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码:160P 阅读时间:1h25min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这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虽然它看起来是由20个小故事组成的,并且作者重点强调的观点也用了大写加粗显示,但是读完这本书仍然让我一头雾水,不过书中倒是有不少更新认知跳出常规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这本书将内容分为了五个部分:谁碰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由谁解决?问题来自哪里?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这也为我们提供了遇到问题时的模板思考方式。
(一)谁碰到了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就仓促地给出了解决方案,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想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即到底是谁碰到了问题?
以书中雷龙大厦的电梯不够用为例,我们常规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认为,这肯定是使用者也就是住户遇到了问题,所以倾向于从解决用户困难的角度去思考,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诸如提高电梯运行速度或者让业主错时上下班之类。
然而书中提供给了我们另一种视角,如果这是房东遇到的问题又该如何呢?那么解决方案就会和上述全然不同,例如提高租金少招租客或者放火把大厦烧了领火灾保险。
针对不同的对象,同一个事件产生的问题不同,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同,所以在遇到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想清楚这是谁遇到了问题再考虑解决方案。
(二)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因为习惯,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习以为常时,我们就会很难逃离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
就如作者说到的这样一个观点:“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一旦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那这也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两个14岁的男孩吃冰淇淋时的小发明竟然让他成为了创业者。
他们的做法是给甜筒加一个环状饼干Drip Drop,套上Drip Drop之后冰淇淋就不会再融化后滴在手上了。
大家可能以为所谓发明都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意,可能认为这个小发明微不足道,然而在这个小男孩想到这个发明之前,人们还真没有想到什么更好的方法来防止融化的冰淇淋弄脏自己的手,最多只能垫一张纸。
但是试想,在冰淇淋问世之后这么多年,尽管我们都遇到了冰淇淋糊一手的问题,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方法来解决。
难道是我们其他人的智力不如两个10多岁的小孩吗?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原因,关键在于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觉得只要自己多注意一点就行了,却从来没有跳出这样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所以在生活中面对诸多事时,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先想一想,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一看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方向。
当然,人的适应能力会让人在接受到新事物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忽略其中的不协调之处,也就是我们自身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时我们可以求助于他人或站在别人的视角(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跳脱出原来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检验。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错误发生之前就有效的预料到错误发生的可能,以及提前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选C的选择题
对同一个问题,其表述方式不同会引导得到不同的答案,出题者与回答者之间首先就要同问题本身达成共识。
这一原则我们在学生时代可能都已经听过了无数次,考试之前老师总会教我们做题时一定要学会领会出题老师的意图,他这样说到底是想让我们给出怎样的答案?毕竟领会不对就没有分数,这是很现实的。
关于这一点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很有意思,当问题是“为什么亨利八世杀了自己的妻子?阐述你的观点并评价他杀妻的手段。”其实这道题的本意并非是真正让你说出自己观点,而是“为什么亨利八世杀了自己的妻子?他杀妻的手段如何?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是怎么说的?”这才是重点。
当我们做题时我们尚且有这样的思维,然而在处理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时我们很多人却将这种思维抛之脑后。
比如我们在工作时可能就没有很好地理解上司布置任务的意图,结果还费力不讨好;或者在与他人沟通时,由于语义表达不清楚,导致双方交流障碍。
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就同一个问题或者句子达成共识,从而导致了双方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找到问题是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表述方式,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避免歧义)。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其实这篇书评的题目本身就存在歧义。
分享到此处,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观点差不多已经阐述完成。当我费劲地写完这篇书评后,我发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