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旻(土豆老师),职慧创始人。以公益为核心事业,清华大学学士、博士,美国UW-Madison博士后。
故事从放弃清华工作开始
大家现在都叫我“土豆老师”,这是我给自己起的绰号,喜欢做个“看似平常、美味营养”的土豆。
其实土豆从小并不想当“土豆”,而是想做出点儿大事,实现“科学救国”的。
所以一路刻苦学习,认真科研,在清华从本科到博士读了 10 年,还到美国做了两年博士后。那时的梦想就是带领一个研发团队,开发出世界领先的产品。
刚从美国做完博士后回国,就接到清华的系主任来电,问要不要考虑回到系里工作,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说不考虑。
现在想想,天哪!居然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能够当清华教授的机会!
其实这个选择对当时的土豆而言很正常,因为期待的生活不是做研究、写文章,而是一心一意要去企业,认为这样才能直接把研发成果转化为落地的解决方案。
所以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研发中心总监,为一家科技类民营企业创立研发中心,开始招兵买马,走上实现梦想之旅。
初识小A、小B和小C
研发团队很快就有了十几个人,都是名校毕业的工程师。可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想象的顺利,总有团队成员因为各种事情来找土豆,缘由基本上都和研发没什么关系,而是和自己的职业发展相关。
小 A 毕业半年,做事认真有效率,专业能力不错,是重点培养对象。有一天他突然拿了份辞呈来,说家里给他找了份稳定的工作,要回老家。
土豆吃了一惊,问:“为什么?”
“我妈说还是稳定的工作好。”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不是啊,我也很纠结,可是我爸说……”
“你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我……没有想清楚。但我女朋友希望……”
“那你不怕将来后悔吗?”
“我也不知道,我姑姑不太同意……”
土豆很无语。无论问什么,他总会搬出某个人说的话出来,唯独听不到他自己的想法。
劝说无效,小 A 离开了。还好并不是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小 B 就很有想法,坚定地要做研发,对产品的研发思路也很有见地。土豆请他和团队讲讲他的思路。
“我担心讲不清楚……”
“你不是想得挺清楚的吗?”
“还是你讲吧,我怕说不明白。”
“没事,去吧。只当是个锻炼的机会。”
结果会议开下来,他还真说不明白,完全没有了面对电脑和代码的那种自如,他的想法自然也无人采纳。会后小 B 问土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我以前以为做好技术就行……”
还有一位小 C,只在面试中有过一面之缘,表达能力不错,成绩也很好,年年拿奖学金。
“你期待三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土豆提了一个常见的面试问题。
“其实我不太想去纯研发的岗位……我不喜欢从头开始做一个东西出来。可能我还是比较适合做咨询或者策划类的工作,给别人出主意的那种。”
“哦,那么你期待三年后有什么样的职业发展?“
“嗯,我希望工资能比入职的时候增加一倍吧,能得到提升机会,可以工作生活平衡……”
“那你预期三年后能在公司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出哪些贡献,从而获得提升?”
“这个……我还没想过……其实我也不太确定……”
“嗯,我们今天先聊到这里,你可以仔细考虑一下。这是我的电话,考虑好了直接联系我就行。”
土豆与小 A 保持着联系,得知他并没有一直在家乡从事父母期待的稳定工作,而是不到三年就辞职了,重新回到了北京。问他为什么改主意,他说:“以前以为最难的是读书考试,现在发现最难的是找到自己”。
小 B 听了土豆的建议,去参加了一个英语演讲俱乐部,每周活动一次,慢慢变得善于表达了,他说“早知道在大学里开始练习就好了。”
小 C 再也没有联系土豆,不知道他有没有思考出什么来。
像这样“找不到自己的小 A”、“有心无力的小 B”、“不敢担责的小 C”,土豆遇到的不是个例。
一年后新产品做出来了,技术上也达到了预期。但想到这些小 A 小 B 小 C 的迷茫,土豆却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还可以为他们多做些什么。
后来土豆曾自己创业,在民营企业工作,也曾在 500 强企业担任管理岗位,带过各种各样的团队。
土豆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小 A 、小 B、 小 C 这样的问题不解决,潜能无法充分发挥,“科学救国”的道路是很难走扎实的。
我们越来越关注这群青年人
如果不是蚂蚁的出现,土豆可能还会在既定的轨道上走下去。
蚂蚁是土豆 18 岁时在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但那时一心读书的土豆完全不懂爱情。
18 年后,各自经历了人生起伏后的土豆和蚂蚁终于“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在 36 岁那年组建了一个大家庭,有了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儿。这是 2008 年的事情了。
