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山那海那小屋
如果不说说放学后的一些事来,童年趣事系列便不算完整,因为很多趣事都是在放学后发生的。
那时,上小学是在本村学校。一班大概三十来人,年龄相当,本村本土,相当熟识,甚至有的还是一家子或是邻居,所以玩起来顺风顺水,毫不拘束。上学时三五成群,你叫叫我,我喊喊你,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不分远近亲疏,不分成绩好坏,无论和谁都能凑在一起,玩在一块。人还没放学,就嘀咕好放学后去那玩,怎么玩,和谁玩了。
那时并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放学后还有一大堆的作业,写到晚上十点也写不完。那时关于文字方面的作业一字没有,唯一的作业就是自已给自己安排的,背着草篮去割草。
因为,那时玩并不是光明正大,还需要做一点表面文章,稍微掩饰一下,背上草篮,打着给羊割草的名义,去疯去野。
割草只是个幌子,玩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放学后的这段时间里,可算是放飞了自我,逮鱼、摸虲、捉青蛙,玩蛇、掏鸟窝、打仗、摔跤等大部分玩乐项目都在这个时间发生。
最喜欢的应是逮鱼摸虾了。那时,村东田地里渠沟纵横相连,雨丰水满。随便找个小坑,把水滔干,便会有雨虾显现。运气差的逮几只如拇指般大小泛着祡红色的小鱼,罐头瓶子灌些水,把鱼放到里边。运气好的话,还能逮到巴掌般大的鲫鱼,在当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可以略微打打牙祭。
当然,逮到大鱼和小鱼回家的气势是很不一样的。如果逮到大鱼,即使篮子没有一根草,到家里也是大摇大摆,邀功似的两手捧着鱼,举得高高的,跑到大人面前问:“这鱼可不小啊!够咱一家人吃了吧!是煎着吃呢?还是炸着吃呢?”如果逮到的是小鱼,篮子有些草也算说得过去,到了家里,放下草篮,把罐头瓶子放到显眼处,也算是为家里增添了一点景致。如果啥鱼也没逮到,篮子也没有多少草,那就心虚得很,要么在篮子最底下放几根树枝,上面再放些草。要么快到家时,把草再向上提一提。这样看起来篮子里像是满满当当。
小孩子们的这点小心思,大人谁能看不懂,也许,当初年少的他们也曾有过这样。
时间变了,人换了,童年里的快里却一直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