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源在云端服务化—互联网+的基石
引子
去年冬天的时候,去了上海一家做汽车O2O的企业,帮着做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咨询。期间分享了一个服务化的案例,针对企业技术架构变迁的带来的沉重机会成本丢失做了好多探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管理层说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业务,但是当业务是基于技术平台的时候,还忽略技术的重要性就是非常短时的行为。一个好的CIO应该深刻理解企业业务战略和战术的节奏,并在技术架构的实现上做出对应的模型。我新来的老板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技术人员出身,也做到了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他来我们部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开发团队分析目前积累到的核心业务模型。我在去年年底通过自学,也领悟到业务架构的重要性,业务对技术架构的要求的重要性。技术相比于业务,就好比骨架相比于肉身,没有好多骨架,肉身是活不长的。业务长到一定程度再去做大手术,所有的资源都投在架构调整上,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般情况都会延误战机,而竞争对手会在这个时刻弯道超车。
我不停的反思,希望能摸索到一个好的百搭的技术架构能帮助企业摆脱技术架构的困扰,视线终于在云计算上停留
云计算是必须的,但是仅基础的云计算是不够的
早期的云计算,阿里的王坚博士把他比作计算机行业的自来水,云计算相比传统主机服务的时代,好比电气时代相比于蒸汽机时代。但是云计算说起来好,落地的几个业务,无非还是在ECS RDS 层面,做了一些弹性扩容,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各种缓存和nosql数据库等,整体价值不外乎是节约运维成本,提供大型计算的平台。这些价值更多在成本成面考虑,而IT投入的成本在传统企业里上下浮动弹性不大,企业可以做到不care这部分。
但是要是从架构的角度去思考,就从钱的问题上升到战略角度。根据在行业交流情况得知,国内外几个巨无霸都有过架构调整的历史经验,而发展到现在,内部系统的服务化基本是标配,比如国内著名的阿里巴巴公司,就在服务化的基础上支撑了最近几年业务的蓬勃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做了去IOE,钱也省下来不少。
如果把服务化去IOE的好处仅当成成本来看,就属于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服务化除了解决性能问题外,背后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入了一个开放的合作机制,让多个团队协同制作一个大系统成为可能,让业务遍地开花成为可能。服务化提供了一种事实上的协作机制。因此,好的云计算应该是提供服务化手段的平台,好的技术架构应该是弹性且开放。
提供服务化架构的云是什么样子
分布式服务化组件
首先应该是提供非常好的分布式组件,比如分布式关系数据库,分布式存储,数据仓库,数据中心DC,高性能调用框架,队列服务,异步消息服务,等等。比如理想化的情况下,在一个云平台上,可以个把小时搭一个amazon或者Google或者facebook的后端出来,企业开发只需要定制自己的前端业务流程即可。这样企业就可以做到重后端轻前端的架构,应对各种快速变化。
多端支持组件
随着可以联网的设备越来越多,做多端支持和设备兼容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好的云平台应该提供丰富的跨端服务,跨端服务要提供和多个端适配的SDK,SDK提供流程定制,页面定制,后端企业自己搭配提供一些数据同步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即可。这是属于重前端轻后端的架构,可以快速搭建类似dropbox或者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出来。
商业服务组件支持
云平台也应该提供一些纯商业的支持,比如云分销组件,CRM组件,权限组件,订单组件,分佣分账组件,广告组件,通过这些组件,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和云平台其他数据发生商业关系。
互联网+是什么
第一种阶段的认知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完成,基本上在大部分商业厂商都可以看到CRM ERP之类的应用,在微信普及的时代,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了CRM,信息流通速度和商业信息化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这只是信息化,互联网+是要互联网化的。
另外一种观点是电子商务化,好像企业必须都要上阿里或者京东开店才叫O2O,不电商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思维。这其实也是不对的,事实证明今天的电子商务网站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业务模式,在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的前提下,电商速度会迅速放缓。企业开个淘宝天猫店仅仅只是多了个售卖渠道,本质上还是在卖货而已
我的看法是,互联网+应该是商业资源的云端服务化,让资源全面虚拟化在云端,并且已服务化的形式在商业主体之间使用和传递,供需关系链条最终达成后,才最终从云端下来地面上,产生真正的物流订单。这看起来是天网+地网的运作模式。传统电商是在地网的基础上慢慢长到天上去,长的过程带动地网一起发展,而未来的重点是天网的形成,所有的商业资源都在云里面虚拟化,处于随时服务的状态,直到订单正式生成。
这种结构下的商业关系,是一种资源虚拟化后的网络关系,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这种情况发生的途径就成为当前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朋友曾经YY过时空为入口的一个app,或许这将是下一个商业关系的入口。
结语
以前看着毫不相关的云计算 O2O,这几天在脑子里突然搅和在了一起,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那么紧密,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没有这几样感觉完全是不可能的。自己的思考总是不够,抽象能力一般,系统化思考缺乏。
经过连续三天的协作,发现写东西可以整理思路,写的过程会把想法做不停的矫正,手会发现脑子的不靠谱,脑子也会不停的指挥手来提供语句的组织和编排。协作应该是脑子里至少两个区域在工作,思维逻辑和写作逻辑。
据说经常脑袋里两个区域同时工作的话,人会越变越聪明。
我信了,你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