随后,土豆和蚂蚁一起去地震后的汶川、玉树做志愿者,还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
蚂蚁说:“蚂蚁虽然渺小,却勇于担当。我也很渺小,但渴望活成一只敢担当的蚂蚁。”于是,土豆和蚂蚁这两个自己起的绰号,变成了正式称呼。
那时,蚂蚁在一个香港基金会在国内发起的公益项目中担任志愿讲师,帮忙设计课件、在大学里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讲座。
蚂蚁从北大毕业后,一路从秘书成长为 500 强企业销售冠军、再到销售和领导力培训师,讲课是她的热情和擅长所在。
土豆心里想到那些找不到自己的小 A、有心无力的小 B、不敢担责的小 C 们,便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也近水楼台拥有“家庭导师”,向蚂蚁学习如何互动引导、如何设计课件。
随后的两年,土豆蚂蚁成为了这个基金会的核心志愿者,活跃在多所高校。同时土豆还在 MSN 办公社区开办了一个职场栏目,每天解答来自小 A、小 B、小 C 的各种职业发展困惑,忙得不亦乐乎。
渐渐地,土豆和蚂蚁越来越欣喜地发现,自己一点点的付出,似乎真的可以带来改变。
本来只是一堂“解决问题”的课程,下课后学生会围着问各种职业发展的问题。
本来只是一段简短的文字回复,学生会说“谢谢老师,帮我解决了一个纠结很久的困惑”。
无数次听到那句“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让土豆和蚂蚁对于帮助学生们的职业发展,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正好基金会计划把服务规模发展到 100 所高校,热情高涨的土豆和蚂蚁详细准备了一个方案,满怀期待地提交给基金会负责人。方案得到了几位负责人的充分认可。
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信仰的原因,土豆和蚂蚁只能做讲课的志愿者,却没有资格参与更多项目的发展了。后来课量也慢慢被减少。
公益理想和热情,被浇了一大桶冰水。
放弃还是继续?这是个问题
土豆和蚂蚁郁闷了一段时间,“不做就不做,正好多些时间休息、陪陪孩子。”
可是一转身,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些年青人的身影,他们在课堂上练习新技巧时的笑容、在答疑后眼睛里闪现的光芒、在收到土豆蚂蚁回复后展现出来的喜悦……
土豆和蚂蚁都不是轻易放弃的人。既然有这么多来自小 A,小 B 和小 C 的需求,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2011 年春日的一个午后,土豆蚂蚁在颐和园后山散步,终于下定决心发起职慧公益项目,纪念日就定在了 5 月 20 日。这一天,也是土豆和蚂蚁的结婚纪念日。
这是土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土豆还在微软工作,工资待遇不错,时间也自由。既然决心已下,土豆便离开了微软,成为一名纯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到职慧的运营中。
蚂蚁成为六口之家唯一养家糊口的人,白天忙商业培训,晚上忙职慧。蚂蚁之前刚刚卖掉了在北京唯一的房子,那笔钱,也成为了职慧的项目启动资金。
还记得在颐和园后山的一棵树下,土豆问蚂蚁:“你说这个项目我们能坚持多久?”
“只要我们两个不放弃,这个项目就永远不会终止。职慧是你我唯一共同的‘孩子’。我肯定不会放弃的。”
有了蚂蚁这颗定心丸,土豆走上了一条专心于教育公益的不归路。
虽然迷茫的青年人比比皆是,需求巨大而急迫,项目的起步却异常艰难。
“我们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您很有培训经验,愿意帮忙上几堂公益课程吗?”土豆蚂蚁联络了所有人脉。
“这个想法真好,等我有空一定参加哈”。
土豆蚂蚁明白,这个回答的意思是,他并不会参加。
“我们的培训课程,借鉴了 500 强企业的培训精华,专门为学生量身定制,志愿者有平均 15 年以上的职场经验”。土豆蚂蚁一家一家地拜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
“关于学生职业发展这块,我们学校的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
土豆蚂蚁明白,这个回答的意思是,该学校并不会引进我们的课程。
“我们是一个公益项目,完全免费地服务学生……”土豆蚂蚁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和偏远地区的学校负责人联络。
“你们既然是张校长介绍的,有什么目的就直说吧,不用兜圈子。”
土豆蚂蚁明白,这个回答的意思是,对方并不相信真有公益服务的存在。
尝试了很多条路,似乎都是死胡同。放弃还是继续?同样的问题再次摆在眼前。
这是创办职慧的第二年。为了小 A,小 B 和小 C 们的迷茫和梦想,没有出路,土豆蚂蚁也还是要找一条出路。
回自己的母校试试?
读书时给院系老师留下的好印象,为职慧开辟了道路。北大、清华的课程陆续开起来了,从一次试点课程,发展到一学期数堂课程。
土豆蚂蚁了解学生需求、设计课程活动、用心推敲细节、反复讨论修改,只为一堂高品质课程。
幸运的是,海报贴出去,总是会来不少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安排职协的学生帮忙宣传。
但郁闷的是,在学校里做了一年公益课程,相关的主管老师却从来没有进过教室,也没有任何反馈。似乎任我们自生自灭。
不同的声音也时时出现在耳边:
“你们这样苦哈哈地自己做,也太慢了吧?”
