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了,特别是近年来自媒体的出现,各种信息五花八门。在微信朋友圈时不时的就会有所谓的爆文干货文章出现,大伙纷纷转发称赞。
我自己也关注了不少大号。各种类型的都有,技术类的、PPT工具类的、女性成长类的、时尚化妆美容类的等等。
时间一长,发现大部分的都没有啥实际干货,说来说去就那一个道理,换汤不换药的一直讲,然后我就取关了很多公号。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干货文呢?
在我看来,至少要具备以下3点才能称之为干货:
有结构化的思考和观点
观点必须有理有据,有具体的可考证的来源,有大量的数据支撑,逻辑清晰有条理
不刻意煽动人的情绪,冷静客观的分析事实,不伪造概念
这么一筛选下来,真正的干货文其实很有限,而且就算是干货文,大部分人也并不能从干货文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东西,大家无非就是凑个热闹,娱乐娱乐而已。
坦白来说,能写到10w+的阅读量,文章内容质量毋庸置疑,逻辑上也很通顺,但对我们读者有什么影响呢?
举个例子,今天一篇文章火了,写得特别走心。告诉你年轻就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不要那么拼命工作,然后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很煽情的语言,让看文章的你对远方和诗充满向往;
明天又有一篇文章爆了,写得特别接地气。告诉你年轻就要醒着拼,你那么穷,哪有资格谈论诗和远方。然后,你又觉得说得在理,浑身充满干劲。
但来来回回几次,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应该在年轻的时候享受生活,还是应该拼命工作赚钱,好矛盾。因为你觉得两者好像都很有道理啊,然后你就纠结了、迷茫了、焦虑了......
这就是读完文章后对我们最大的影响-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堪。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写文章的人错了?还是我们自己错了?
都没错,写文章的人在用个人经验,个人积累,表达自己的个人价值观进而传播;看文章的我们呢其实是在找在找心灵安慰,只不过这个安慰并没啥用。
到底应该怎么去找真正有用的干货呢?
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这是《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对毕业的大学生说的话,我觉得对我们每个人都受用。
说到知识框架,我想起了我的初三政治老师曾教给我们的方法:2W1H法。即遇到一个知识要从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3个方面去考虑。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忘了当年的政治知识,但老师说的这个框架我一直都记得。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框架是最很简单的知识框架之一。当然,真实的现实生活远远比一门政治课要复杂的多,这个框架也远远不足以帮助我解决更多生活难题。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个人好像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羡慕的不得了,想学人家,但又学不到精髓,学不到点子上。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套路,他们的认知比我们高,总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那么究竟要怎么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呢?古典的《跃迁》一书中有个观点我特别赞同,那就是去接近、去读源头知识,比方说一些经典作者的书籍、专栏等,而不是读那些倒卖的二手、三手文章。
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源头接收信息,才不会被带偏。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最后加一句,我所说的,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