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小读者都跟我说,有写作的想法, 但就是一直没下决心去做,貌似对于写东西有莫名的恐惧感,一想到这就突然没了自信。
好吧,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陌生或者不擅长的事物,大脑总会高估事情的难度,这是惯性;除此之外,过往的经历,比如从小到大都有被迫写作文的情景,都会开始反扑,对现在的你产生反作用力。
嗯,理解了?就是情绪在作怪,真正做起来,一切迷雾都会被扫干净。
顺便谈谈一年多来的几点简单感想:
01 写作门槛很低
以前的写作门槛高,靠的是灵感,少有人学着去写作;
自媒体时代来临后,写作的门槛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再低就连节操都没了.......
一句话概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成理亦可。
文体不限,随便你写,充满各类傻屌表情包也挺好的;
语体不限,大白话还是书面语都没关系,你喜欢就好;
排版不限,不需要多精致,丑一点也没关系,只要内容好;
内容倾向更没要求,在里面撕逼怼人,隔空互骂,各种秀都没关系,只要有人喜欢;
......
这话可不夸张,随便打开一些所谓大号的文章,哪怕阅读量奇高,只要认真读一遍就能发现逻辑很差,毫无结构,排版简陋,全文都在吐槽等等,各种问题你都能找到,但并不影响读者的喜爱。
再懒一点就套模板,分成ABC几个结构,往里面填充素材即可,大多数大号都是这样操作,属于半流水线模式。
这门槛真的低的不能再低了,搞得自媒体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作家,最多说句:写文章的。
说到这,对写作还有敬畏感吗?
02 以读者为中心,还是其他?
我个人把写作模式分成“以读者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
这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以读者为中心意味着读者喜欢什么,你就写什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喜欢热点和八卦就给,喜欢资源就送,喜欢个性化的评论就写......
只有这样数据才好看,商业价值也提升了不少,大多数号都是这样操作。
那什么是以“作者为中心”?不一定写读者喜欢的东西,更在乎自己的个人感受和自我提升,更像是把写东西当做个人爱好,没那么看重数据。
“以读者为中心”和“以作者为中心”写作算是互相冲突的,前者意味着个人进步缓慢,甚至没有进步,可能个人感受不好,甚至强忍着恶心追热点来写,但数据好看,发展快,挣钱方便;
后者顺着自己的心意写,个人感受好,自我提升明显,但正因为阅读门槛提高,受众可能会减少,数据不断下滑或者没有上升,时间久了可能会让你自我怀疑:我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就不写多了。
03 万事开头难
很多人一头扎进公众号,知乎,头条里面,数据惨淡,很快就灰溜溜地退场了。
我觉得这类群体心态就没有调整好,不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任何领域,没有资源,白手起家总是难。
如果是这种情况,怎能不做好前期屡败屡战的准备呢?
能迅速做大的博主,都是此前做好了充足准备,厚积薄发罢了,虽然这只是无意间做的准备,比如某项技能特别精通,逻辑能力强,资源搜索经验丰富,读书较多,听过无数故事等等。
这些群体稍微占点优势,但同样要做好屡败屡战的准备;没有优势的人更需要调整心态,同时掌握好最基本的资源:多研究平台的特性、多研究文章、多总结经验、多付出时间、多做规划。
对于新手,最好去知乎或者今日头条,头条对新用户比较关爱,奖励较多,而且也会帮忙推广,文章内容质量还不错,几万的推广量是轻轻松松的,每天的数据也会公布,有反馈就是最好的激励,开通原创后还可以进青云计划,拿份不少的钱;
知乎最大的优点是相比之下容易爆红(概率仍很低),写得好且运气好,新用户也可以写出百万阅读量的回答,很多大V都是这样起家的,并且允许导流,这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
劣势是貌似数据不对外公布(高级创作者例外),所以反馈很低,经常给你石沉大海的感觉,不容易坚持,建议一个平台写,往另一个复制粘贴。
04 幸存者偏差居多
说句大实话:你做10件事,能成功2件就应该偷笑了。
不信?生活上你可以做些简单的决策,比如出门是否应该带伞,这次是否应该出门等等,结束后你想想这个决策是否做对了?
这些简单的决策,你的成功率或许能达到80%,因为你也很熟悉;但如果是一些更复杂,要考虑多方面,甚至连你自己都不清楚的事情呢?
比如是否要分手,是否回老家发展,怎样平衡日常工作和生活,决策的成功率还能保证?
失败的总是大多数,个人是这样,集体更是如此,今天被你关注的博主,大都是经过筛选的幸存者偏差,获取的一定小成功的人,那些失败的你根本懒得去注意,比如突然断更的博主。
并且,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博主,目前的光鲜也只是暂时的,过几个月你再仔细看看,貌似又变成了“幸存者里的落后者”。
你自己其实也是幸存者偏差,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就已经意味着把无数人挤出了赛道,只是懒得去关注罢了,至于以后能不能重回赛道是以后的事。
每次这么一想,我就对决策失误这事,没那么在意了,心态好了许多:总有两件事做成了,给自己摸摸头。