“为什么不对学生收费呀,大学生又不是没钱。”
“有的商业项目一个学生收上万元,你们免费能坚持多久?”
这已经是创办的第三年。我们该何去何从?放弃还是继续?
原来所有的努力都会被看见
内心里虽然相信自己的选择,质疑声却也不断消耗着能量。
有一天,电话铃响起,来电的是我们正在服务的一所知名大学的就业中心负责人:“你们能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吗?”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见了面。虽然彼此认识,但对方表情严肃,土豆蚂蚁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对方连续抛来几个问题:
“你们有商业目的吗?”
“没有。我们免费服务了三年,还会永远对学生免费下去。”
“你们有宗教背景吗?”
“没有。我们大学读书时就都是学生党员了。”
“你们有国外机构背景吗?”
“没有。我们就是两个草根,只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嗯。我观察了你们一整年,每堂课都有我的学生听课,反馈不错。我发现你们和商业机构确实不一样,课程内容很纯粹,的确是在做公益……
这里是本学期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课表,你们能够讲哪些内容,都非常欢迎。我们自己讲,就业指导的老师都没有走出过校园,学生非常需要你们来自企业的实战经验。
以后想去哪所学校开拓,尽管跟我说。去其他学校推广时,可以提我的名字。”
这几句话,来得猝不及防!原来所有的努力,终将被看到。想哭,想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有了知名院校的认可,有了越来越多专业的职场中高管加入,职慧接下来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
八年过去,30 个省市自治区,230 多所受益机构,300 名核心志愿讲师和志愿导师,3000 多堂课程,30 万人次受益学生……一句话就能说完的几个数字背后,是 3000 个全身心投入的日日夜夜……
当青年遇见职慧,一切都变了
我们如何给小 A、小 B 和小 C 们带来改变?
一批擅长企业培训的志愿者们,自 2011 年起,持续研发线下的百人大课,从三四个模块开始,发展到包括管理自我、管理事务、管理人际、管理生命、管理职业、管理选择等三十多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大量的互动体验,如同学游泳必须要下水才能学会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改变观念和行为。
大课只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怎么办?2015 年我们开启导师计划,近百名接受过 ICF 国际教练联合会专业培训的教练们,对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中立地、非评判地陪伴学生探索职业发展方向。
如果学校暂时没有开展线下课程,学生有需求怎么办?2018 年我们开始提供线上的团体辅导,每次聚焦不同的主题,有相似议题的学生共创、共学、共分享。
仅仅在头脑层面的改变还不够,如何让改变深入内心?2017 年我们推出舞动课程,让身体联结潜意识,帮青年人认识自我,探索生命的内在动力。
我们还在不断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从模拟面试到审辩式思维、从正念静观到表达性艺术,用系统的解决方案,为学生的迷茫照一束光。
曾经找不到自己的小 A 说: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绘画、手工等“技术活”,但家人和老师总说不正经不稳定,可是我不想放弃,听了您的课,觉得还是应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我总是想要让别人满意。他人的需求永远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习爱自己。
我面临多重选择,对人生方向感觉迷茫和彷徨!那段时间特别纠结、焦虑。老师提出的问题正是我迷茫的要害之处,是让我做出选择的终极之问!最后我用接近一万字,认真地做出了回答!
做自己,让青年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曾经有心无力的小 B 说:
现在,我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在申请国外高校时,当被问到印象最深的人或者机构时,我脱口而出的是‘职慧’。我也拿到了心仪的学校商学院研究生的 offer!
这堂课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时间审计,我才知道自己一天中有那么多的时间不知去向。要学会时间‘管理’而不是让时间‘管你’。
我们在支教项目中,运用了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获得了 CSTD 大赛金奖!
有力量,让青年人有了实现梦想的勇气和翅膀。
曾经不敢担责的小 C 说:
我觉得这场讲座真的带给了我一些东西。大学生在面试时总是会问:你能给我多少薪水?何时升职? 但不去考虑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我又能从这家公司学到什么。我们就是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
今天听完讲座我动力十足,却不再是像从前打完鸡血就没有行动,我开始寻找自己的内在动力!希望自己多年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安静踏实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积极影响的人。
大三时认识职慧,知道了 Live to Give。看到志愿者奉献几乎全部时间做成这个为全国学生服务的公益组织,瞬间觉得自己的世界炸了,流进了一股新的力量。
敢担当,让青年人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千遍只为一遍,为了心中的不变
时光跳到 2019 年的今天。职慧八岁了。
今天,土豆在四川的古蔺县讲课,这个县正在争取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新建的实验学校教室里,聚集了全县所有中心校的校长,大家一起跟着屏幕上的字幕,轻轻的唱起《我变了,我没变》:
八年来,不变的,是年复一年的学生,伴随着职业发展的迷茫,从大学走向职场。不变的,是职慧的志愿者live to give的价值观。不变的,是帮助多一个小 A 做自己、帮助多一个小 B有力量、帮助多一个小 C敢担当的使命。不变的,是让每个青年都活出生命价值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