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自我判断自己是悲观者,虽然我从没有真正去考证“乐观”和“悲观”的定义。往往,我们是被社会的价值判断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对自己判断的感觉,这种想法不断强化就成了自我认识。后来,这种自我判断渐渐改变成中性,就是回归到平常状态。再后来,我了解到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最近把塞利格曼的两本书读了一遍,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两本书分别是:
悲观和乐观
从悲观谈起,为什么人类进化中会延续悲观的心理状态呢?这种负面的情绪本应该淘汰掉,让全人类天天开心才对啊?作者给出的观点,是适度的悲观可以更准确的看清周围的世界,并且对可能的危险保持警惕。所以,这种可能预见灾难的本领被延续下来。
那么乐观和悲观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从技术上看,就是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模式不同。心理学过去几十年,从治病到帮助正常人,认为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思考模式。
作者给出一个重要概念,是解释风格(explanstory style),大意是对一件事为什么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比如,今天又没有早起锻炼,可能会想“我就是这样懒散的人”,有可能会想“今天天气不好,多睡一会也不错。”这种习惯性的解释,带来我们处理问题的不同行为,继而引发乐观或悲观的效果。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也就是说,解释问题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如果认为是这次题目太难,就是暂时性的;如果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就是人格化的,这些维度可以衡量乐观或者悲观。作者网站 authentichappiness.org 有中文版的问卷调查,可以自己做做看。
作者希望人们能在需要乐观时乐观,同时保持适度悲观。
如何习得乐观
作者总结出一套模式,叫ABC模式。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我们会产生想法(belief),这些无意识的想法会变成习惯,然后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们之后的行动就是这个后果,它决定了我们是放弃、颓丧还是振作、重新再来。
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ABC模式,然后自我评估,尝试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悲观心态。
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有两种方法:转移注意力和反驳,反驳从长远来看更有效。反驳有四个途径:证据、其他可能性、暗示、用处。我理解的反驳,就是和自己辩论,找到自己解释风格不好的一面。
成功的要素
作者认为成功的要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能力(天赋)、动机,还有乐观。乐观意味着能够坚持,遇到困难也会重新开始,而不是绕道走或者放弃。
作者在书里介绍了大量的实验,乐观或者悲观,可以在商业、育儿、体育、选举等方面产生影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对NBA球队成绩的预测和分析,因为常常会看到球员和教练在赛后的采访,他们会对输赢的原因发表意见。作者通过对大量的采访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解释风格,给出一支球队的乐观/悲观分数,预测他们的抗压能力,能否弥补技术上的劣势,能否取得更多的胜利。
同样的结论,对于课堂上的儿童也适合。儿童是否乐观,和他们的成绩密切相关。儿童在8岁左右,乐观或者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对事件的因果分析,听到的批评方式和早期生活经验中的巨大变故。这部分内容,作者还有一本书《教出乐观的孩子》,乐观对孩子未来生活有重大影响,读完这本再讨论。
什么是幸福
在劝说别人时,经常会说到乐观,那么人为什么要乐观?或者为什么要快乐呢?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快乐和幸福是人的重要追求之一,乐观的态度会引导人生走向幸福和美满。
作者给出了自己对幸福的定义: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
作者通过对各国文化经典的研究,总结出六个普适性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幸福法则
幸福公式:H=S+C+V。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作者给出的三个幸福法则:
幸福法则1: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卡尼曼不同意佛洛依德对童年创伤的看法,童年的不幸不会决定成年之后出现的问题,所以,不要把现在的问题归咎于童年发生的事。对于当下,有两个建议:一是减少发怒,二是心存感激,对于过去的美好应该欣赏和感激,如果只纠结和夸大过去的痛苦,那只会让自己得不到平静和满足。
卡尼曼自己在十几年时间里,每个月会对生活的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比较,分为:爱情、事业、财务、休闲、朋友、健康、成长、总体。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面对现实,并且很容易发现下一步该改善那个方面。
幸福法则2:未来不全如你想象。
如果把不幸的事想象成“永远”、“总是”,把它归因于人格特质上,那么你就是悲观型的人;相反如果你把不幸当作偶发事件,那你就是个乐观型的人。除了永久性这种时间维度的指标,还有一个空间维度上的指标是普遍性原则,有的人会把失败当作特定事件,比如会针对性的认为:他很讨厌我,而不是感觉“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人人都讨厌我)”。
这么看,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一件事不好的事,处理方式和心态都不同。遇到消极的想法,试着通过反驳悲观的想法来改变一下。
幸福法则3:抓住现在的幸福。
眼前的幸福感包含愉悦(pleasure)和满意(gratification),愉悦是感官上的满足,满意是做了喜欢做的事带来的感觉,会让自己沉浸其中,它比愉悦更长久,因为它是思考和诠释的结果,它的能力来自我们的优势和美德。
心流之美
最早我接触到积极心理学,其实是“心流”这个概念。希斯赞特米哈伊创立了“心流”概念,这是一种“满意”的感觉,通常人会有类似这样的感受: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目标有挑战性也需要技术、有即时的反馈、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等等。“心流”最核心的一点是没有情绪,没有意识,积极的情绪都是事后回忆的感受,在“心流”过程中不需要意识和情绪来影响行为,因为你正做的完美无瑕。试着找到这种心流体验,就会获得满足感。
就像写这篇文章,或者跑上10公里,往往都能产生心流的体验。这些体验,要好过通过购物、玩游戏、上网产生的愉悦感。
为什么不是心灵鸡汤
如果泛泛的看这些书里的结论,好像和心灵鸡汤差不多。但前者是基于科学实验的,是有证据的,后者只是无根据的语言,一个理想的、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接受这些话。通常如果你肯阅读这么长的文字,那你也会对心灵鸡汤有免疫力了。
生活的意义
其实读这些书的目的并不是消遣,而是和作者一样,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以作者在书末尾的结论作为本文结束:
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
201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