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元素存在于大脑外部的世界,如植物与动物的为了生存所建立的互补机制,“蜂群思维”(出自K.K),动物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防御或攻击的思维模式、以及最基本的具有强大保护能力的母性等等。从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地球的大小和运转速度、大气层的覆盖以及生物链等大的地理因素来考虑,在智人未诞生之前,地球这个稳定的生态圈首先是给技术的元素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些元素包括大气循环的动力与机制、地心让水和地表植物稳定生存的恰到好处的引力,这个生态圈中的早期生命在整个生态圈的环境制约下生存下来,生存的手段就是不断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这种寻求改变的思维是无意识的,纯粹是为了生存下来,生存是所有生物的天性。
在这种不断的适应环境和改变自身的过程中,技术的思维在逐渐萌芽:怎样防止被其他生物吃掉,怎样保护自己不受寒冷的侵袭,怎样抓牢地表不会被强风吹倒,怎样获取和储存水源等等。这些被我们后来用客观存在来说明的种种现象就是环境制约下基本的技术的元素,这些基本的技术的元素的组合构成了整个稳定生态圈的思维:怎样保持稳定。各种技术的元素让这个生态圈的组成部分环环相扣,生物要生存下去,不断的活动促使环境的改变,环境的不断变化又促使生物对环境的各个部分进行加工和排列,并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
如同光谱对同一种颜色会有更加细微的区分一样,技术的元素在生物中组合、记忆也会有无数种等级和差异,在这些组合当中,会有一种最佳的组合,这种最佳的技术的元素组合与地理因素如纬度、水源、大气、温度、自然灾害的频率,与生物本身的条件如可否独立行走、高度、自带求生工具的灵活度直接相关,各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即环境与自身的条件达到最佳的位置,这一种生物会走在同时期思维进化的前列,类人猿便是这一类生物。类人猿时期,真正的技术还没出现,一切技术的元素的外显都显示在生物的本能上。一直到后来智人的出现,通过基本的操作将更多的外部事物结合在一起,技术才真正出现,技术的元素在这个星球上最高水平便承载于人类的大脑当中。由此开始了绵延无数个世纪的共同进化。
技术与人类大脑的交互过程,从最初诞生的基本的石器工具到今天的新硬件,他们的本质相同:1、都经过了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馈、记忆、元素组合、并加工而形成;2、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淘汰前一种旧的技术,提高大脑所受到的刺激频率。在这里首先明确的是大脑是一个无限容量的组织,并且具有认知、记忆、反馈、储存、攻击与防御的功能。石器工具的出现经过了大脑对自然界简单的认知、记忆到反馈:尖锐而具有硬度(当然原始人类不知道这些概念)的石头能够更快的杀死动物,获取食物,快速获取食物的过程就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的动力来源取决于技术的元素在大脑中的组合反馈促进技术的进化,技术的习得需要通过大脑。
大脑不会自发产生某种技术,外部世界已存的元素依靠大进行认知、记忆到随机组合,不同元素不间断的随机组合对大脑形成不同的刺激,这种挑选——排斥——挑选的过程是大脑选择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最恰当的元素会组合在一起,促使质变的发生——技术的进化,也即是说大脑感受到了某一阶段内技术对其产生的最高的刺激,这种刺激大脑会保留下来并转化成记忆。从外部表现来看,技术的进化意味着更高级的工具出现,能更快速的提高劳动效率,拿获取食物来说,获取食物的速度越快,从而使大脑所感觉的“饱”带来的满足感的频率不断缩短,类似的其他刺激,涉及到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细胞,在某些刺激感上会有强弱之分,但原理一致。
永不停歇的交互过程似乎是大脑不断追求极限与更精细化的刺激的过程,极限是指宇宙之内的极限,从大脑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来看,因为大脑具有记忆功能,人脑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记忆,便不会再次追求记忆,记忆本身不具备驱动力,从时间的角度理解,记忆停留在大脑理解它的那个时间点,填充了大脑的某部分的空间。时间不断向前,外部世界在不断变化,变化即指外部元素不停歇的排列组合,大脑不自觉的对各种元素进行认知、记忆到反馈,并对元素的各种组合产生的新的刺激进行筛选,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挑选——放弃——挑选从而寻求到更高程度的刺激,通过反馈(这里的反馈包含了将思维转换成现实事物的过程)促进新技术的诞生,新的技术因为拥有前面的技术作为基础的组成元素,组织结构向四面八方拓展,复杂性与精密度不断提高,所产生的效果为1+1>2。这种过程周而复始,无限循环,技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我们能看到更快的飞行速度的机器,并试图逼近光速,我们能看到离地球更远的外部空间并试图找到宇宙的边界,我们在一个主干学科的细分领域的探索就如同进入了一条深不可测的小径。事物都在无限延伸。
