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描写平凡人物,情节超简单的小说,却以深刻的共情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畅销40多个国家。
这部小说就是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描写一个叫哈罗德的老人,突发奇想的出走,经过漫长的时间,完成了一场现实与回忆并行的自我救赎之旅。
1.
65岁那年,哈罗德从啤酒厂退休,没朋友也没敌人,甚至他奋斗了半生的公司,没有人为他办欢送会,他默默无闻走过了大半生。
他和妻子莫琳住在英国乡下,经过几十年的相守,情感疏离,经常相顾无言,在各自的世界里孤单。
一天清晨的一封来信,打破了平静的一切。是哈罗德的老朋友奎妮寄来的,她因患癌,将不久于人世。
震惊悲伤之余,他想给奎尼写信说点什么,却觉得说什么都无比苍白。他简单写好回信,决定把信寄出去,一个念头突然跳出来,有什么东西在慢慢苏醒——他想步行去见奎尼,告诉她要活下去!
这个念头令他激动,呼吸急促,双腿痉挛,他就这样踏上了长途跋涉的路。
孤单又兴奋地行走在路上,他回忆起了从前的一切。
从小他没享受过母爱,13岁那年,母亲一走了之,就连几个月后的解释也写得错字连篇。
父亲在战争后性情大变,整日酗酒,最终将他赶出家门。他不知以何种方式与世界沟通,总是以沉默应对,换取些许安全感。
成年后的哈罗德在一次舞会上,与莫林相遇相爱。莫林的父母对这个女婿不太认同,觉得他太普通——没受过教育,没有格调,也没钱。
但莫琳义无反顾地爱他,做他的妻子,为他生育孩子,要和他一生相依。
他们结婚有了儿子戴维,但童年的伤痛始终是哈罗德心头的阴影,他优柔寡断、不会表达。面对聪明活泼的儿子,他却表现的冷漠又迟钝。
那个小时候软绵绵的小家伙,他甚至害怕自己的拥抱弄疼了他。待他稍大点,他也想跟他说几句温暖或鼓励的话,却不知怎么开口。
虽然儿子曾是他最大的骄傲,考进了剑桥,常常被人夸奖。但他知道儿子孤单,常偷偷喝酒,还吸食大麻。
可哈罗德不知道该和儿子如何谈心,就算发现问题,也只是悄悄帮他掩饰过去。
他总是不敢靠得太近,从小就不敢。他怕向前一步,就乱了秩序,他怕因为做错、说错了什么,便会失去一切。
可他的冷漠让儿子对他形同陌路,甚至恨他,对着他咒骂。
他爱儿子,却不懂得如何爱。他们曾近在咫尺,却因心灵隔膜隔着万水千山。直到儿子自杀离开人世,他才突然发现自己是 世上最糟糕的父亲。
在旅途中,他突然明白,是“父亲”的角色打败了自己——那个被战争毁了的父亲,还有他自己。
现在,他多希望能做些儿子喜欢的事,和他聊天,叫他的名字,一起吃顿饭,只要儿子喜欢,他可以付出一切。但是,儿子与他,早已遥不可及。
2.
