说,干了。
然后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