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我在家泡面,拎着笨重的铝瓶往纸碗里倒开水时忽然又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要说那件事真的是不值一提,过了这么多年早该忘记了,但每当我倒开水时,它依然浮现,好似昨天。
大概是小学或者初中,我像往常一样把一壶刚刚烧开的水倒进保温瓶,可能因为水雾太浓把镜片蒙住了,眼前雾蒙蒙一片看不清,手一抖,把开水泼到了保温瓶外面,木地板上立刻溅起滚烫的水花,炙热的水汽带着威胁刺进我的裤脚,我汗毛一立,赶紧停手把壶放到一边。还好没烫到。这个时候老爸踩着大拖鞋握着茶杯缓缓从一旁经过,幽幽冷冷留下一句话,“倒个开水也这么漫不经心”,然后又缓缓飘进自己的房间去了。我没理,麻木地继续灌水。忽然老妈来到身后,悄悄地安慰我一句,说的什么已经记不大清。
当时内心其实也没什么波澜,因为已经习惯了父母的这种模式,而且理解父亲只是把“有没有被烫到啊”这句话九曲十八弯后以另一种方式说出来,但还是免不了在心里牢骚几句“哇老爹有没有搞错地板比我还值钱哦!”。其实我从来都明白,父母怎么可能不关心我,只是要习惯他们关心的方式,正如某些理直气壮的好事者常说的“他们不关心你才懒得训你呢”,虽然反感这类陈词滥调,但不得不承认的确如此,并且我也从不曾怀疑过父母对我的关爱。何况在那以后我倒开水再也没撒出来过。
可是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已经被这种“父母都是为你好你要学会理解”的论调麻痹了,不错,爱你的内容都是一致的完美的,然而方式就不重要了么?也许我的父亲对我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漫不经心”,我可以理解可以改正,但是当某天我也对我的小孩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漫不经心”,他也可以和我一样想么?那这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小孩都可以理解么?我不知道。
也许你会说,不过是一句再轻不过的责怪,干嘛小题大做。但我想强调的不是这句话这件事,而是这种现象这种方式。可能我们心中父亲的形象都是深沉严肃的,所以这类责怪的言辞好像天生就是为父亲准备的,即便说了也无伤大雅,反而让他们更符合人设。但这样真的好吗?
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作为父母的角色出现时,应当始终记得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你可以同时作为朋友或知音的身份在孩子身旁,但不是仍然以工作中休闲中其他随意的角色,带着严重的个人情感出现。父母在子女面前的个人情感抒发在她们达到一定年龄以前需要克制,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例如朋友聚会,独自一人看电影,散步等场合。而当父母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是一个提灯人的身份,懂得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她,让他没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地理解和领悟你传达的信息,因为显然一盏冷光灯或者喷着怒火的灯都让人不愿靠近。
也许你又会说,凭什么父母就得活得这么隐忍辛苦?呵呵,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以我自己来说,如果我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这种教育的能力,我便不会生小孩,如果我有了小孩,便一定会这样教育他,对这个生命负责。
当然,笔者坚决没有任何指责天下辛劳父母的意思,只是就自身体验,抒发感悟,也希望新一代的父母能有更强的教育责任感,更高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