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电视上经常播放一个反腐倡廉的纪录片,其实那是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好好学习,然后考上了相同的大学。在大学中,他们的友谊已久如初,但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刻,二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一条路通向了农村,去支援农村的建设;另外一条路通向了大都市,那里似乎有更大的舞台,有更大的梦想,也有暗流涌动的欲望。农村的小伙子一直兢兢业业,和农民奋战在一线,而都市的小伙子为了出人头地,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确实也混出了所谓的模样。当二人再次相聚时,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最后不欢而散。多少年过去了,都市的小伙子触犯了法律,锒铛入狱。那个曾经陪伴他的朋友来到狱中看望他,都市的小伙子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这个纪录片就是现实版的《红与黑》,都市的小伙子就是于连,农村的小伙子就是于连的好朋友富凯。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简单的概括就是一个穷小子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结果在人生的直播间翻车了。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将小说的情节和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历史、宗教以及文化紧密的联系一起,向我呈现了不仅仅是男欢女爱,更展现出18世纪的法国社会背景。这就像一副画面,众生相在司汤达的笔下显得更加鲜活,仿佛这些人就生活在现在,就在我们的周边。
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年代久远,但是却和现代人没有多大的差别,毕竟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
对于于连这个人物,表面上看他似乎是一个反面教材。可是细细想来,于连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他有善良的眼泪,也有恶毒的心肠,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当然,于连的人生历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非常大的关联。人时时刻刻在受着外界的影响,可是又不能左右自己的环境,因此环境就像一口装满温水的锅,于连也只不过是锅里众多青蛙中的一只。
1、年轻时的野心
于连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翻阅关于拿破仑事迹的书籍。对他而言,拿破仑就是神明,而他所梦想的就是要向着拿破仑的高度一直飞,飞得越高越好。
年轻就是资本,有时间去做任何事情。在于连所生活的时代,拿破仑已经成为过去,关于拿破仑的回忆也只能在于连心爱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读到。对法国人来说,拿破仑不是上帝就是魔鬼,有人将其奉为神,也有人唾弃他如同撒旦一样的魔鬼。可是拿破仑征战欧洲的赫赫战功,却又不是哪个人可以随随便便做得到。
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不经世事的于连,在拿破仑的光环指引下,幻想着有一天可以赢得世间的至尊荣耀。当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时,于连的野心在一步步的膨胀,就如同自己在喂养着一直永远吃不饱的狼,最终于连成为了野心之下的东郭先生。
年轻时有雄心壮志,有野心,这未尝就是一件坏事。不过假如自己成为了野心的奴隶,那么野心也会将一个人拖向无底的深渊。在乡村度假时,于连在不经意之间碰到了市长夫人的手,也就在那一刻,将于连的占有欲彻底掀了起来。惊天巨浪在于连的心中不停的拍打,最终于连不仅抓住了市长夫人的手,而且在午夜走进了她的房间。
当于连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顿时感觉原来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竟然是如此的空虚乏味。在于连的脑海中,征服市长夫人会给他带来成就感,那份成就感就如同拿破仑征服了异邦。可是市长夫人实在是太可怜了:她在16岁时就嫁给了市长先生,夫妻之间不要说爱情,连最基本的感情都谈不上,唯一能够将婚姻维系的不是孩子,而是市长先生垂涎于夫人所要继承的财产。夫人没有爱情的经验,竟然被一个毛头小子玩弄于股掌之中。最要命的是,对于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而言,夫人在道德上经受着持久的折磨。在爱情与道德的拔河比赛中,市长夫人摇摆不定,可是总能回到中线来,似乎那个地带才是最安全的。
于连的野心将市长夫人引向了道德的困境中,并且夫人苦苦挣扎。可是这种野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木匠的儿子,这个身份已经给于连烙上了阶级印记。从出生就已经是底层阶级的于连,渴望改变自己的阶级并没有什么错。当时的法国正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于连即使奋斗终身都未必能够达到侯爵女儿拉穆尔小姐的高度。
