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下的你、我、他
——读《疫情下的终身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有感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阅读了三遍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与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史枫教授所写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会议综述——《疫情下的终身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顿觉自己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是片面且不够科学的。
一、“你”关于“终身教育”的阐述
一开始便阅读了这份会议综述,让我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于是翻看了教授分享的相关文稿——由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朱敏老师所写的《如何理解作为体系的终身教育》,结合着来看,还是明晰了。
1965年的郎格朗在提案中提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系及研究方法。”
1972年《学会生存》言明:“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发展成人教育建议书》认为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是一个总体方案,目的是重建既有教育体系和开发既有教育体系以外的一切教育可能。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召集各领域专家讨论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
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07年之后,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一度并列使用,引发两大体系之惑。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提出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上个世纪中叶便开始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但所涵盖的内容与现在并不相同。从含义的角度,终身教育应该就是指每个个体在每个阶段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这似乎是一个无需强调的需求,就如每个人需要衣食住行一样贯穿着人的一生,因为它是个体发展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即便是如教师这一需要时时刻刻学习的职业中,也还是存在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前的状态。因此,我认为要想解决“终身教育”的问题,必然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我”的尝试
在学习型社会研究视角下,基于“我”在“互联网+”的教育教学与自我研修变革历程的审视,思考假期研究中学习微社群的形成与建设的可能性。2019年“你好,寒假”就为此做了新的尝试——“学习微社群”建设。
实践中,我提出“互联网+”下的假期“学习微社群”的建设需要经历:学习任务的发起——学习伙伴的招募——学习群体的建立——群体规则的制订——群体义务的明确——学习资源的分享——群体学习总结的撰写——群体学习经验的分享。
从2016年第一次参与假期重建开始,我和孩子便尝试过各种群体的共学共进,在不断摸索实践过程中,学习微社群的有效建立必须注意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自主、家长的教育自觉、群体内的互学互助。而2019年我开始第一次利用“学习微社群”尝试亲师阅读——教师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在学习微社群中,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相互影响着,相互促进着,相互激励着,更相互学习着,这正像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社会。如何妈曾在假期的分享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打开视野培养素质高、会生活的人才,比培养成绩好的孩子更重要。寒假里,能一直陪伴身边的家长要承担起亦师亦友的更多责任,帮助孩子打破互联网造成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壁垒。放低家长的身份,像对待成人一样去对待孩子。给孩子以平等,给孩子以尊重,聆听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声音和决定。给孩子以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和潜能,家长可以认识到不一样的孩子。再如赖妈在共读中提到:自从参与家长共读,坚持每天看一点,就算出去旅行,跟着旅行团起早贪黑也会坚持看一点,书中的场景与举例都是在实践生活中常见与常做的,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位具有创新意识和领导力的程老师,没有共读之前偶尔也会觉得挺烦,共读之后慢慢的感悟才发现孩子老师家长其实是一个团体,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才会更幸福。作为家长要做到主动配合老师,让孩子过好生活中每个阶段。
这样的终身教育研究,促使我不断思考:让家校真正有效地合作,是需要家长与教师间有质量的交流与沟通,而这必然需要学习;让家长与孩子拥有和睦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家长能与时俱进地参与孩子家庭学习;让每个家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是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意识。
三、疫情下“终身教育”所面临的“他”挑战
疫情下让“终身教育”成为了热搜词。所有人在疫情停工停课阶段都在不断地适应着非常态的生活、非常态的学习、非常态的工作。“生态文明”“生命教育”“生存健康”“世界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主题开始让人们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同时,人性的光辉在疫情社会中开始被人们追捧,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的基本素质、做人底线、诚信意识等问题成为了非常态下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教育差距。新闻中,“疫情下不顾劝阻坚持出门跑步”“回国的留学生对隔离的种种不满”“出入公共场所不佩戴口罩”“为躲避检查而冲卡”“盲目且不正确地强调人性的自由而不遵守社区制度”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反映了每个人对于学习投入有着实质性的差别,自然发展的程度也自然不一样。
而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都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在一致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体验与情感体验。因为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需要在疫情下去学习如何防疫,如何主动维持公共卫生秩序,如何完善家庭学习,如何促进全民健康生活……许多人认为终身教育就是接受学校的教育,而实际上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是需要与家庭、社区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那么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家庭,必然优于其他家庭。
在文中特别提到的老年人的终身教育,代际学习成为了疫情下终身教育的新特点。我看到了许多孩子教家里的老人如何洗手,如何佩戴口罩,而家里的老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体育运动、学习长辈们的小游戏等,这样的互学互进正是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
诚然,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中,如何真正地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如何带动身边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终身教育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这几天自己在阅读《教学勇气》,每天努力做到读两节,写一则阅读小记,第四天开始便有同事开始联系我,希望我来组织共读活动,这便是在唤醒学习的欲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坚持并影响身边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