技术与大脑二者的交互过程中,大脑占据主动吗?前面说过,大脑本身不具备凭空创造,新技术诞生的过程都是在时间的基础上,大脑经过对外部世界已存的技术元素复杂的加工,不断的排列组合、筛选,通过对刺激感最强的那种组合的记忆、反馈产生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庞大的技术系统的形成是人类大脑与技术元素共同作用产生,似乎不分主次强弱。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技术的组成元素存在于外部世界,并有自己的发展轨道:以时间为衡量单位,由简单到复杂,向着极限靠拢,无论是空间的极限还是时间的极限。但技术不能自我完成这些步骤,起码在未来的许多年依然不能,但人类的大脑具备某些与之互补与交互进化能力,在偌大的地理时空之中,在另外的智慧物体被发现之前,具备认知与记忆功能的物体,具备储存与反馈功能的物体有很多,但能容纳所有的这些功能并且容量无限的物体只有人的大脑。技术元素的不断组合产生的质变让大脑不断的受到更高程度的刺激,高程度的刺激一旦形成,将大脑的感受递进一层并存储起来,这种过程是单向的,一旦刺激升级,旧的将被淘汰,即沦为记忆,记忆不会为大脑带来持续的刺激,大脑喜新厌旧。
所有的对技术和大脑的分析依然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弄清技术与大脑二者的强弱关系。从逻辑上来说,技术和人类大脑的共同进化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互补,假设现在所有的技术消失,人类回到原始社会,这会成为根本的谬论。假设大脑消失,技术没有人类的大脑会失去一个载体,但宇宙中的运动、星球、洋流运动、地壳运动以及生物的进化与演变,这些大脑外部的世界所包含的技术元素依然会存在,只不过缺乏大脑的整合和加工会瓦解成为细小的碎片散布在宇宙之中,等待类似于人类大脑的智慧物体出现,承载于它的身上,再次共同进化。这样的解释倾向于技术始终存在,人脑可以被取代,强弱关系上技术占据优势。
人脑不存在,意味着无意识,既然是无意识,怎又能意识到孰强孰弱呢?在这种假设之上,在宇宙中另外的智慧物体被发现之前,技术与人脑谁占据主导地位显得毫无意义。但关键的地方是,如果有其他智慧的物体,承载与它们身上的技术也必然会发展。与和人类共同进化的技术相比较,必然会有强弱之分,技术上的强弱之分往往意味着暴力,至于为何强弱的存在会产生暴力,我试图用人类历史上技术发展的地区差异与战争爆发的关系以及进化过程的强弱事物之间的关系演变来解释,这里的暴力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先不做赘述,后面的文章会深入探讨。所以,宇宙中技术的轨迹必然只有一条,这条轨道指向一个目的(对于人类大脑来说)——控制意识。人类大脑或者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物体只是载体,载体完全消失,意识不存在,一切无意义;载体存活着,无论是一种载体还是几种载体,在大脑意识的范围之内,同样不能改变技术发展的轨迹。
所以从强弱关系上来说,既然人类存在,就必然是技术强于大脑,也就是说,技术占据着这条追求极限的轨道的主导地位,并且技术似乎越来越强大,现在,它具备了由字节、编码和芯片组成的强大的类似于大脑的可以认知、记忆、计算、反馈的系统,由金属和高级合成材料组成的“四肢”向宇宙边缘、人类的大脑神经结构的深处以及互联网的暗河流域加快延伸。现在,互联网虚拟大脑具有与人脑类似的“神经元,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记忆系统,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自主神经系统”,并且人类似乎不自觉的在帮助它建立初步的“自我意识”,追求微观的极限,追求时空的极限,突破宇宙,这似乎是可预见的技术想要达到的目的。
另外,抛开这些用已经认为占据这个世界的主导地位的人脑所产生的逻辑思维,回到人类诞生之前,技术的元素便已经存在了,与作为最佳载体的人脑相遇在整个进化的轨道上,但也只能算是一次契机。但技术的“意识”从哪儿来?这便是从我的逻辑中诞生的一个猜想:第五维度。
第五维度突破了我们的器官能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突破了我们所能理解的时间与空间的极限,大脑只能获得当前感知(预测所覆盖的时间长度在整个时间的轨道上可以忽略),但或许技术知道该去往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