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位同事问我,如果将来你的孩子在学校经常被人欺负,你会怎么做?
目前我没有孩子,加上自己本身在教育行业做了几年,有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以我下意识的回答:“我相信我的孩子以后不会遇到这类问题的,因为我会好好的陪伴和教养他,让他充满安全感,拥有健全的心理。”
后来同事又发问:“那如果你遇到被欺负的孩子怎么办?或者你身边亲戚的孩子经常被人欺负怎么办?”
由于自己本身喜欢心理学,也看过相关的书籍,下意识的就回答:“那肯定是由于这个孩子家庭教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孩子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弱项或者欠缺,查找缘由,跟孩子、家长、学校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孩子被欺负的情形,跟家长、学校老师沟通这类问题,在借用外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同时,改变孩子的内在。不过如果孩子没有求助的话,也许我会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如果求助的话,成人再介入,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都会是他最终的依靠。”
孩子容易被欺负该如何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百分之九十都是家长询问的,针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也都给出了相应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通过一本书,让我接触到了一种从爱的角度出发产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影响教育和共鸣教育”
教育必须让情感共鸣,心心相通。尤其是社会教育,从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出发的“共鸣教育”是最理想的。
今天看日本僧人他阿真圆的《人生啊,要拿得起放得下》,属于一本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也许是受到自身职业的影响,总是不自觉地关注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教育方式。他出生在寺庙中,从小就是一名修行者,为了上大学,在四年级时,从乡下的小寺庙转入名古屋热田的神户小学,转学的第一天,他穿着母亲精心裁剪的和服去了学校,自我介绍时,被同学嘲笑,因为班上的所有孩子都穿着洋装。那个年代,电视什么都没有,信息是封闭的,不仅是服装,传给你时和乡下在说话用词、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城市学校的进度快,他跟不上,成了掉队的差生,一有什么事就会被别的孩子欺负,不敢还手,非常自卑。于是跟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不想上学,甚至开始逃学。
上了五年级时,新的班主任在接手班级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对他特别的照顾。一天,他被老师叫去问:“加藤,你有什么拿手的本领?”
“恩,我在乡下时每天都和朋友们在田野里到处跑,跑得挺快的。”他脱口而出。
“那摔跤怎么样?有信心么?”
“是,摔跤也每天都玩,我觉得不会输给朋友”
第二天上体育课,大家做完预备体操后,老师忽然提出:“好,今天我们来摔跤。”
那是一场只有男生参加的五十人的淘汰赛。没有一个能比得过他,他轻轻松松就夺冠了。
“怎么样?加藤厉害吧。”
老师大声的表扬他,这句话让他一直以来的自卑一下子烟消云散。
“摔跤结束,接下来绕校园跑五圈。”
“预备,跑”
他奋力跑了起来,同样没人跑得过每天在田野里尽情奔跑的他,领先最慢的两圈,最终第一个到达终点。
从那天开始,嘲笑他的同学,开始叫他“加藤君”。
老师引导了他的长处,以前的自卑感和挫败感都消失了,他充满了自信,找回了活力,成绩也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情感共鸣。
我们通常会说,一位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是真理。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孩子,而不是把教育的关注点放在成绩或者自身的面子,亦或老师自己的晋升上,当我们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孩子本身上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做好他们引路人,成长中的垫脚石。当从爱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孩子本身是非常敏感的情绪检测器,有点时候话不用说,他就可以感受到。
而且这种“情感共鸣”的教育方法,即影响教育和共鸣教育,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这让我想起最近非常火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有一个环节就用到了这种情感共鸣,也是两个孩子真正改变的起点。
在影片中,父亲无意中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分,重拾自己已经丢掉了的世界冠军的梦想。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般的训练,甚至剪掉女儿们的长发,女儿们从最初对父亲权威的服从到后来的反抗,开始“革命”,冲突的最高点就是放弃训练,偷偷的去参加好友的婚礼。在婚礼上,开心唱跳的婚礼现场因为父亲的到来戛然而止,她们开始向好友哭诉,觉得自己就是被父亲当做奴隶来喂养。
此刻好友是沉默的,在她们哭诉完,面无表情的说:“你们讨厌这样的父亲,我很羡慕有这样的父亲,至少他很关心你们,否则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14岁,便像商品一样出售给一个陌生的男人,以此摆脱他的负担,这就是我的命运。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忍受全村人的嘲笑和压力,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这一段话,让姐妹两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开始从迫于父亲的暴力,转化内在的动力,从此以后开始了自己辛苦又辉煌的一生。
这就是影响教育和共鸣教育。无论来自于老师,还是好友,只要能够抵达内心,无论是当下的感触,还是此刻的成就,都可以激发内在动力,变成一个自律自助的人。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快速的社会,都围绕一个“快”字,为了能有效的利用时间提升自己,多数人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听微课,看微信文章,听书,越来越不能静静的看一本纸质的书,越来越诉求快速的回报。教育孩子方面,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父母的关注点会放在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这次考试成绩如何,今天上学有没有被老师投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静下心来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又何来的情感共鸣呢,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向外求助,求助各种教育机构,各类培训部门,觉得付出了钱,就可以让孩子转变。不可否认,这些外部的社会支持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提升其学习成绩。只是父母位置的欠缺会影响日后孩子能力上的发展。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学成绩高于一切,科技的发达,让老师很容易就把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孩子还没放学,家长已经知道他的不好表现,不再像我小时候,只有开家长会的时候,父母才会知道最近学校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会习惯性的把孩子在学校里不好的表现转嫁到家长那里,而失去了学校教育的意义。学校和家庭是互相协助的,学校老师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反馈问题,不告知家长应该如何配合,或者觉得孩子做不好了,就是家长监督不到位,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和压力,最终都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反而会影响最终问题的解决。
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适当的放慢脚步,从快速的发展社会中稍稍抽离一下,用之前慢慢的方式去对待教育和孩子,用心感受和观察每一位孩子,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做好教育的最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