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行动
建立即刻处理生活小事的习惯
在生活当中,整理,洗衣服,图书馆还书,取快递,三餐按时,按点睡觉,按时起床……这一些事情都曾经或者正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要么因为觉得浪费时间,要么觉得健忘,要么觉得不重要,一直拖延拖延,拖到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由次要矛盾直接升级为主要矛盾。
完成这些事情,可能都用不上五分钟,但是想方设法逃避、拖延带来的心里成本却比事情的本身大得多得多。如果能够想到一件事情就完成一件事情,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记忆负担,情绪负担以及人际负担也会相应降低。
一旦我意识到自己犹豫、纠结或者是停滞不前,那么就立刻提醒自己从当前跳出,做,就啥都不想,立刻行动;不做,就彻底放弃,不去理会。事实证明,一旦开始行动,事情远没有那么难,也没有那么多一定要完成的事情,放弃一两件没什么大不了。
所谓轻装上阵,就是指这个啦。
当一件事情,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我们会因为害怕做不好而一直不去做。但是,事实证明,人是被自己的想象吓死的。一旦开始,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有困难就解决,做的不好就再做。
再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就需要做计划。做计划也是行动的一种,而计划也是可以立刻行动起来的。提前预演,提前准备,提前防范,总是好过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时机,如果这件事情你真的想要做的话。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写作和背单词总是非常容易拖延的事情,那么一旦我又开始磨磨唧唧不开始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写一句,再写一句,再写一句,背一个单词,再背一个单词,…… 之后不知不觉可能任务就已经完成了。
最小可行化产品+图层分解任务
放弃先做好准备再上场,先进入战场再不断调试。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最致命的一点就在于,让你一直安全地呆在学习的摇篮里,始终不去面对现实的残酷。当我们觉得不会做一件事情的或者感觉应付不来现实的时候,第一直觉就是我得去先学习学习,准备好了之后再来实践。
即便身处于学校,也可以提前把自己当做职场人士来要求自己。提前具备结果导向以及为自己决定负责的思维方式。毕竟,职场从来不care你会什么或者你学到了什么,而是你能拿出什么业绩以及成果。
无论如何提交一个最小可行产品。
最小可行产品是指使用最少资源、最快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
比如,每一天我都要发布一篇文章,我会提前一天设计好第二天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最小可行产品,可以被阅读,可以获得反馈。
用图层分解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阶段性任务。
每一个任务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核心思考图层,支持性思考图层,操作性图层。用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完成核心思考图层。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减少不通知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比如说今天的几个任务,设计电子书制作作业、传播伦理作业、媒介的商业策划书以及华为大学的宣传工作,集中一个时间段解决所有任务的核心思考图层。设计电子书作业内容结构以及具体分工、思考传播伦理论文的架构,媒介商业策划书的整体构架以及华为大学的宣传侧重点以及整体分工,解决了核心的部分,接下来的就可以更好地和自己的一天当中其他任务相融合了。
广泛地收集各方的反馈,并且根据自己的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产品。
比如,我在撰写了一份自己职业规划的初步方案之后,就进行了发布,之后便可以发给我认识的各位前辈以及想要从事行业的前辈们请教,虽然不够完善,但是也从反馈当中获取了不少有益的建议,而且还链接了不少资源,对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藏着掖着,仅仅因为害怕丢脸而放弃了那么好的成长机会,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三行而后思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基里斯在《行动科学》当中写到,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景,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极致行动是高度技巧以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我们长期接受的教育都是三思而后行,如果是过去那样的环境,还说得过去,当下,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唯快不破的竞争环境,不断地行动获取更加可取。当然,追求速度并不是放弃质量。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时间之线》的作者彼得·布鲁克从生活当中不断观察不断学习的方式实在是值得借鉴,不由得感叹一句,我们只是把行动和经历当做一闪而过的回忆,却没有好好地去挖掘其中的价值,实在是太过于可惜了。
我们该如何进行反思呢?这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精进》当中,采铜老师给出的框架值得借鉴。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十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给出比较具体的问题。另外,反思还需要及时,积累每一次反思的成果,梳理反应链以及关注意外现象。
作为一个超级爱反思的人,对于这样的反思框架当然必须要好好实践一下,下一篇再来细讲,在风一般的执行力背后,如何最大化的成长以及锻炼思维的缜密。
以上的所有内容,不少其实都和我们的接受的常识相违背,比如要三行而后思,比如要进入战场再适应,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过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挑战,一起攻克吧。
以上引用的内容均来源于《精进》不一一标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