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要求父母满足某些物质上的需求(例如买玩具)或依赖父母为他完成生活上的某些活动(例如穿衣服)被拒时,孩子用发脾气的行为来表示抗议,甚至想藉此行为来控制父母,要父母听他的话。有些孩子甚至不惜用高强度的行为来威胁;例如:躺在地上大吵大闹、踢门、踢人,甚至撞头,或是有些孩子用折磨人的持久力,不停地哭闹,长达一个至两个小时,使人大人招架不住。大人为了息事宁人,唯有屈服,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学会利用折磨大人的发脾气行为来要求父母满足他们各种层出不穷的物质欲望及不合理要求。
理由是父母的屈服,无意中增强了孩子高强度及持久性的问题行为。这时孩子发现「只要我不断地吵闹,妈妈就会顺从我」。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形,孩子会故技重施,再上演一幕发脾气的闹剧,忙碌而劳累的父母也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再度屈服了。
建立你的家规及一套奖励办法,让孩子知道如果要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他可以用什么途径获得。同时让孩子知道当他发脾气时,你不会满足他的要求。大人要定下规矩,不要心太软,也不要与孩子斗气。当孩子继续发脾气时,一方面不理会发脾气的行为,另一方面动手协助孩子,鼓励孩子做其他非发脾气的行为。例如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玩玩具;当孩子服从你的指令时,立即给予奖励或他喜欢的食物。
当然,大人坚持不屈服于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是最重要的。很明显地,这些亲子互动的模式直接地或简接地增加问题行为。如果能够辨别这两种不适当的亲子互动模式;当问题行为发生后,大人率先改变处理手法,一定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减少不自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