旅途中的哈罗德,也一样思念着妻子莫林。
他自己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莫林却是天生的好妻子、好母亲。深切地爱着儿子,保护着他,也维系着这个家。
哈罗德一路向北,遇到了很多陌生人,有人鼓励他,也有人认为他是疯子 。
他和人们分享各自的故事,接受彼此的不可思议,因为陌生,一切都畅所欲言,无遮无拦。
他惊讶地发现:有些人和他一样,想逃离却没勇气,独自承受着孤独,还要故作轻松,扮演正常。
一路走,一路听,哈罗德越来越明白,他欠莫琳、欠戴维,也欠了奎妮那么多。
与这些相伴而来的,还有身体的劳累和双脚的疼痛,每到一处,他都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的位置。
可因为衰老、疲惫、疼痛和难过,他也经常走错路,一场大雨,终于使他猝然倒地。
年轻的玛蒂娜救了他,并为他清理包扎伤口。玛蒂娜与男友一起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英国,不久前,男友离开她同别的女人走了。
生活永远不像表面那么风平浪静,又在一瞬间不复从前。
一路上,哈罗德见到了很多人,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痛苦和坚持,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挣扎,没有谁可以逃离。
随着旅途的推进,哈罗德感觉心里有东西也在悄悄改变。
一个美国医生看了奎妮的信,帮他分析朋友的病情。坦率告诉他,这样的徒步行走不会让现实改变多少。
可哈罗德还是觉得必须走下去,因为朋友在等着他。
他想起和奎妮的友谊,想起她坐在副驾驶听他说笑话,想起她曾经替他顶罪而被迫离开。
哈罗德决定打电话求证一下,奎尼是否在等着他。电话通时,哈罗德简直无法呼吸,可他清楚地听到护工说,奎尼真的在等,效果很明显。
哈罗德更坚定了,原来这世界是有奇迹的!
他给妻子的卡片上写道:如果一切从简,我知道我会走到的。
他不再住旅馆,也不付钱购买餐点。他捡到一只睡袋,每天在不同地方休息,他向路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接受别人的帮助和馈赠,但只拿必须的。
他的行走完全遵循着本能,累了就停下来休息,醒了继续走,渴了喝些泉水,接受别人的面包。甚至可以在路上辨认出很多可以食用的东西,知道哪种植物有药用价值。
在和妻子的通话里,哈罗德知道,他上了新闻,有人把他的故事写下来,刊登在报纸上,他被写成朝圣者。
报纸越来越离谱,他们杜撰情节,让他的出行充满了神秘。记者们甚至找到了莫林,想编出更多故事。
3.
一个年轻人慕名找到哈罗德,说自己做了坏事,要和他一起做个朝圣者,去拯救奎尼。
哈罗德从他身上看到了儿子的身影,在旅途中照顾他,教给他野外生存的知识,识别方向,辨别可食用的蘑菇。
接着,更多人赶来加入他们,还有一只狗。
哈罗德开始觉得有趣,但时间久了,和一群人吵吵闹闹地同行,又觉得很累。
队伍里的问题越来越多,食物中毒、身体不适、互相诋毁,这一切使他们的行动变得缓慢。
后来,这群人又因不同原因各自散去,只留下一只小狗,哈罗德和小狗继续上路。
最终,小狗也走了,路上重新又剩老哈罗德一个人。冰冷的夜里,他独自在野外裹着睡袋瑟瑟发抖。
他又开始怀疑此行的目的,深深的失败感重又袭上心头。
他给妻子打电话说: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要回家。
莫林知道他又走错了路,鼓励他继续走下去,完成这次旅行,并告诉他离目的地已经不远,给他订了酒店,让他休息完再上路。否则一定会后悔终生。
最后一段路他走得异常辛苦,身上再没有朝圣者的光环,只是个肮脏、神质不清的老人,甚至被人当成乞丐驱逐。
但他还是走到了,经过了八十多天的跋涉,走了六百多英里,哈罗德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他在公园长凳上睡了最后一晚,又在第二天清晨在公厕收拾一番,最后走进了奎妮所在的疗养院。
但病床上的奎尼已经被肿瘤折磨得变了样,成了他从未见过的可怕的陌生人。
虽然奎尼一言不发,但知道哈罗德来了,也听到了他说的话。
没过几天,奎尼就离世了。她走得很安详,脸上甚至挂着微笑。
结局就是这样,哈罗德的朝圣之举并没有制止一场死亡。
结语
这是个平淡至极却又震撼至极的故事,因为很多读者从哈罗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是位普通的老人,经历也再普通不过:曾经错过的美好,无言的挣扎,默默的坚持,都是天天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圆满。
总有些关键时刻还没准备好;总有些转折点不小心错过;总有些亲情想珍惜时已太迟;而爱情,又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越走越远。
但是无论如何,人生总需要一抹亮色,一个信念,一份坚持。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各自不同的路上,追寻着自己心里的那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