有时候,你所奋斗的天花板只不过是别人的地板而已。
于连只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没有侯爵身份的父亲,有的只是利欲熏心的父亲和两个哥哥的殴打。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没有靠山,只有野心。
有时候,当需要了解一个人的时候,确实要穿上对方的鞋走一走,这样就能够了解对方的心境了。
于连的野心,是很多年轻人共有的特征,他并不是特例。
2、既痛恨,又追求
于连是痛恨贵族阶级的。在侯爵府中,于连只是把分内之事做好,并没有去曲意逢迎,更没有卑躬屈膝。在任何时候,于连都保持着一颗高傲的灵魂,而这一点也正是拉穆尔小姐欣赏的地方。
在市长先生家,于连看到政客一边高呼为了法兰西献身,一边在私下中饱私囊,搜刮民脂民膏。他的愤怒只能压在心中,无数次的唾骂着这些虚伪的政客。
在收容所所长家,人们喝着九法郎一瓶的美酒,于连也见识了富人的家原来可以是这样的奢侈,不过隔壁就是收容所,蓬头垢面的穷人在苦难中哼唱着小曲来排解人生的苦闷。那一刻,于连的眼泪落了下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收容所所长将帮助穷人的经费揽在了自己的腰包,还要在其他同僚面前去炫耀自己的财富。对于这些压榨穷人的官员,于连痛恨至极。
于连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人,他的良知并没有泯灭,只不过隐藏在某个角落,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可是光痛恨他们也没有用,即使再高贵的灵魂也要在现实中去吃一口饭。他也想在有生之年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生荣光,即使那里面有他唾弃的成分。可是谁不是一边痛恨着,又不得不去妥协并适应呢?
在现实的大手面前,于连并没有抛下高傲的心灵,只不过他需要屈服于现实,因为他的个人梦想全部都需要在现实中去完成,而不是通过高傲的心灵。
3、人性是一个中性词
于连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当拉穆尔小姐怀上了于连的孩子,于连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去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侯爵为了自己的女儿做出了让步,给了钱财,给了轻骑兵中尉的地位。对此,于连洋洋得意,将所有的功劳全部揽于一身,毕竟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的走进现实。
不过,算计别人的人,也在时时刻刻被别人所算计,于连也不例外。
于连在最最接触理想的时候,却被扇了一记狠狠的耳光。在耳光的余威之下,于连一错再错,走上了不归路。
坐在监牢之中,于连幡然悔悟,但是一切都晚了。
为了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人确实会用一些比较卑劣的手法。但是这些人也是如履薄冰,生怕掉进冰窟窿。等真正掉进了之后,就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其实对于于连走到这一步,并没有什么好批判的。人性中存在众多的阳光和阴影,你不可能让自己行走在阳光下,将自己的影子彻底抹杀。
人类进化的速度确实太慢了,人性也没有明显的进展。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人性是相通的,但会被环境导向不同的方向。
正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中作者提到: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文化环境的差异。
一种环境引导并造就一类人。有时候身处其中,你会在不经意之中发现原来自己只不过是温水中的青蛙,可是却跳不出来。有时候想试一试往外跳,却又对外界的未知充满了恐惧,最终又告诉自己:还是在温水里呆着吧,至少现在煮不死。
4、谁都想要自由
在《红与黑》中,于连多次造访过那个小小的山洞。在那个山洞之中,于连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下来。离开时,又付之一炬。他重新带上了面具,走向茫茫人海之中,被物欲横流所吞噬。
那个山洞,其实就是于连自由的灵魂。因为山洞里面只有他自己,他可以面对真实的自己,毫无戒备地将灵魂拿出来看一看。
在于连的内心,也渴望着自由。只不过自由,被欲望的阴霾所笼罩。在短暂的二十三年时光中,自由的灵魂所散发的光芒日渐式微。当光芒消逝的时候,于连在黑夜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欲望将他奴役,一点点撕咬着。
自由,这本是人性中很普遍的追求。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各种枷锁穿戴身上,自由意志在一点点削弱,似乎只有在既定的规则中去探寻相对的自由,而那种自由才能让自己暂时躲开一切的喧嚣,歇息片刻。然后再次带上枷锁继续前行,这仿佛是很多人的一生轨迹。
人,在自由和枷锁中不断挣扎,只要还活在世间,内心的冲突不断,矛盾更不会停止。
结尾
于连渴望爱情,渴望成就,渴望自由。不管身处当时的法国,还是在当今的社会,他并不孤单。千千万万的人正如于连一样,在内在与外在的矛盾中踽踽独行,在困惑中去探索,去体味人生的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