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吴晓波老师的死忠粉,看过《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当然也不能错过这本《腾讯传:1998-2016》。花了10个小时看完电子书,吴晓波老师脉络清晰地展示了腾讯的发展历程,即1998-2014年的创业初期,2005-2009年的多面出击,2010-2016年的巨头时代。说实话,本书的笔法与之前的几部作品并无二致,甚至在文采上有所不及,然而阅读过程中却常常让人有拍大腿的冲动,因为它好像是一本中国互联网进程的回忆录,每个中青年人的上网经历都是这部回忆录的缩影。比如从互联网老三巨头(新浪、网易、搜狐)到新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迭代,比如QQ从1999年2月10日发布起、微信从2011年1月21日起持续不断的版本更新,比如QQ秀、QQ空间、QQ游戏、QQ音乐、腾讯网、拍拍网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出,比如腾讯在门户、购物、邮箱、视频、安全等多元化领域的搏斗厮杀,无一不承载着一代中青年人的青春岁月。
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是一部企业传记,还是一本个人精进、自我成长的实用指南。他以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团队的发展史,阐释了如何实现从平凡到卓越,完成凤凰涅槃的过程,对个人提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忘初心的专注
从腾讯刚起步时专注于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到采取多元化战略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以及如今的开放战略,腾讯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清晰的愿景。经历了3Q(360与QQ)大战的洗礼,马化腾在一份题为“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中写到,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让我们放下愤怒,让我们保持敬畏,让我们打开未来之门。当企业发展路径遭到媒体、同行和用户的质疑时,腾讯选择专注于为当下。若褪下耀眼的光环,我们发现腾讯依然是一个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产品体验的公司,依然是1998年他刚刚出发的样子。
“用户”驱动的视角
马化腾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以用户体验之上为主旨,才让腾讯这家公司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以产品经理的姿态,把产品做到极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要对公众、对行业、对用户有敬畏之心,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挑剔的用户,要高度重视高端用户、意见领袖关注的方向,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通向精进的道路上,必须要一遍遍打磨自己,检视自己原来的价值观,甚至是怀疑和否定自己,使自己主动适应用用户需求。
试错迭代的策略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容忍失败,适度浪费”,这是腾讯进行持续创新的方法论。腾讯发展的前半程就是一部QQ的迭代历史,从发布第一版以来,腾讯人不断地发现和修复BUG,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微创新,永无止境。后半程,腾讯也在持续的探索、试错中寻求跨界创新,实现差异化定位。吴伯凡说,不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感情,都包含两个阶段——营销和创新。营销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成果,而创新将成为一个漫长时间段的主题。互联网时代下,也只有在微创新上的单点突破,才能逐渐建立个人的品牌价值,实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博而不专的积累
2006年,程苓峰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中这样描述腾讯的成功模式:“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在开放战略的引领下,腾讯逐渐攻破游戏、动漫、文学、营业等多种领域,向更广阔的平台进发。书中有一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2011年以后,腾讯在全国各地组织了10场专家座谈会,主题是“诊断腾讯”,共计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作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能够邀请局外人为自己“把脉看病”实属难能可贵,正是因为这种谦卑广博的姿态,使腾讯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已不断进化,也为腾讯赢得了转型的资本。
开放共享的胸襟
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纪来了,连接、开放、协作、共享成为关键词。如果之前有人对腾讯帝国“三宗罪”之一的“垄断平台拒绝开放”有所不满的话,腾讯如今的开放战略无疑是对质疑的最好还击。它说,因为对他人有益,所以才对自己有益。现在的腾讯致力于“连接一切”,开放平台,共享流量,协作共赢。在互联网大生态中的竞争法则是,交出自己,你会拥有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